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阿米爾.罕 (Aamir Khan)
卡伊娜.卡波(Kareena Kapoor)
印度 / 2010年 / 11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榮獲獲孟買电影博覽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
最佳配角(波曼·伊拉尼)最佳劇本等六项大獎
獲國際印度电影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剧情、
最佳攝影等十六項大獎
描寫就讀印度知名的帝國理工學院電機系的三個好朋友藍丘(Rancho)、法罕(Farhaan)、拉加(Raju),許多看似翻天覆地、實則探索心靈的壯舉──這三個個性、 ...
◎ 劇情簡介
藍丘、法罕與拉加是印度一家知名理工學院電機系的學生,如果能從這所學校畢業,日後必定是最有前途的工程師。
藍丘的家境極佳,但卻是一個反體制的學生,綽號「病毒」的院長雖然對他相當頭痛,但似乎也不太敢得罪他。而法罕家境屬中上程度,只有拉加不僅家境貧寒,其父更是臥病在床。
院長建議拉加不要與其他二人為伍,因為這樣會影響他的學業,拉加衡量自己的處境只要搬去與查托同住一寢室,而查托唸書是以死背的方式,但也受到藍丘的嘲弄。有一次要上台演講,藍丘偷偷在電腦上修改了演講稿幾個字,這使得查托在台上出糗甚至受到師長責罵。查托非常憤怒,發誓就算十年後的今天亦要與他分出個高下,但藍丘不以為意依然玩世不恭。
學校另一名學生喬伊,因受不了這種繁重的功課壓力,終於自殺身亡,這在學校引起很大的震撼,但很快地學校又恢復原有的競爭形式。
有一天藍丘三人發現一場訂婚喜宴,三人混入大吃大喝,沒想到新娘的父親竟然是院長,三人受窘逃離,但藍丘卻也向新娘的妹妹證明其未婚夫的價值觀只在乎她是否戴名錶;他穿的昂貴皮鞋有多少錢,這使得新娘的妹妹不免對藍丘另眼看待。在同一時間,拉加的父親病危,因叫不到計程車,於是藍丘計從心生,向新娘妹妹借了機車,然後將拉加的父親綁在他的背後,然後駕機車直奔醫院的急診室內。原本對藍丘有意見的人在聽了醫生的敘述之後不禁又更加欽佩藍丘的急中生智,因為當時若再晚到,那病人可能無救了。
畢業後法罕與拉加去找失聯的藍丘,但這個大家族的父親已經死亡,可是藍丘卻是另外一個人。真正的藍丘原本要趕三人離開,但直到最後才承認在學校唸書的藍丘原名丘德,是園丁的兒子,但因從小喜歡唸書,遂被老主人委以重任,雙方約定丘德替藍丘拿到學位之後,應該立刻消失。於是拉加與法罕在拿了丘德的地址後,決定循地址去找他們的好友—。
◎ 劇情分析
為了因應印度的廣大的電影人口,印度的電影發展出屬於印度的特殊電影文化呈現,即所謂「寶萊塢」電影。其特質是男女在戀愛過程中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其二是必然在影片過程中穿插歌舞,已達娛樂的效果。「三個傻瓜」也是不離寶萊塢的傳統,拼湊這幾個重要的元素而完成的影片。
影片的背景放置在印度一座知名的理工學院,所有的印度學生無所不用其極想擠進這所學校,只為了出人頭地,這似乎與中國古代士大夫階級觀念是一樣的,事實上在台灣現今的型態似乎也相去不遠。
所謂的教育真義是什麼?這確實是一個值得商榷的議題。有人可以完全死背而取得高分,但這樣的教育似乎已經喪失了真正的意義。但學校評分的依仗卻是分數的取得,這是相當矛盾的所在。這個問題一直被很多人提出來討論,因為真正的人生教育其實不是將學校的教材完全死背就能獲得智慧,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相互對待是一門最艱深的課程,但這種人生的意旨卻是無法用分數來評分的。只可惜這個層面不但一般的家長刻意忽略,就算教育體制的相關人員也不見得會在意的。
三個角色有著各自的性格與面向,藍丘是「無為而讀」的學生,但成績永遠名列前茅;法罕喜歡攝影,但在父母的期待下,他不得不改唸電機,因為唯有當上工程師才能光耀門楣,否則在印度恐怕很難出人頭地。而拉加的家境較為貧困,但似乎也只有在電機系畢業後才能擠身在上流社會了。
藍丘其實只是代替他主人的兒子來取得學位,因為一名富有的弟子也需要一張文憑才能與身份相得益彰。而真正受完教育的卻必須隱姓埋名,從此遠離學校時那個身份,這是何等諷刺的情境,而這一切卻不是完全虛構,在台灣也曾發生過類似的情形,而且並非個案。
三個傻瓜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傻瓜,而是他們刻意地將情境誇大膨脹,為的是突顯喜劇的情節,增加戲劇的效果。其實在印度寶萊塢的體制下,每個演員都必須能歌善舞,否則便很難在這個圈子取得一席之地。就連那名胖胖的院長偶爾舞動身形,都能讓人感受到高超的舞技,於是透過舞蹈與歌唱的連結,普遍貧困的印度觀眾就有了物超所值的感覺,這是印度影片一直在印度國內受到極度歡迎的原因。
當然一切的結局偏向喜劇的結局,這也是這個印度市場的必然。人物不免有悲歡離合,但若最終有了一種甜蜜的結束,就能帶給觀眾無盡的幸福期許。台灣七O年代就延續義大利的新寫實主義,但因不敢過度暴露現實生活中的貧困寫實,遂改名為「健康寫實主義」,在當時確實以「蚵女」、「養鴨人家」、「婉君表妹」等等影片造成另一股的風潮。
許多現實人生中確實是以「錢」的數目作為評斷的依據,女人身上的首飾與名牌不也是一種較量的工具?這並非只有在影片中才會有的情形,君不見每日報紙上面的時尚新聞,介紹的都是名牌的價值觀,這種表相的呈現恐怕早已凌駕在人類古時一向崇尚的人文精神。這部影片雖然提出了批評,但顯然還是無法產生更多的連動效果與影響。畢竟社會自認愈文明,人文精神就愈離愈遠。
縱然陳義甚高,但現今許多人還是情願臣服在現實的浪潮中,畢竟現實的生活對待,一切均是以利益取向,就算有滿腹理想,但卻無法在社會既定的層次中與人評比,似乎也只能被歸納為輸家。誠如影片中所提:「專心追逐卓越,成功自然就會跟著你!」
然而卓越又是什麼?這似乎就沒有人繼續討論了。就算比別人有更高的成就,但這應該從是否對人類有所貢獻與影響來重新思索與界定。並非只將卓越定位在比別人賺更多的錢,或位居更高的官階。所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道理是現代許多年輕人無法理解的。生命要達到不會困惑,四十歲確實言之過早,有人終其一生也無法為自己解開困惑,只因在傳統的生活歷練中過度被物化,從而在認知上有了偏差,於是生命的領納便離道愈來愈遠,更別談所謂的不惑了。
每個人的生命成長過程大體上是相同的,任何的學習其實都是一種試煉,問題是透過測試之後的領納是什麼?這會是因人而異的。是否曾經思索過人為何來走這一遭?其真正的目的為何?若由自我檢視中是否能體現這過程的一切真義,如果這能引動更多人的共鳴與啟發,那生命的意義才能真正彰顯。
「三個傻瓜」談不上所謂的勵志片,在搞笑中雖然提供趣味的情節,但某種角度而言,是略顯輕率,也許只是將之視為娛樂片的定位,不失為一項公平的評議,但其中「歌舞」的連結,倒是值得台灣導演大力學習的。目前台灣導演在這方面的運作與呈現是相當薄弱的,換句話說要拍成這樣水準的影片也是相當困難的。
印度片始終有他自己的風格,而台灣在這方面尚未尋得真正的定位,也許這是這部影片帶給台灣影壇最大的貢獻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