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5年9月24日 星期六

白痴(Idiots)

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演員:包迪爾‧喬津生(Bodil Jorgensen)
   珍妮‧艾比尼斯(Jens Albinus)
丹麥 / 1998年 / 117分鐘
禮讚:丹麥影評人獎最佳女主角、女配角、男配角獎 
一群生活條件不錯的人喜歡在生活中扮演白痴…

◎ 劇情簡介     

  凱倫因親生孩子突然死亡,無法承受這種打擊,遂隻身離家出走。這一日她因身上的錢所剩無多,在餐廳內只點了一盤沙拉及礦泉水,沒想到遇上一群智障的人也在餐廳干擾著其他客人,凱倫被一名叫史托佛的智障男子緊緊拉著手,不得已也只好隨他們上了車。在車上凱倫才知道這一群人其實都不是智障,他們只是利用假扮白痴來騙吃騙喝,甚至作弄別人。

  凱倫雖對眾人行為覺得不妥,但一時也無去處,只好以旁觀者的態度加入眾人至工廠參觀,甚至到游泳池嬉戲。這一群人居住的住處是史托佛的叔叔委託他賣的,但史托佛根本不把它當一回事。叔叔來過一次,發現裡面睡滿了怪人,遂生氣地離開。不久一對剛回國的富商夫妻來看房子,雖然相當中意,但史托佛卻騙他們說隔壁是療養院,不時會有智障人士來訪,因為他們需要大片的綠地,希望這對夫妻買了房子之後能繼續這份善舉。夫妻看到眾人裝著白痴的模樣,這對夫妻立刻駕車落荒而逃。

  傑普一度想要退出,因為眾人笑他扮白痴扮得不太逼真,但由於他喜歡約瑟芬遂又留了下來。而艾克索原本就是一名平面設計師且還有妻兒,但卻樂此不疲;而凱瑟琳雖曾一度離去但卻又回來找艾克索。艾克索並無法給凱瑟琳承諾,凱瑟琳遂假扮為廠商女總裁戲弄了艾克索,逼得艾克索拿出自己的簽帳卡讓凱瑟琳到超市大買特買。當眾人正在品嘗魚子醬時,約瑟芬的父親找上門來,他堅持帶約瑟芬回去;用情甚深的傑普用身體擋在車前,表情像白痴般地無奈與哀嚎,但依然無法阻止約瑟芬的離去。這使得這群人的信念有了動搖。他們為了証明自己也能在最親密的人面前扮白痴,於是以轉空瓶的方式決定由艾克索回家實驗,但艾克索放棄了;第二次選出漢瑞,沒想到漢瑞也未依約定扮白痴,反而在回家之後向眾人坦言不再扮白痴了。

  凱倫決定自己回家測試,但只帶蘇珊作伴,蘇珊這才了解凱倫內心一直承受著相當大的壓力。凱倫在丈夫及姐妹面前扮白痴將口中食物溢出,丈夫憤怒地打她一巴掌。蘇珊再也看不下去了,她要凱倫停止扮白痴,然後帶著她離開,沒人知道她們要去那兒?但似乎也無人關心。

◎ 劇情分析

  拉斯‧馮‧提爾是世界公認的怪才之一,他在一九九五年與另一名導演湯瑪斯‧溫特保(Thomas Vinterberg)在哥本哈根簽署的「逗馬宣言」,固然使他名躁一時,但以創意而言,拉斯稱得上有其主觀的能量以及銳利的表現。

  「白痴」在影片中剪接了導演與演員之間的對話紀錄,這種在作品中衍伸出的再創作是相當令人動容的創意。雖然這樣的紀錄形式被批為另一種矯飾與偽裝,也從而動搖了「逗馬宣言」的戒律;但純就創意而言,拉斯的這種膽識給予影壇相當重要的動力。

  為何生活條件都還不錯的人會喜歡扮白痴?這群人中不乏對此種作弄別人的行為提出質疑與批判,但這似乎也只是嘴上說說,潛意識的那種認同卻使得他們更加共生共榮。

  除了在社會上顯露的表相之外,人的內心其實有著許多不安的躁動因子。在對白中他們常表示「心裡有個白痴想出來找伴」,這正是問題的癥結;這群人的共同特點就是在生命過程或生活中有了挫折與不安。所謂的心中白痴其實是一種不滿與憤怒,為了平衡這種焦躁,內心的白痴必須轉移到外在的另一個目標上。換句話說,透過自己假扮的白痴去愚弄或欺騙別人,於是被欺騙的目標當下就是不折不扣的白痴了。

  這群人在這樣的意向上尋求到相同的因子,於是他們更像一家人和樂地生活在一起。就連剛加入的凱倫在游泳池內也感染了這股氣氛,但她的喪子別夫之痛,讓她不免喃喃自責道自己沒有權利這麼快樂。

  這群假扮白痴的人另一個特徵是反社會體制的。就法律與道德而言都必須嚴謹地面對,但若深入追索則會發現這些人的本性並非如此卑劣;正確地說也只是情緒不滿的變奏發洩罷了。在參觀岩纖維工廠的那場戲說明了這一切,他們愚弄了廠方的人;但其實廠方人員在某些角度的敷衍不也是愚弄了這群假白痴?

  社會愈富足但人卻愈顯得不快樂,這或許也是拉斯想極力辯証的議題。然而這樣的因果關係卻不能推給任何一種體制,而應該就人性的角度深入探索。如果這群假白痴能夠更清楚地看清自我,在確認本質與價值觀後,必然會從當下的位置看清社會整體的面向。導演在這方面其實著墨極深,而這股動力也正是導致最後這個「白痴王國」解體的最大因素。

  對著任何不認識的人可以肆無忌憚地以假扮與虛偽來相對,但面對自己的親人卻無法辦到。這個層面有著更多的觸角去深究親人之間一種外在的力量永遠無法比擬的氛圍。艾克索不敢去面對;漢瑞則是藉著面對的測試而脫離白痴的不實際空間。凱倫似乎是做到了,但其實那是另一次的心靈撕毀。就凱倫而言,當兒子死去的那一刻起,她的家也在那時就毀了;假扮白痴是再一次將傷心浮上檯面——丈夫的一巴掌以及家人的不諒解才有可能讓她真正進入白痴的世界中。

  在內心世界中常常隱伏著一團讓自我似懂非懂但又無法拋捨的不安,這種無法言喻的動能常常在不經意中反映在外面的行為動作中。譬如說「仇視」這樣的心理不見得是有什麼深仇大恨;可能只是對方曾經獲得你所欠缺的,於是在適當的機會中,那股仇視就會化成無數的飛刀,在滿天光影中只求怨氣的發洩,因此豈會在意人倫意義?

  人性的不安也是社會不安的原素。史托佛以叔叔委託仲介的房子提供這群人的落腳處,但自以為是卻又自私的心態,讓整個小社會開始有了汅染的種子。正如約瑟芬被父親帶離之後才承認其實她也嗑過葯,這樣的訊息不只給眾人極大的打擊,也直接觸動了這群人的瓦解。

  傑普與約瑟芬有著親密的關係,而在約瑟芬離去時,傑普以身擋車,但他卻沒有用正常人的溝通方式要約瑟芬留下來,而是以白痴的哭嚎作最後的乞憐。傑普是眾人認為最不會裝白痴的,但其實他與約瑟芬的床戲都建構在白痴的立足點上。史托佛也曾將傑普推給一群滿身刺青的彪形大漢,傑普必須單獨地承受這些凶神惡煞的嘲弄,甚至還得假裝不會小便而被人強迫脫下褲子。這也難怪當史托佛來接傑普時,傑普憤怒地逕自逃離。

  這是一次愚弄與被愚弄的臨界點,幾乎讓人無法分辨善惡的分野究竟在何處?但如果傑普扮演白痴的功力不好,為何還能脫身呢?就某個層面而言,傑普雖然全身而退,但其實他的內心是受傷極重的。

  當眾人漸漸從裝扮白痴的迷思中走出時,其實正是真正看清自我的時刻,就算你扮相成功騙過了別人也愚弄了別人,但卻永遠騙不了自己。這一點不只針對這群人,也特別針對身心受創的凱倫;更何嘗不是將議題拋給每個觀眾呢?

  「白」劇在片頭宣示了逗馬九五宣言,也實踐了導演堅持的信念和理想,這股風潮有某些觀念確實影響了世界影壇,但其實也違背了一些製作創意的美學觀念。當然這種信念的堅持與否都必須以日後的作品來佐證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白痴」這部影片與拉斯的另兩部作品「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黑暗中的舞(Dancing in the Dark)」都是永遠令人懷念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