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波普先生的企鵝(Mr. Popper's Penguins)

導演:馬克.華特斯(Mark Waters)
主演:金.凱瑞(Jim Carrex)
   卡拉.裘吉瑞(Carla Gugino)
美國 / 2010年 / 96分鐘 /普通級
禮讚:獲獎1939年纽伯瑞兒童文學獎銀獎
禮物竟是六隻活生生的企鵝,這群新朋友又會帶給波普怎樣的生活轉變呢?…

◎ 劇情簡介     

  波普的父親是一名船長,常年在外跑船,唯一的聯繫就是以「老鷹」和「踮腳」的代號相互用無線電聯繫。長大後的波普變成一名專門收購老大樓然後再改建新大樓的仲介商,只是他卻暗中承載了父親那種逃避家庭責任的獨居貴族,或許是這種原因,他的一雙子女便與離異的妻子阿曼達居住在一起,只是輪到與波普見面的那個星期,波普總是無法應付兒女,尤其面對青春期的女兒珍妮更是頭疼。

  波普的東家看上一家私人的「綠地客棧」,希望波普能立刻出馬說服范甘迪夫人,自信滿滿的波普帶著助手皮皮去拜訪范甘迪,但卻被一口回絕,因為這位充滿人文素養的老夫人最大的心願是能將餐廳交給懂得經營餐廳的人,因為這餐廳傳到她手上已經好幾代了。

  波普並未因此而沮喪,正準備第二種攻勢時,卻接到了父親去世前委託部屬寄來的一隻巴布亞企鵝,原本以為是一隻標本,沒想到解凍後竟然活蹦亂跳,甚至開了水龍頭差點把公寓淹掉。

  波普打電話到北極詢問,那部屬因為收訊不良,誤以為波普尚要五隻企鵝,於是沒幾天波普便收到了另外的五隻企鵝,也開啟了波普的另一場夢魘。正在焦頭爛額之際,阿曼達帶珍妮和比利來訪,因為比利生日要一起慶祝,波普無法藏匿企鵝,比利高興以為六隻企鵝是爸爸要送他的生日禮物,波普無法拒絕,反而造就了一場愉悅的生日氣氛。

  管理員似乎發現企鵝,波普只好以錢封他的嘴,鄰居肯特一直抱怨有聽到怪異的聲音,管理員也只好替波普掩飾了。波普到范甘迪舉辦的宴會中想再度說服她,但六隻企鵝找上波普並大鬧宴會一場,這讓范甘迪夫人對波普的印象更惡劣了。

  動物園內的主管想盡辦法抓走六隻企鵝,而波普拗不過比利,遂帶全家去動物園探視,這才發現主管想以六隻企鵝與別的動物園交換,波普不計一切後果將六隻企鵝搶救而出,並適時趕到范甘迪夫人的拍賣會,而意外地是范甘迪夫人竟將綠地客棧交給波普來經營。

◎ 劇情分析

  台灣現在推行的都更案,本來是都市計畫中立意甚佳的政策與方案,但若是牽扯到商業利益,許多原本的美意便會因此而變調。這不是只有台灣才存在這個議題,在全世界幾乎都因為人性的顯現與介入,使得原本的一番美意在執行過程中逐漸變質。

  都更案的執行是一種「家」的重新建構,在「波」片中的波普先生正是擔任這個關鍵職務的人物,然而他卻是這種理念的逆向人物。換句話說,他不僅不是「家」的建構者,而是家的解構者。

  其實要了解「波普先生的企鵝」真正的意涵,是必須深入了解波普的內心世界。小時候的波普唯一能與父親「溝通」的只有無線電,長年在外行船的父親是一名船長,雖說因工作而長年在外,但卻已經帶給波普一連串的失望,每一次的生日他都期待父親能夠出現,但顯然他是失望的,長此以往,波普便將父親的缺席當作是一種常態了。而這種的後續反應慢慢變成波普的主觀意識型態,並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實踐並視之為當然。

  波普在一般社會上認知的價值觀中,他是一名成功的房地產仲介商,憑著機智與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房子的擁有人,於是他成為公司首席的仲介員,而他也渴望自己的成就在獲得肯定之後能成為公司的合夥人。而公司的條件是他必須去說服一家「綠地客棧」的改建。

  「綠地客棧」是一間傳承好幾代的老餐廳,代表了傳統的價值觀與人文思想,與現今的急功好利、快速匆忙有著極大的區野,也正因為這餐廳的不同,更能映照出現代人逐漸喪失的許多溫馨浪漫的節奏。

  波普那一套誇大而又煽情的表演雖很容易感動房地產的擁有人,但卻對「綠地客棧」擁有人范甘迪夫人一點也起不了作用,因為她兼顧了一些世人所忽略的人情,換句話說,她也關懷著長期在餐廳工作的這批人,若餐廳解散了,他們的生活將無以為繼。其實這正是另類的「家」的詮釋。

  波普是個家庭的解構者,他與妻子阿曼達的離婚,當然是因為他太專注在工作上,因此在全力以赴的專注中,他寧可選擇讓自己獨居,因為「家」的任何一種元素都會讓他失去工作的動力,於是他選擇了離婚。

  縱然妻子重新結交男友他也不太在意,只是在逐漸有了對比之後他才會重新自我檢視,同時也查覺這之間的漏失與誤差。換言之,其真正的辯證在於家的「建構」與「解構」中獲得一個明確的答案。

  波普的父親始終不曾回來,但最終卻在企鵝身上找到認同家人的本性,從而對過去的認知中有了一番修正,並將這樣的省悟與兒子分享,算是一種懺悔與彌補。六隻企鵝出現在紐約大都會中是一種突兀,但正因為這種落差也就造成另類的效果。
  
  波普與企鵝之間的誇張對應自然是喜劇放大情節的必然。從對企鵝的排斥,也就是拒絕企鵝成為家庭中的成員,到最後到動物園用盡各種方式將六隻企鵝救出,也從而展現波普對家真正的認同。
  
  綽號「隊長」的企鵝在看電視時渴望能像鳥兒一樣飛翔,而在動物園的追逐中,隊長身纏風箏但卻大膽從高處躍下,在快落地的霎那,隊長雙鰭用力拍動,纏在鰭上的風箏便替代了翅膀,於是隊長想飛的願望終於達成,同時也在緊要關頭回到「家」中。

  在最後的拍賣會中,企鵝們揚棄了誘惑,也就是對魚的渴望,轉而回歸波普的懷抱,這就成為映象語言中相當高明的表現了。

  「波」片以近乎成人童話的形式提供了一則「都市寓言」,企鵝雖然是影片中的要角,但在轉移作用中牠們也都是家的成員,因為編導必須為六隻企鵝各取了一個名字,有了名字的企鵝就有了「人格」,於是在對家的認知中,就有了更直接的正當性。而這些企鵝的種種作為也正是波普心中的轉移。

  好萊塢的影片都有其固定的意識型態,而溫馨的家庭價值觀似乎是他們樂此不疲的主題。而這些堅持事實上也都能獲得觀眾的共鳴。「波」片是金凱瑞「東山再起」的作品,起碼這是他近年來再度獲得觀眾喜愛與首肯的一部佳作。

  以企鵝為題材變造了都會中神奇的鏡像效果,這應該是拍片者一個重要考量,換句話說,若沒有一些新奇的畫面具象效果,甚至是全新的創作觀念,影片必然無法讓觀眾認同。「波」片從一篇小說改編,這自然早就已經具備了這方面的元素,因此在從文字轉換為映象畫面時,便不致流於太過平面了。

  也許其中有許多的情節轉折顯得荒謬而不可理喻,但別忘了,這原本就是一部訴之娛樂效果的商業影片,但可貴的是編導也不忘在娛樂中呈現了八股但卻也十分中肯的倫理價值觀,於是「波」片就成為一部老少咸宜的影片了。「家」究竟該以何種的角度去面對?「波」片不僅從許多不同的角度提供了訊息,足夠讓觀者有著許多層面的省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