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威廉.赫特(William Hurt)
帕絲卡.巴絲瑞(Pascale Bussieres)
馬可.多納托(Marc Donato)
加拿大 / 2004年 / 97分鐘 / 普遍級
禮讚:2005綠色影展閉幕影片
愛與勇氣,實現了一個藍色奇蹟永不放棄對生命的追尋,勇氣將使人夢想成真…身患絕症的小男孩唯一的願望是能親眼看見神秘熱帶雨林中世界上最美麗的「藍默蝶」…
◎ 劇情簡介
彼特是個十歲的小男孩,因罹患了腦瘤而命在旦夕,但秉持一股毅力,想在生命盡頭能捕捉到一隻世上最美麗的藍默蝶。因為傳說中只要抓到藍默蝶就能得知生命的真相。
母親泰瑞莎為了完成彼特的心願,以所有的積蓄當旅費,希望「昆蟲先生」歐艾倫能帶彼特到南美洲捕蝶。原先艾倫以季節已過而委拒,但彼特在艾倫答錄機中留言將以假護照獨自出國。艾倫急急趕去,正好見彼特被警察帶回。艾倫受了感動,決定在季節結束前,帶這對母子前去探險捕蝶。
艾倫一行來到一個部落,友人吉勒摩與女兒雅娜及族人都很歡迎他們。雅娜的年齡與彼特相仿,兩人很快成為好友,但彼特對雅娜所說藍蝶在每個人心中的講法無法理解。
捕蝶行動開始,動用了村內龐大的人力,反而驚動了蝴蝶。於是艾倫與泰瑞莎母子一起出發,但在發現藍蝶踪影時,將彼特扛在肩上的艾倫只顧往前跑,下達撲網時刻不僅慢了一步,也差點掉到懸崖下。
泰瑞莎因在過河時受到水蛭攻擊而情緒大壞,事實上泰瑞莎有著一些傷痛,她的丈夫因車禍而亡,肇事者是酒後駕駛;留下的彼特卻又罹患腦瘤且只剩幾個月的生命。
然而極受彼特尊敬與崇拜的艾倫與泰瑞莎一樣,有著一段不堪的過去。艾倫自認是一位不會處理感情的人,因太過專注於昆蟲的捕抓與研究,雖然獲得學術上的地位,但妻子與女兒早已棄他而去。他認為自己不是英雄;更不是一位好人。
艾倫這回決定與彼特單獨行動。雅娜送彼特一條她親手所作的勇士項鍊。果然在瀑布不遠處發現藍蝶踪影,一陣追捕不僅沒抓到藍蝶,反而掉入地洞中。彼特憑毅力爬出地洞,但最後昏厥。昏迷中好似有巫師出現用矛尖點中他的頭部。族人在全面搜索後救回了彼特與斷腳的艾倫。雅娜將在屋外抓到的藍蝶送給彼特,但彼特反而將牠放走,因為此刻他終於了解雅娜之前對藍蝶的詮釋與真相。
◎ 賞析
「藍蝶飛舞」是由一部根據真實故事所寫的小說而改編的電影。在戲劇結構與意旨方面,與法國的「蝴蝶」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藉著美麗的蝴蝶來詮釋並印證生命的領悟。
彼特十歲時就已經是腦瘤末期的病患,埋怨自己不能像其他小孩一樣可以在草地上踢足球,於是將生命歸咎在一種錯誤,並努力想從中尋求出真相與答案。然而科學與現實提不出正確的解答,彼特不得已將希望寄託在傳說之中。
將藍默蝶這種在陽光下會從翅膀上發出鈷藍般的透明藍色及金屬般的光澤放置在神祕的位階上,然後再將之與人的心性與追索過程中相互連結與印證,從而展現人生的認知互動與價值觀,於是在這些過程中,每個人的心靈缺陷與盲點就慢慢浮現而出。
蝴蝶其實沒有因顏色不同而有差異。翱翔在天際的都是一種燦爛的生命。如果不是因為有其他顏色的襯托與呼應,如何顯示藍色的獨到?這不僅是泰瑞莎的困惑;其實也是生命的另一種宣示。
雅娜或許是因生長在熱帶雨林中,早已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體驗到「萬物皆有佛性」的道理。彼特自然開始時不能理解任何東西與物件若能覺知當下之美,其實就是永恆,而當這種意象被轉移為另一種符徵時,藍蝶就成了一種代表。
影片中大量攝影了雨林中的昆蟲與動物的世界,使得全片的質感令人讚嘆激賞。其實這些畫面不也呈現了另一法門的真相?
腳色的性格與生命必須呈現內心世界的衝擊與醒悟,才能讓腳色更為立體。編導在這方面而言算是成功的。雖然艾倫與泰瑞莎的過去都是以對白呈現而削弱了不少的戲劇張力。但考慮到影片的風格與調性,暗場交待倒也相當得體。尤其艾倫自承不是英雄亦不是好人,直接衝擊到彼特對他的崇拜。這段情節使得影片呈現不少的動力。
當艾倫走入彼特的房間時,看見自己的相片被當成偶像般貼在牆上,立刻感受到彼特的心中與他有著相同的頻率。但牆上那幅相片反而在他心中產生莫名的壓力,畢竟對照那張相片與艾倫的人際或人倫關係,是何等的諷刺與難堪。艾倫答應帶彼特到南美洲捕捉藍蝶,是因為同情其即將面對死亡?抑或是對自己過去的虧欠而彌補?
金獎影帝威廉.赫特飾演的歐.艾倫,雖然不似在「蜘蛛女之吻」般的精湛,但年過五旬的他以更內斂的表現來呈現一名婚姻失敗的昆蟲先生,對觀眾而言這是一份新的感受;對他而言,應是駕輕就熟。
雨林的世界似乎永遠保持著某種程度的神秘。於是彼特的夢境便無法用現象界中的常態來解釋。夢境中的土著令人驚惶,但彼特腦瘤的痊癒反而必須在這個神祕的面向中尋求解答。也許很多真相不需要解答,因為生命的過程就早已呈現答案。
有趣的是部落中的巫師也有「善惡」之別,族人們對惡巫師的酒後咒言總是一笑置之,這是何等令人羨慕的情境。這裡的世界似乎永遠沒有紛爭,雖然也有生老病死,但卻能自然面對。雅娜也是單親家庭,卻是這部影片中最「安定」的角色。
泰瑞莎的丈夫因車禍身亡,這點與艾倫是不一樣的,然而兩人都一樣陷入生命的困境。導演將兩個破碎的婚姻藉著捕蝶的過程而安置在一起,自然滿足了觀眾的一些內在期許。人不見得都完美,艾倫執著在昆蟲世界中;而泰瑞莎也掉入兒子的病魔試鍊中。兩人最後的相擁代表了認知,也讓「藍默蝶」瞬間在影片中的每個段落中綻放燦爛的光采。
然而編導卻忽略了雅娜的父親,別忘了他也是一名喪妻的丈夫,但我們似乎聞嗅不出一種焦慮的神情,難道因為他是熱帶雨林中的原住民?
當然家的真正詮釋不見得要以傳統觀念來看待,但在一種平行敘述中,有時能夠有所兼顧,應該也是一種自我挑戰吧。
小說中的主角真正拜訪過墨西哥雨林,此刻也已二十歲了。世界上不乏絕症無緣無故痊癒的例子,彼特的腦瘤是否真如夢境般消失,應該只是一種戲劇的具體呈現。在前因後果中必然要有明示呈現,否則是無法說服觀眾的。但我們可以根據劇中雅娜對藍蝶的詮釋,獲得某些啟示。
當彼特的意念能漸漸感受到生命的「真相」時,藍蝶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這似乎符合了唯識學中所謂的「三界唯心;萬法唯相」的真諦了。
彼特帶著心中的期許去尋求答案,一切都是心外求法;理解藍蝶其實是在當下,自然是一番的徹悟。也許這樣的比喻太過沉重;導演也不一定有這番的心意,但將本片歸納於生命哲學的角度觀之,相信也會帶給觀眾另一番的感受與省悟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