【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鄉村的有機老師(The Country Teache)

導演:布登‧史拉馬(Budden Slama)
主演:蘇珊娜‧比若絲卡(Zuzana Bydzovska)
   帕沃‧里斯卡(Pavel Liska)
捷克 / 2009年 / 116分 / 輔導級
禮讚:捷克奧斯卡獎 最佳女主角、最佳原著劇本
   斯德哥爾摩電影節 最佳女主角、最佳攝影獎
   多倫多影展、威尼斯影展、香港電影節觀摩片

一位天資聰穎的老師,深深迷戀十七歲男孩,他們的關係將為週遭的人,帶來什麼樣的風暴?…

◎ 劇情簡介     

  彼得‧歐德納是一名相當出色的自然科老師,他原本在布拉格的私立學校,但卻突然跑到鄉下的小學教書,校長憑經驗預測彼得一定出了什麼狀況,否則怎麼會到鳥不拉屎的鄉下教書?但為了尊重彼此的隱私,校長自然也不好過問。
   
  彼得果然是個中高手,憑一個蝸殼就可以詮釋蝸牛的生命過程,甚至何時受過傷也都有線索可尋。學生們都學得興緻盎然,甚至有些家長主動要求彼得代為購買顯微鏡,彼得也樂於為他們服務。
   
  這一天,彼得睡在牧草堆上,正巧瑪麗與兒子拉達來取牧草,雙方認識後,彼得便在閒暇之際去瑪麗家幫忙,而拉達則與年輕的女友芭拉打得火熱,兩人不時在牧草堆上親熱。而村中一名中年男子約瑟夫不斷地向瑪麗示愛,只可惜瑪麗並不接受。
   
  彼得有時也住在瑪麗家中,在瑪麗追問下,彼得這才坦言他的女友又結交了男友,最終奉子完婚。而瑪麗也表示丈夫也遺棄了母子二人,這讓她傷心不已,因為傷得很重,說什麼也不願原諒丈夫。
   
  彼得與瑪麗躺在牧草上,他講了爺爺為眾人鑿開巨石的故事,而瑪麗則趁勢想吻彼得,但彼得卻拒絕了,於是彼得尷尬地回自己住處。
   
  彼得回布拉格探視父母,母親表示只要他願意回來,她就將職位讓給他,但彼得卻向母親承認他是同志,母親震驚,但其實父親早就知道,於是父母也只能鼓勵他交個男友。
   
  瑪麗要彼得教拉達功課,但拉達卻情願打電動。而彼得前男友假冒督學來學校找彼得,因彼得拒絕與他復合,於是前男友在晚會上將芭拉灌醉,帶她回彼得宿舍,而彼得反而阻止拉達入內,而第二天前男友用車子載走了芭拉。然而彼得其實愛上了拉達,而夜晚情不自禁觸摸拉達,這讓拉達氣憤不已,並離家出走去找芭拉。
   
  滿懷愧疚的彼得決定為瑪麗鑿開井中巨石,傷心而回的拉達與瑪麗一起為母牛接生,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帶來了人性包容的曙光。

◎ 劇情分析
   
  天生萬物都有其自然的天性,雖然可解釋為與生俱來,但真正的緣由,卻是因過去累世的習氣使然。彼得對自然科學有獨到的見解,而他也由此而來詮釋自己同性戀的根由。
   
  由於全世界的意識形態愈來愈進步與開明,過去被鄙視的同性戀,均被壓抑至檯面下,而不得見天日,雖說如今已經到了法律可以認同的地步,但依然還是有許多的父母無法接納兒女是同性戀的事實。
   
  彼得的父母都是相當優秀的學者,或許兒子的一切與未來早就在他們的策劃之中,但當兒子承認自己是同志時,父母的震驚還是可以理解的。此刻父母該如何面對日後的家中成員對待?這個議題雖是前言,但卻也是整齣戲的主旨精神。
   
  每個人的生命其實都是獨特的,社會雖有約定成俗的固有條件,但卻不應該因此而扼殺個人的思緒自主。或許每個人的抉擇都會或多或少而傷害了週遭的人,但這是一種絕對的必然,此刻,我們都要冷靜下來,重新思索這種全新的面對,而「包容」便是最重要的元素了。
   
  彼得講過一個故事:爺爺替眾人鑿開了巨石;而最後,他也像爺爺一樣,為瑪麗鑿開了,她先生沒有完成的井中巨石。這樣的前後呼應的手法,讓戲劇的結構獲得了絕對的統一,也使得原本極為平淡的故事多了許多厚度。
   
  彼得是崇尚大自然的人,他也由此而來詮釋同性戀的線索,沒有對與錯的問題,一切必須順從自然的規律,在青春與渴望中,摸索自己情慾的去處與靠岸的港口,然而,一切似乎無法全然如他所想;因為自己的獨特,也必須尊重他人的獨特。
   
  瑪麗對彼得的求愛受挫;彼得向拉達的示愛也失敗;而約瑟夫向瑪麗示好亦遭拒絕;前男友向彼得要求復合也遭拒;而拉達向芭拉表達真意時,芭拉卻反而離他而去。
   
  這是一個相互追逐的世界,因為慾望而開始想要獲得,但在一番追逐中,得與失是很難用常態來衡量的。如果無法全面獲得,甚至失去所有,我們該怎麼去反應呢?瑪麗說丈夫變心離去這大大傷了她的心,若仔細思索箇中緣由不難發現,世上的一切現象都在一種迴旋之中,我們像坐在旋轉木馬上,歷歷在目的情境很快就飛逝而過,也在這不是那麼確定的真實中,我們開始有了抉擇。問題是必須去確定,這樣的選擇是否真的是一種真義?
   
  慾望是人生中的必然。因為只要活在六塵三界之中,必然去面對抉擇,而慾望有時是一種誘導,但卻是不折不扣的抉擇,不管成功或失敗,有時這會是一次試煉。拉達在剛開始與芭拉交往,或許只是青春慾望的索求,但他卻心中早有一些自知之明,甚至主動求去,但當芭拉真正要離去時,卻反而讓他陷入無法自拔中。
   
  拉達同時也遭受彼得的騷擾,他認為是奇恥大辱,或許也是這一種刺激而轉化為動力,才使他毅然決然到布拉格尋找芭拉,然而此刻,芭拉已經在自己的生命位階中,尋求到另一條出路。
   
  芭拉在學校唸書繼續求學;與拉達不喜歡唸書的情況,將使兩人日後漸行漸遠,這也是為何,芭拉斬釘截鐵告訴拉達,不屬於她那兒的原因。
   
  拉達受到了挫敗,但卻沒有被打倒,於是在沒有錢的窘境中,他毅然用走路的方式回到家中。看似落魄,但不也是增添他在試煉之後的果決?
   
  沒有任何一人會是完美的贏家,這個世上原本就不需要分出輸贏的。因為一切都會循序漸進,時間到了,自然會有該有的現象,母牛懷胎滿月就會生產,於是新的生命就誕生了。正如與彼得有一帘之隔的老太太,在時間到時,生命便無聲無息地消逝,這些現象是不用解釋的,因此本該而有的生命運作,是永不停歇的。
   
  每一段的生命歷程,也許都會有迷失的現象,但這也並非是一件壞事。由此可以印證,其實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面向缺失,沒有任何一人會是完美無缺的。但重要的是,在得意或失落之際都不要忘記,從慾望的牽引中,其實也必然會有延展出的責任問題。

  慾望如果是一種獲得,但在獲得的背後,就會襯托出責任的問題。彼得在這方面是不及格的,因為當遇到困頓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逃避,但就算逃到天涯海角,責任並不會因此而消失。這也是彼得在本片中最後得到的訊息與啟發。

  爺爺是他一生最敬佩的人,而最後,他也如是地完成爺爺之前所做的事,於是在這瞬間,他也就找到了歸屬的問題。這也是為何原本已辭掉鄉下教師工作的彼得,又主動向學校申請復職。

  彼得這回勇敢地面對學校老師說出自己是同志,雖然招來異樣眼光,但同時也開啟了大家不太願意去面對的問題。畢竟同志議題已經被世界所接納,許多國家,也都在法律上承認同志的婚姻合法化,既是如此,那還有什麼條件,必須去以有色眼光看待同志這個議題?

  看似平淡無奇但卻又是有緊密的人性思考,「鄉」片是一齣值得深思借鏡的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