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0年9月7日 星期一

風箏孩子王(GATTU)

編導:拉珍‧柯薩(Rajan Khosa)
演員:穆罕默德‧薩瑪德(Mohammad Samad)
   奈瑞許‧庫瑪(Naresh Kumar)
印度 / 2012年 / 普通級 / 85分鐘
禮讚:2012紐約印度影展最佳影片宇最佳童星
   2012洛杉磯印度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與評審特別推薦
   2012柏林影展新生代兒童單元(Generation KPlus) 最佳影片
   2012入圍多倫多影展-兒童單元(Kids Public Programme)
   2012獲邀參加金馬影展
以印度藍天為舞台背景決鬥;以文盲貧童為人生之旅啟航。引領我們在心疼中擁抱夢想;在黑暗中看見希望!…

◎ 劇情簡介     

  葛圖是一名孤兒,從小就被從事垃圾回收的阿尼斯收養,同時被收養的還有一名年紀較大的科林。阿尼斯收養他們,當然是要他們每天替他工作,至於到學校唸書,那是屬於有錢人家的事,葛圖實際上也不曾想過,是否要上學這件事。

  葛圖生活在印度這個小鎮魯基,這兒非常流行放風箏,葛圖自然也會參與,尤其天空上始終有一個黑色的風箏,從來無人能打敗他,也沒有人知道是誰放的這面風箏,大家都稱這風箏為「卡里」。

  卡里似乎成為眾人想擊敗的對象,每次挑戰它,始終都會被糾纏而斷了繩線並墜落在地,這使得賣風箏的拉賴生意好得不得了。

  葛圖從阿尼斯那兒偷了五十元,因為要大一點的風箏,以及更堅韌的繩線,一共需要六十五元,葛圖殺價至五十元成交,並暫時將那面有顆星星的大風箏,先寄放在拉賴的店裡。

  接著他必須選擇一個制高點,如此才能佔盡優勢以便打敗卡里。看來看去,魯基這個地方,最佳的放風箏地點,是在學校的屋頂。但他不是學生,當然不能進到學校,於是他又偷了別人的校服,然後利用學校有交換學生的機會,混入了學校。

  葛圖沒念過書,上課時根本不知道老師在教什麼,也不知道那一本課本。而且他的鞋子跟別人不一樣,也奇髒無比。這件事很快被隔壁同學明琪發現了,她聯絡麻努吉及另一名同學圍住他。走投無路的葛圖,只好謊稱他是情報人員,故意混入學校,因為恐怖份子已經混入學校,而他必須放風箏通知他的上司。

  於是這三名同學很快成為他的部下,不但幫他去風箏店取回風箏,並且要在星期六校長離開學校時,騙過警衛,以便能打開通往屋頂的通路。

  一切似乎都就緒了,葛圖終於在屋頂,用星星圖案的風箏打敗卡里,但卻也被校長發現了。葛圖在全校學生面前坦承自己的錯誤,但卻獲得校長許可到校就讀,原來放卡里風箏的人正是校長。

◎ 劇情分析

  放風箏,是小時候相當吸引小孩的活動,很多小朋友在大人的教導下,將竹子削成細條狀,再黏貼一些紙,大都是報紙,然後再黏上一條長長的尾巴,再接上長線,於是風箏就完成了。

  有時候,因為木條的粗細不同,或是兩邊不平衡,導致自己作的風箏飛不上天空,心中難免沮喪,看到別人的風箏飛得又高又遠,心中好不羨慕,但望著自己摔落在地上的風箏,只能感到無奈。

  現在的小孩,就不必擔心這個問題,因為由工廠統一生產之後,所有的風箏保證一定能夠昇空,而且色彩鮮艷、圖案更是多樣繽紛,讓人愛不釋手,重要的是,工廠生產的風箏,不但操作容易,而且飛得更高更遠。

  今年新竹舉辦的風箏節,因當天有颱風外圍的狂風,在巨型風箏上空時, 風箏的尾巴,竟將三歲的女童,捲上高空達三十秒,隨後風勢稍緩,風箏尾巴緩緩落下,女童也平安落地。這件事,不但是台灣媒體紛紛報導,甚至在國外也以大標題報導。

  相傳墨子製造「木鳶」或「木雞」,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算算時間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多年了。但其實放風箏的活動,在全世界都有歷史記載。甚至也曾有某些記載,風箏被運用在戰爭上,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在印度的一個小鎮,鎮民都很喜歡放風箏,當地甚至有風箏專賣店。葛圖從小就沒有父母,被專收回收物的阿尼斯收養。要知道,印度的種姓制度,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這個傳統,雖然因一九四七年印度脫離英國的殖民後,以法律已經廢除,但在民間日常生活中,仍然普遍存在。種姓制度分為婆羅門(祭司與教師)、剎帝利(士兵與統治者)、吠舍(普通勞動者、商人、農人、工匠)、首陀羅(奴隸)。而另外一種賤民則被種姓制度排除在外,世世代代從事最污穢的工作,如處理屍體、收集垃圾、清除排泄物、屠殺動物、皮革處理等等。

  葛圖被從事回收工作的阿尼斯收養,因此他的身份是賤民,不但無法上學,每天都從事垃圾回收工作。但葛圖有一個嗜好就是放風箏。當地放風箏,還採取相互攻擊的遊戲,也就是靠著優良的風箏與高超的技術,就能將別人的風箏捲斷線,並讓風箏墜落地上。

  在這個小鎮的空中,始終被一個黑色風箏綽號「卡里」所稱霸,喜歡放風箏的人,都以擊落卡里為目標,葛圖更是其中最熱衷的。雖然無人知道放卡里風箏的人究竟是誰,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打敗它,其他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現代的小孩很少放風箏,因為資訊主義的時代,大家都沉溺到電動玩具的世界,這是一種虛擬的遊戲,但放風箏卻是讓風箏遨翔在廣闊無邊的天空,手中控制著繩線,讓自己成為一種主宰。其實若能真正體現到放風箏的真義,也算是禪宗公案的見道者。

  但若是將注意力灌注在輸贏的較量,顯然又回到世俗的層面。但這部影片是一種勵志的訴求,葛圖從來不曾上過小學,因為他是賤民,但難道葛圖心中都不曾想過要去上學嗎?其實他的內心是渴望的,但卻沒有學校會收容他,更何況他又沒有父母可提供他的學費。

  收養葛圖的阿尼斯,其實心地是相當善良的,只是他也是出身賤民,自己也不曾上過一天的課,能有一份安定的回收工作,應該已經心滿意足了。當然他也絕對不會想到,讓葛圖去學校念書,縱然他心中也暗暗讚嘆葛圖的聰明伶俐,但身為賤民,豈能有任何奢求?

  葛圖混入學校並不是為了唸書,他從來不曾有過這種想法,他只是看上了學校的屋頂,在這個制高點上放風箏,絕對是最佳位置,也是打敗「卡里」這個惡魔風箏必要的條件。

  葛圖進到學校後,才發覺有許多他從來都不曾接觸過的世界,就連課本他也不知道是那一本。但他並不在意,因為他的目的只是想上學校的屋頂。問題是,屋頂早已被鐵線網封住,而入口處也有一名警衛守著。

  就在葛圖苦思無策時,他假冒學生的身份,被女同學明琪發現了;臨危不亂的葛圖,不得不編了一個故事,說他是調查局的專員,他混入校園,是為了解決恐怖份子,而他已經發現恐怖份子,就埋伏在學校伺機而動,他必須以放風箏的方式通知他的上司。

  明琪與其他兩位男同學,立刻被葛圖吸收為手下,同時要協力助他完成上屋頂的任務,他們選擇星期六這一天,因為校長都會離開學校。同時各人都分配了任務,而共同將警衛騙離開,三人得以在屋頂放風箏。

  風箏大戰時,全校同學也注意到了,因此全部擠上屋頂。在眾人吆喝中,葛圖終於打敗了「卡里」,但此時校長也回來了。

  校長本來要處罰葛圖和其他三人,但校長卻發現葛圖不但聰明,也是誠實願意認錯的人,於是特別准許葛圖到學校上課。而阿尼斯也正式收養葛圖為兒子,畢竟兒子能上學,他似乎也不再是賤民的身份,更何況葛圖打敗的「卡里」,其實是校長放的風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