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創世紀(Russian Ark)

導演:亞力山大.蘇古諾夫(Aleksandr Sokurov)
演員:西格.童索 (Sergei Dontsov)
俄國 / 2002年 / 90分鐘 / 普通級
禮讚:2004年阿根廷電影評論協會銀鷹獎最佳外語片
   2004年Nika Awards最佳美術指導
   (Yelena Zhukova、Natalya Kochergina)
   2003年 【舊金山國際影展】特別獎
   2003年 德國電影最佳攝影獎(Tilman Buttner)
   2003年 西班牙【馬拉加國際影展】最佳男演員
   2003年 西班牙【馬拉加國際影展】最佳攝影獎
   2003年 西班牙【馬拉加國際影展】最佳導演亞歷山大蘇古諾夫
   2003年 【德國電影獎】最佳榮譽電影
   2002年 【多倫多影展】最佳視覺獎

兩個靈魂徜游於俄羅斯彼得大帝鼎盛時期、凱薩琳女皇輝煌年代、和尼古拉二世的最後晚餐等不同時空的俄國宮殿中…

◎ 劇情簡介     

  有一個人在發生意外之後,在醒來有知覺時卻發現自己置身在一個十八世紀的年代。他見到一群軍官盛裝打扮攜帶著女伴走進皇宮,似乎要去參加一場盛大的舞會。這個人不由自主地跟隨人群走入宮內。

    剛踏入這個富麗堂皇的冬宮時,就遇上了一名十八世紀時法國派駐在俄國的外交官,由於他對這個所在相當熟悉,而且又頻頻招呼著這個人,於是這個人便跟隨著他在宮殿內四處遊走。

    奇特的是,這個人突然發現,周遭的人群似乎沒有感覺外交官與這個人的存在,不管是這個人提出的一些問題與困惑;或者是外交官自己的高談闊論,周遭的人全無反應。這個人原本有些疑慮,但隨著外交官穿梭過一個廳又一間房,漸漸地被每間廳堂擺設的藝術品所吸引,很快地就把疑慮置之度外了。

    他們到了一間劇院的後台,也看見了演出的現況,但觀眾卻只有幾名貴婦人,而令這個人意外的是,這些貴婦人之中有一名竟然是俄國最有名的凱撒琳二世,而他們也看到了這名曾經不可一世的君主不為人知的一面。

    在某些時刻,這個人與外交官似乎又會回到現實的世界,總是在經過另一間廳房之際,所有的時空就這麼輕易地轉換了。外交官在一幅畫作面前見到一名穿著時髦而有氣質的女人,他上前與她搭訕,婦人以讚嘆的口吻詮釋著那幅畫,雖然很快就離去,但因她的觀點正好說中了外交官的心坎,也令外交官更加迷戀這座宮殿中所有的一切事物與收藏品了。

    有守衛的軍人發現外交官並將他們趕出,但外交官與這個人卻轉進到畫框室,他們與這名工人談論到棺木與死亡,並提及二次大戰德國入侵蘇聯,在聖彼得堡的戰役中有一百多萬人死亡。然後他們又見到凱撒琳二世,她顯得相當急躁,外面下著大雪,但她卻情願踏在悠長的雪地小道向前狂奔。然後又見到尼古拉沙皇接見波斯大使的盛大場面;也見到尼古拉二世全家最後的晚餐,當然也看見沙皇的女兒安娜,然後又回到一九一三年沙皇時期的最後一場舞會。而外交官在那個人離去時,卻堅持他要留在這座宮殿內,因為歷經了前後四個世紀,這位伯爵外交官依然捨不得離開啊!

◎ 劇情分析

    在國內放映過的「狂戀聖彼得堡」是為紀念聖彼得堡建城三百周年而拍攝的影片,透過一鏡到底的手法,讓鏡頭游走在聖彼得堡的街道,從而介紹了這座城市幾個重要而知名的景點。

    「創世紀」這部影片似乎也是以相同的出發點來作影像藝術的呈現。雖然將格局濃縮至聖彼得堡的冬宮,但透過主觀鏡頭引導觀眾穿梭於宮內的三十三間廳堂,同時也將各廳所展示的畫作與藝術品技巧地呈現在電影的畫面中,從而讓觀眾在短時間內對這座在沙皇時期的皇宮如今已改為艾爾米塔齊的博物館,有了詳細的認識。

    以一名在劇中只有主述獨白的男人作為延展情節的力量,這樣的手法我們大部份會將這名暗場人物歸納在導演的「後設思惟」。而這份特殊但合理的設定絕對有其因果關係,或者我們也可以解釋為導演的代言人甚至是欲蓋彌彰的弦外之音。

    自古以來,俄國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為歐洲與亞洲鄰國相當提防的國度,雖然如此卻也不能否定歐亞大陸的國家都受到這個國家的影響。十八世紀的凱撒琳二世發動宮廷政變,不但讓自己當上了一國之尊,更帶領這個國家拓展了國力,俄國民眾對這名竊佔皇位的女人尊稱她為凱撒琳大帝,可見她在俄國人心目中的影響力。而冬宮之中的藝術品其實大部分都是凱撒琳二世自己的收藏品,因為她,冬宮這個知名的博物館才擁有如此之多的收藏品以及在全世界博物館界中的地位與名氣。

    這名獨白的男子其實是一名死去的鬼魂,也是一名電影的製片,我們不知他的名字,但卻知道導演假藉這名電影人在穿梭前後四個世紀後,開始衍伸出新的困惑與質疑。或者我們用「反省」這兩個字會更貼切,因為透過反思才能在過去的歷史中印證此刻既定地位,並給予未來一種新的指引與期許。

    劇中這名剛過世的鬼魂遇上了十八世紀法國派駐俄國的公爵外交官,藉用兩人的談話也為觀眾導覽了博物館中大部份的藝術作品,不僅如此,藉著每一廳堂的轉換,時空是可以技巧地轉移的,於是有關俄國近一兩百年的歷史便清楚地呈現在本片的情節中。而在這座博物館中因為過去皇室璀璨的歷史,使得這座巴洛克式建築有著更多元的呈現,宮內的戲劇院是皇室成員所專用,但麻雀雖小五臟卻俱全,所有的舞台佈景提供了完整的戲劇概念。

    透過公爵外交官與這名製片鬼魂的交談,誘導了觀眾慢慢碰觸了冬宮從十七世紀以後的收藏作品,同時更藉著情節技巧的排列,讓士兵將兩名鬼魂趕至畫框製作間,讓觀眾更能一窺這座博物館的全貌。

    事實上單一主觀的敘述有可能會流於呆板並失去客觀,因為外交官與製片鬼魂談論的焦聚便有了潛藏的意旨與企圖。更明確地說這些隨著攝影機移位的對白,有更多的角度是在檢視俄國與歐洲其他國度的交融。文化絕對是可以相互薰染的,有時很難由此分出所謂的賓與主。也正因為這樣,武斷地以大國自居的高傲心態其實是不應存在的,畢竟生活的互動是一種互融互攝。

    博物館的特質是保存歷史的足跡,雖然能具體地展現過去的文化呈現,但更大的面向應該是透過這些藝術作品讓人有著檢視與反省的能力。在回顧中才能有所比較,也從而有了省思。

    導演在本片中幾乎以反結構敘述的手法展現了與眾不同的藝術層面。雖然如此,卻依然保持了戲劇中最重要的元素「首尾相連」,亦即「呼應手法」的完整呈現。開場的一群軍官急急往宮內走去,最後在片尾才知道他們攜帶女伴是為了要參加舞會。這場在一九一三年尼古拉二世生前最後一場盛宴,讓導演動用了二千名的演員擔綱演出,而舞會中的交響樂則動用三個樂團所組成,最後接受全體演員鼓掌致敬的指揮更是俄國當今最知名的指揮家葛齊夫。

    從這個角度來看,不難看出這部影片另一個企圖,不僅借力使力,從情節中推介了俄國的文化藝術,也技巧地介紹了艾爾米塔齊這間知名的博物館。縱然館長米榭.皮爾托夫斯基一再強調本片純粹是導演個人的導演夢,但商業贊助的行為在現今而言,早已不是什麼重要的秘密,問題的癥結在於加入所謂的「宣傳」之後,能否在藝術的層面上吸引觀眾罷了。

    這是一部很難正面單線來敘述的電影,因為它的結構早已被切割揉亂,並從中再尋求另類的敘述風格。也許在一次的觀賞中無法那麼清楚地獲得導演要展現的訊息,但若能有兩次的觀影機會再加上冷靜的分析思慮,必然能夠領納其中的弦外之音。

    一部電影常因導演的某種新的詮釋與意識形態,甚至是一種創新的風格而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創」片在某種程度而言即是一種難得的創意,並不因為與博物館的結合而有損電影風貌,反而因為著力在特殊情境上的展現而獨樹一幟,不管如何,「創」片以電影創作的角度而言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