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喬‧萊特(Joe Wright)
主演: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
亞倫‧泰勒強森(Aaron Taylor-Johnson)
英國 / 2012年 / 130分 / 輔導級
禮讚: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3)最佳攝影(提名)、最佳美術指導(提名)
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第70屆金球獎 (2013) 電影類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第26屆歐洲電影獎 (2013) 觀眾選擇獎(提名)、最佳女主角(提名)、
最佳男主角(提名)、最佳編劇(提名)、最佳美術設計
第57屆義大利大衛獎 (2013) 最佳歐洲電影(提名)
第18屆評論家選擇電影獎 (2013) 最佳美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
第17屆金衛星獎 (2012) 最佳女主角(提名)、最佳改編劇本(提名)、最佳攝影(提名)、
最佳美術指導(提名)、最佳服裝設計(提名)、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第11屆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2012)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第17屆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獎 (2012)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第25屆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2012)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第12屆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 (2012) 最佳服裝設計、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 劇情簡介
一八七四年,卡列寧與妻子婚姻出了問題,因為多莉知道丈夫與家庭教師有染。於是卡列寧請妹妹安娜來家中為他調停。
安娜在火車上與凡斯卡亞伯爵夫人同車廂,而這也認識了來接母親的凡斯基。安娜在舞會中知道凡斯基是凱蒂的最愛,但凡斯基卻拋開凱蒂而邀安娜共舞。剛剛拒絕康斯坦汀求婚的凱蒂不免嫉妒埋怨,而沮喪的康斯坦汀,則在一家旅館中找到自己的哥哥尼克萊。尼克萊贖了一名妓女在身邊照顧他,但這也使得尼克萊身陷困境。
安娜奉勸嫂嫂多莉,雖然丈夫偷情,但她擁有一個家庭。而凡斯基對安娜的追求,也使安娜動了心,但她依然決定搭火車回去,沒想到凡斯基也搭車追來。這使得安娜立刻融入他的強烈愛意中。
母親似乎為了阻擋這件事,特地要凡斯基調到塔什干,不僅可以昇官也可遠離安娜,但凡斯基拒絕了,因為凡斯基也以相同問題問安娜,沒想到安娜竟脫口說不要凡斯基調去塔什干。於是兩人的激情便被激盪了。
回莫斯科時,丈夫艾雷席(卡列寧)似乎也聽到謠言,他口氣溫和地奉勸妻子,千萬不可踏錯步伐而身敗名裂。但言猶在耳,安娜似乎已無法從愛慾中掙脫,半夜獨自去找凡斯基,而凡斯基向她表示他最愛的是馬「芙蘿」,第二才是安娜。而凡斯基的哥哥也加入,勸說兩人不應愈陷愈深,安娜卻表明她懷孕了。
在一次賽馬中凡斯基的馬跌跤斷背,凡斯基從馬背上摔下,安娜驚呼,但也洩露了她的關懷而引來眾人側目,但這讓艾雷席更加難堪。凡斯基在當下不得已舉槍射殺了那匹馬。
艾雷席找卡列寧,表示要與其妹離婚,多莉反而勸艾雷席。此時安娜來信要求艾雷席的原諒,但終究還是無法離開情夫。凱蒂終於認清事實,放下身段嫁給康斯坦汀,而此時安娜也生了女兒安亞,但在歌劇院內受到眾人排擠與受窘,兩人感情漸漸生變。直到安娜發現,凡斯基與蘇洛洪娜公爵夫人的女兒,過從甚密並論及婚嫁,於是安娜在火車進站時躍下了鐵軌。
◎ 劇情分析
「安娜‧卡列妮娜」是十九世紀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於一八七四至一八七七之間完成的小說。被廣泛地認為是寫實主義小說的經典代表。
似乎是敏銳的作家,已經感受到社會氛圍的改變,傳統的社會型態已經到了必須突變的時刻。不管是政治的傳統思維,以及女人思考的轉變,勢必會在這個世界掀起革命式的改變。「安娜‧卡列妮娜」就是在這樣的自省中,有了一番新的詮釋。
以十九世紀的現象而言,安娜是一個最幸福的女人,她的丈夫亞歷山大‧卡列寧不僅位居高津,也是國家重要的政治人物;而安娜育有一子,並深得丈夫寵愛。這樣的生活條件還有什麼可挑剔?
如果安娜沒有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斷然不會認識凡斯基,兩人更不可能發展出這段戀情。安娜之所以會到莫斯科,是因為哥哥卡列寧‧奧布朗斯基公爵,與一名法國家庭女教師有了婚外情,卡列寧的妻子多莉當然不肯善罷干休,於是卡列寧便請安娜到莫斯科,勸慰妻子多莉。但沒想到,安娜卻在車上結識了來接母親的凡斯基。
事實上,凡斯基的母親凡斯卡亞伯爵夫人,也是一名女性主義的前衛人士,她的行徑在莫斯科也常引起議論,但她卻依然我行我素。這也難怪,兩人在車內相識便一見如故,應該說,她們身上都流著相同的血液。
事實上,安娜在感情方面是有過之無不及的。導演在車站安排了一名工人意外遭火車輾斃,凡斯基毫不吝嗇地掏出身上所有,這不僅讓安娜對他另眼看待;也為片尾安娜躍下月臺臥軌自殺,留下了呼應的伏筆。
在一場舞會中,安娜的美豔讓眾人為之側目,而年輕的軍官凡斯基更是對她著迷不已。事實上,這個晚上另一名女子凱蒂,正期待凡斯基對她求婚,而在這之前,她才拒絕一名康斯坦汀的求婚,這使得康斯坦汀沮喪地回到老家,從此陷入退隱的孤寂。
事實上,康斯坦汀正是作者自己的影射。他揚棄了宮廷的上流社會生活,總覺得那些虛假的頭銜並無實質意義,真正的人生應該是踏實地在土地上的耕作。
然而凱蒂失望了,因為她的舞伴凡斯基,幾乎整個晚上將焦點放置在安娜身上,這使得她相當沮喪,不免也嫉妒埋怨起安娜。但安娜沒忘記自己此行的任務,她力勸嫂嫂多莉,應用更開闊的心胸去看這個世界,不管多莉的反應如何,安娜心中的想法,其實也多少是與自己內在的心思,有著相同的頻率。
安娜在舞會中,若說沒有被年輕的凡斯基所吸引,那是欺人之談,但基於道德上的約束,安娜還是不敢造次,於是她在勸慰嫂嫂之後,立刻搭火車回聖彼得堡。問題是,她在車上也發現凡斯基也跟隨同車而行。
或許是這般強烈的癡情與激烈的愛意,這是安娜ㄧ直不曾有過的?或者曾經有過,而此刻早已消失無蹤?安娜來不及細細思索,便很快下車與凡斯基陷入熱情激盪中。而這些消息很快就傳遍了莫斯科,當然也斷斷續續傳到丈夫亞歷山大耳中。
回到聖彼得堡的安娜受到丈夫的警告,但安娜卻不入耳,她無視上流社會的觀點,只想隨自己的感覺走,夫妻倆人為此有了一番爭執。或者我們應該說,安娜其實已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愛慾中,而這些是丈夫永遠無法給她的。
情慾這件事實在難解,因為始終沒有標準答案,必須是怎樣的激情才是慾望的頂點?這恐怕是無人能回答的。有時候不純然是愛慾的問題;而是一種頻率的緣由,在某種情境中,安娜找到了她曾經飢渴,而一直隱匿的情緒,而凡斯基正好出現並補足了這份缺口。
安娜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她繼續與凡斯基持續著這份激盪,甚至終於為他產下一名女嬰。安娜勇敢地付出,也勇敢地承接即將而來的指責。俄羅斯當時的上流社會,依舊是無法容忍這種不守婦道的現像,她被視為墮落的象徵,許多過去的有人紛紛與她斷絕往來。
這樣的現象是必須加以探索的,那些不跟她往來的人,或者真正的理由是:安娜作了她們不敢作的事。而亞歷山大不肯離婚,因為這攸關面子的問題。就算處在現在的時刻,情況似乎也沒有什麼改變。現代的丈夫遇上安娜這樣的妻子,似乎也只能放任或離婚了。
安娜在生產時面臨難產,她曾向丈夫懺悔,在那種面臨死亡的時刻,亞歷山大終究還是原諒了她,但卻也希望安娜能回歸家庭,畢竟她尚有一名兒子。安娜在當時確實是答應的,事情本應至此有個了結,問題是,病後痊癒的安娜,終究是無法忘卻凡斯基,也無法天天去壓抑這份愛,於是她決定離家出走。
安娜住在鄉下開始靠寫作打發時間,而凱蒂最終也嫁給了康斯坦汀,兩人在鄉下務農,反而改變了原有的貴族習氣,這應該是托爾斯泰整部小說中,最關鍵與重要的主旨,一種新的人生觀,主導著這個看似繁華但又紛亂的社會氛圍與現象。安娜與凡斯基終於在一起了,但凡斯基終究還是為了名譽與前途離她而去,失望沮喪的安娜於是跳下月台結束她的ㄧ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