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黃美鈴 老師撰稿
導演編劇:木下惠介
演 員:高峰秀子、笠智眾、天本英世、田村高廣
日本 / 1954年 / 155分鐘 / 普通級
禮讚:第十二屆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山和海沒有變,只有明天變成了今天”遭遇不幸不是誰的責任或過失﹐而是時代變遷的結果,人力能掌控的實在有限。超然面對苦難,不論是悲是喜是生是死,都得坦然面對,不是嗎?…
◎ 劇情簡介
1928年,也就是昭和三年,日本瀨戶內海小豆島一個民風淳樸的漁村裡,年輕有想法的小學老師大石小姐新上任,一身時髦的洋裝,騎著大家多半沒看過的嶄新單車,來到偏遠保守的鄉村教書。穿著傳統棉布和服的婦女們議論紛紛:「這個世界變了!」由於穿著與行為有違過去大家所習慣的生活方式,所以一開始大石老師並不受歡迎,但卻因有著正面價值觀以及年輕活潑的氣息而深受小朋友們喜愛。小學一到四年級的小朋友們要讀這個小村莊的分校;五年級以上才到島另一邊的校本部上課。大石老師盡心教導天真瀾漫的12名小學生,師生間建立起一段既是師生又像母子般的深厚情誼。
頑皮的學生偷偷挖了一個洞,騙大石老師來看一個罕見的貝殼。大石老師不疑有他,結果一腳踩入陷阱痛到暈過去。大石老師傷勢嚴重,所以沒辦法再來上課了,大家都想念大石老師。有一天放學後竟然都沒回家,全班12人瞞著大人步行去找老師。剛開始大家都很興奮,邊玩邊唱歌,但是越走越累又飢又渴,大家一路哭哭啼啼,進退兩難。突然一輛公車經過,大石老師就坐在上面,大家拔腿狂追,高喊大石老師。大石老師招待這些小朋友到她家,並拄著拐杖在海邊全班留影合照,最後雇了一艘船送全班同學回家。學生對大石老師母親般的孺慕之情,終於打動了村民的心,紛紛送上很多土產。大石老師因為受傷一時無法騎單車,所以請調回校本部。五年後,他們又當上大石老師的學生。大石老師在開學前五天結婚,全班同學划著一艘船去看大石老師的未婚夫。在船上,他們唱著世界名曲「荒城之月」,這是這班同學最後的聚會。
松江的家裡窮到買不起一個新飯盒,舊飯盒又髒又土又難堪,松江要求媽媽幫她買一個有百合圖案的新飯盒。無奈媽媽產後身體惡化過世了,松江因而不能再上學。大石老師來家裡探望,送給松江一個有百合圖案的新飯盒。沒多久剛出生的小妹妹也過世了,松江被送到外地一間食堂領養。大石老師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悲傷,常常望著松江的空位子發呆。大石老師在畢業旅行觀光勝地的食堂裡遇見了工作忙碌的松江,可是老闆娘一直不給她機會。老師一走,松江再也忍不住從後門小巷衝出去,但看到昔日同學們圍繞著老師歡鬧的樣子,又讓她卻步,最後只能在岸邊跟隨船影亦步亦驅,終至放聲大哭。
政局變遷把這班小學生慢慢拉向不同的人生旅程。戰爭的陰影打破了原有的寧靜,逼迫過著艱苦短暫人生的人們作出選擇。大石老師一直是反對官方制式教育的,曾對母親表白欲辭職之意,以抗議學校對自己教學的打壓。抵擋不住愛國犧牲的主流思想,大石老師的家庭也發生了不可預知的變化,丈夫戰死,首批學生都光榮的出征,卻也光榮的馬革裹屍返鄉。大石老師想不通男學生為什麼一個個都立志出征,無視於自己平日生存價值生命可貴的教誨。戰爭告終,老師復職,與昔日學生緬懷起小學的快樂時光以及感傷戰爭為國家及同學們帶來的不幸命運,大家不勝唏噓,擁抱痛哭!
◎ 賞析
導演木下惠介在日本國內的藝術評價是尤高於黑澤明的日本電影大師,與市川崑、黑澤明、小林正樹並稱為「日本電影四騎士」。日本「電影旬報」於千禧年選出了一百部「二十世紀日本最佳影片」,其中木下惠介就有六部影片入選,分別是:「二十四隻眼睛」、「楢山節考」、「野菊之墓」、「卡門歸故鄉」、「笛吹川」、「日本的悲劇」。木下惠介跟同期的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一樣,從家庭和小孩的角度釋出反戰的人道立場。木下惠介電影技巧用了小津的低角度拍攝,但鏡頭運用卻比小津多變得多,尤以多次特寫拍攝十二名學生不同年紀時的眼睛,從各人天真的目光來見證戰爭和現實的殘酷。鈙事手法用了章回小說式的方法,以一首和歌串連高峰秀子演的老師和十二名學生在二十年中三個不同年齡的階段。木下惠介不作長篇大論,只以短短的對話、短短的篇幅、簡潔的構圖以及動聽的歌聲音樂組合,就把一個長達20年的故事娓娓道來,功力十足。例如片頭片尾的女老師騎單車畫面前後互相呼應、同樣在課堂點名因為時隔20年而產生的差異效果、藍天碧海青山巨石默默無言的長鏡頭、悲苦的劇情中不忘放一些適當的輕鬆笑料、用守舊古板的男老師和年輕新潮的女老師作對照、讓瞎了眼的同學指認當年照片中每位同學的位置及動作以及松江的故事等等,都可以看到編劇及導演的功力。
丈夫是電影導演和劇作家松山善三,日本電影女演員高峰秀子(2010年12月28日去世,享年86歲)是一名散文作家。五歲時以童星出道,是日本電影黃金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女主角高峰秀子從20多歲的美女演到40多歲的歐巴桑,從天真受挫、妥協反抗、無奈認命、到堅毅,其心境轉變乃至眼神、說話聲調、走路姿態都呈現層層變化,號稱「日本映畫最高演技派女優」。“山和海沒有變,只有明天變成了今天是不能改變的事”。高峰秀子演活了人性面對苦難的超然,自始至終保持著冷眼看生死的一貫態度。所遭遇的不幸並不是誰的責任,也不是誰的過失﹐而是時代變遷的結果,人力所能掌控的實在有限。大石小姐每次和學生或家人生離死別總是淡然面對,或許人生本來就如此吧,不論是悲是喜是生是死,都還是一樣得坦然面對勇敢的活下去,不是嗎?
《二十四隻眼睛》蘊含了庶民性,雖以控訴戰爭為潛在主題描寫人生百態,但壺井榮女士不受污染的心才是她文學的根基。壺井榮是個天生帶著笑靨的人,她的文學裡有詩心,常帶著素樸的質性。出生於瀨戶內海小豆島,經瀨戶內海風雨長年侵蝕,造就了日本香川縣小豆島島上蘊藏著豐富的大片肌理層次分明的奇岩怪石,當年大坂城築城所用的岩石即是源自於此。壺井榮雙親的家業是製桶業,片中也出現了以牛車載運的巨大圓木桶,那屬於日本鄉里的味道,正是壺井榮文學的魅力所在。兄弟姊妹共十人,加上雙親收養兩名孤兒,這十二名小孩的眼睛或許正是《二十四隻眼睛》的寫作動機。原本以偏僻窮困小孩的成長為中心所展開的故事應該是極其悲慘的,然而這部作品卻洋溢著地方色彩豐厚的情感,無絲毫晦暗之處。壺井榮的樂天性格讓這部作品始終呈現一股明亮、積極、開朗的氣氛。小豆島也因《二十四隻眼睛》而更負盛名。
《二十四隻眼睛》的主角雖然是大石小姐,然而環繞她周圍的十二名小孩也都是主角,而改變大石小姐與這十二名小孩命運的正是戰爭。與其對戰爭高揭口號激烈撻伐,毋寧站在庶民的立場作無言的控訴。如果說十年歲月會起很大的變化,那麼幾經十多年的流離、輾轉之後,再回首凝視當年合影,怎不令人淚眼婆娑?從前教過的學生對大石小姐不變的赤子之心,更為這部《二十四隻眼睛》平添了動人的魅力。大石小姐雖是愛哭老師,卻絕非流於感傷主義的女性,反而是具有韌性屬於母性型的堅強女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