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紅爵士(The Red Baron)

導演:尼可拉.穆勒尚恩(Nikolsi Murllrtdvhorn)
主演:琳納.海蒂(Lrns Headey)
   沃爾克.布魯赫(Volker Bruch)
德國 / 2010年 / 96分鐘 / 輔導級
在一次大戰中令人聞風喪膽也令人敬佩的德國飛行員,他的英勇事蹟讓他有了「紅色男爵」的封號。…

◎ 劇情簡介     

  一九一六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如火如荼展開,這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德軍的王牌飛行員李希特.霍芬擊落了英國的王牌飛行員雷諾.霍克,李希特為了向雷諾致敬,竟然開飛機直入敵軍陣地,並對葬禮投下了一束花,表達了英雄惜英雄的氣概。

  在另一次戰役中李希特又擊毀了英國人溫斯頓所駕的戰鬥機,並在墜毀處俘虜了受傷的溫斯頓,護士小姐凱特急忙中拿了李希特白色的圍巾為溫斯頓止血,同時也對李希特那種只求戰功而不在意人命的態度相當不以為然。

  李希特因戰功而昇為第十一戰鬥機中隊的中隊長,在醫院李希特又與凱特相遇,但他一直奇怪為何凱特對他始終沒有好臉色,但凱特表示,她並不是恨他而是憐憫他,因為李希特不了解戰爭與生命的意義。

  此時李希特已取得二十九勝,他採取更令敵軍喪膽的方式,把戰機漆成紅色,由於他又受德皇的封爵,故被稱為「紅爵士」。但在另一場戰役中他的好友史坦尼卻喪失了生命,這讓李希特相當震驚,因為親近的人死亡,也使他更能重新思考戰爭與生命的意義。而他的弟弟也是戰鬥機飛行員,不時埋怨哥哥為何不讓他同行。

  因為史坦尼的死亡,讓李希特態度大轉變,在一次空戰中受傷迫降在農場上。一九一七年七月李希特受傷住院,同時又再度與凱特重逢。同袍維爾納慫恿他若可能可以向凱特求婚。但他卻認為飛行員應該不要有牽掛,雖然如此,他還是邀凱特共進晚餐。凱特為了讓李希特明白,帶他去醫院看那些傷殘士兵,因為他們無從選擇,但李希特卻始終不把生命當一回事。

  李希特似乎明白了她的心意,這一夜造訪她,兩人相擁接吻,但警報響起,於是李希特又駕機升空迎敵,但這回還是受傷回來,在凱特激烈的辯證中,李希特終於了解德軍不讓他再駕機迎戰是為了保持不敗的神話,但當李希特發現大勢已去時,他竟趕到前線面見德皇,並勸他投降,德皇生氣斥責,李希特最後與中隊的兄弟駕機直入法國境內但被擊落。凱特在溫斯頓的幫助下,最後進入敵境去憑弔李希特。

◎ 劇情分析

  紅爵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空軍戰神李希特.霍芬的稱謂。李希特之所以名垂千史是因為他一人曾擊落敵軍飛機八十多架,德國當局將他當作是精神指標,原本希望他能退休以保持不敗的象徵,但李希特的個性當然無法接受,最終在戰爭末期時,在法國境內被擊落,臨斷氣前依然不承認被擊落,而對趕來的澳洲士兵說是飛機故障,然後才斷氣。

  「紅爵士」其實是一部反戰的影片,李希特雖然被敘述為一名空戰英雄,但在那股狂熱的激情背後,在認真檢視後便不難發現生命的荒謬。人類號稱萬物之靈,但卻是唯一會以戰爭的手段去殘害人類,戰爭到目前為止,絕對是人類最愚蠢的事。

  歷史上的李希特因為腦部受傷,常常在飛行時會有頭疼與嘔吐的現象,脾氣也因此而顯得古怪,雖然戰功無人能比,但許多人對他的評價卻是嚴肅、冷淡和缺乏感情的人。而電影則放在女護士凱特的角度從而對李希特有了一種薰染與影響,當然也由此而延展了一段愛情故事。

  李希特的死在歷史上爭論不休,雖然英國皇家空軍把擊落紅爵士的功績記到阿瑟.布朗的名下,但許多證據說明紅爵士是被地面防空炮所擊落;更有專家認為是澳洲24機槍連的賽德里克以機槍射出,但這也都只是未加證實的推論。

  李希特原本不敢有任何的人間眷戀,因為這種掛念無法讓一名飛行員放開胸懷征戰天空。但凱特的氣質讓李希特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凱特以人文的觀點來綜觀全局,戰爭雖然無奈,但相較於李希特的輕佻態度,難怪凱特會有如此不悅的反應。

  也許軍人的宿命早就被界定在戰場上,縱然有心改變,終究還是無法脫離這種命運。重要的是李希特認清了他的不敗功績也只是被人利用的一顆棋子,在戰爭整體的氛圍下,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跳出那團泥淖。問題是就算看清真相,卻始終無法走出個人的性格命運。李希特如此,全世界的英雄人物都是如出一轍。

  李希特對德皇講過一句話:他不打沒把握的仗。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必勝的把握,他寧可逃跑,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是一句至理名言。李希特從小就嚮往飛行,導演在序場給了我們一些啟示,小時候的李希特本有機會槍殺一隻鹿,但飛機引擎聲立刻吸引他騎馬狂奔,在馬背上伸開雙臂,映照了離去的飛機。這也顯現了李希特寧可放下手中的殺戮而追求翱翔天際的志向。

  在空中相互追逐,是戰鬥機飛行員最大的挑戰,因為若有些許誤差不僅性命不保,也在瞬間折損一架飛機。但這樣的追逐遊戲卻也激發了一種潛能,在野蠻中展露了智慧與勇氣。李希特崇尚的正是這股震撼,這也許是他出身於貴族家庭的另類傲氣,但若摒除了這些因爭戰而引燃的追逐,那剩下的會是什麼呢?

  雖然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但生命在為國捐軀的同時,是否也應該再考量更多的議題?如果正如李希特最後所說的德國已經沒有戰勝的能力,那是否依然要犧牲年輕人的生命?這樣的提議出自李希特雖然有些突兀,但這也正巧說明了李希特從一個莽撞而激情的愛國者蛻變為理性思考的人文關懷者。這也表示他不僅深愛者凱特,也深深被她的言行所影響。

  李希特原本擔任騎兵團軍官並在東西兩線作戰,但因戰爭的模式有了改變,譬如大規模使用機槍以及鐵絲網,這使得騎兵喪失了價值與功用,在騎兵團解散後,李希特被派到的單位是補給團。李希特當然不會安於現狀,於是他主動請調到前線。在偶然的機會下他遇上了另一名空戰英雄奧斯華.布爾克,於是李希特便下定決心一定要成為一名偉大的飛行員。

  奧斯華.布爾克後來提拔了李希特.霍芬加入他的精英戰鬥聯隊,亦即是聞名的第二戰鬥機中隊。而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一六年九月十七日在法國上空李希特便取得他的首次戰機。

  其實電影中李希特的弟弟似乎沒什麼表現,但真實的情況是同儕中普遍認為弟弟洛塔才是個有天賦的飛行員,若論技術而言,弟弟洛塔首屈一指;但李希特卻奉行飛行戰術。在取得有利位置之後便展開狂射猛戰,這也是他與眾不同之處。

  短短兩年內李希特便獲頒爵位,同時也昇為上校以及第十一聯隊的中隊長,甚至也成為德國的傳奇。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是關鍵日子,他駕著信天翁DΠ的飛機擊落了英國的王牌雷諾.霍克,這使得他日後的戰術也有了極大的改變,而這齣電影正是由這個地方展開了。

  戰爭成就了英雄;英雄則創造了時代。這些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雄雖然都已埋骨荒塚,但卻遺留了一些現象與精神值得後世的人重新思考。未來戰爭也許在某種時刻避免不了,但因武器的重新研發,勢必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生命價值觀,李希特若生在這個時代,或許他的想法也會有所不同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