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6年8月29日 星期二

迴光報告(The Final Cut)

導演:歐瑪‧南姆(Omar Naim)
演員: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
   蜜拉‧索維諾(Mira Sorvino)
加拿大 / 2004年 / 105分鐘 / 保護級
人死亡之後,專業的剪接師會將往生者的一生剪接濃縮成類似電影的長度,在追悼會上播放給死者的親友觀賞…

◎ 劇情簡介     

  在未來某個年代中,人死後會由記憶剪接師把往生者一生中的回憶重新剪接,在追思會中播放,然後接受親友的懷念與緬懷。

  艾倫是在記憶剪接師這個行業中的佼佼者,幾乎將所有時間放置在工作上,常在剪接中將死者不堪的過去刪掉,所剩的都是正面的記憶。雖然有點違背自己的良心,卻常告訴自己,這樣做只是代替上帝赦免了他的罪行。

  事實上艾倫會如此地封閉自己,是因為小時候與一名玩伴路易在廢棄的房子內玩耍,路易不小心掉下凹洞,血流滿地而亡;艾倫嚇壞了,急急逃逸而去,未告訴任何人。

  艾倫最近接到班斯特的案子。班斯特是「天眼」剪接公司的重要成員,一羣反對植入記憶晶片的團體期望拿到班斯特的記憶晶片,在公開他的不堪記憶後希望能喚醒世人不要再植入晶片。

  艾倫基於職業道德當然婉拒。事實上班斯特曾經性侵害自己的女兒,其妻子極力隱瞞而不願讓這些醜聞曝光,但在此時艾倫發現自己小時候也被植入晶片,只是雙親突然暴斃來不及告訴他。

  艾倫知道自己被植入晶片是違反了記憶剪接師的信條,於是為了隱瞞,他也像那些反對植入晶片的嬉皮一樣,在頸上刺青。但此時他的女友發現,艾倫在剪接她車禍死亡的男友記憶晶片時,早已將她摸索清楚,女友荻拉遂憤怒離去。

  一次意外中,艾倫將班斯特的晶片摔壞了,一直在追蹤他的費屈在他工作室搜尋不到晶片後,遂失望離去。而艾倫在班斯特的記憶中看到了長大的路易;最後才由班斯特的女兒伊莎口中得知,路易是他的老師,只是一年前去世了。

  艾倫在同事幫助下,利用自己的晶片記憶再回到小時候的場景,才發現路易身邊的紅色液體是油漆而非血液。艾倫雖解開心中之結,卻遭費屈及另一名殺手圍殺,因為他們知道艾倫看過班斯特的記憶晶片,那麼艾倫的記憶晶片一樣可以使世人對「天眼」公司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 劇情分析

  本片是年輕的黎巴嫩導演歐瑪.南姆在好萊塢第一次大展身手的作品,由於羅賓.威廉斯的參予以及吉姆.卡維佐的錦上添花,使得本片在演出之後有了不少的回響。

  1977年三月份的讀者文摘中文版曾以書摘刊登了一篇穆迪醫生所寫的「臨床死亡」經驗報告。曾拿過哲學博士學位的穆迪在北加羅來納州東部某大學教書,一名學生曾與他討論其祖母動手術時「死過」而又復生,而這些「過程」與穆迪之前認識的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曾告訴他「死」過的經驗完全一樣,於是在1972年他又回學校攻讀醫學學位,後來在一個醫學會上做報告,詳盡歸納了許多人死後復生的情形,而這些死過的人有個共同的經驗,那就是會遇上一團光,這團光影會與當事人溝通心意,並為當事人展現他生平回顧的全景,並問他:「你這一生中所做所為,自己覺得滿足嗎?」

  很多看過穆迪這篇書摘的人,大部份都會受其影響並改變人生的思維,所謂上帝的審判就是透過自己心識的呈現,是任何謊言都無法掩蓋的。

  本片把原本「上帝」的工作提早交給了記憶剪接師;既是人為,則必然會有虛假。艾倫的原則是他刪除了死者過去不為人知的卑劣,好比外遇、性侵子女、毆打家人等等,因為剪接完成的「善」的表現,是要給尚活在人世的親朋好友看的,透過這些影片的過程,起碼對尚存活的親友有著安撫的作用。

  從這個角度而言,不難發現人生中許多的制約雖有一種正面的作用,但其實也包含了太多的虛偽與卑劣的隱藏,隱惡揚善一直是自古留下的美德,卻也使得複雜的人性揹負了太多的重擔。

  如果制約與道德始終無法規範人性,那我們該如何去看待這種浮躁不安的心性呢?宗教或許是一條明道,但真正能從宗教發現生命真相者少之又少,有時宗教反而變成另一種偽善的工具。

  艾倫常常告誡自己之所以會隱惡揚善是因為他以上帝的名義赦免了死者。問題是艾倫不但不是上帝,反而是最需要上帝救贖的人。小時候的玩伴路易從高處跌下,艾倫將翻倒的紅色油漆誤以為是路易的血跡,於是驚惶失措地逃之夭夭。雖然搬離那個地方,但這段往事卻像攀藤一樣,緊緊地掐住他的心靈。

  艾倫雖然最後發現了真相,心情豁然而開,卻掉入了另一項人性的卑劣中。反對記憶剪接的人最後要殺艾倫,因為從他的記憶晶片一樣可以揭發班斯特的醜聞。這幾乎是個環環相扣的問題,費屈原本以五十萬元欲收買艾倫,最後竟然還是殺了艾倫,如果這是為了公義,那殺人之事又如何解釋呢?

  唯一能詮釋的永遠只有「人性」這個層面。許多人的行事考量往往都是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待,背離自己則謂之為惡;只有與自己是順勢而行才是同道。由這個基調看來,人的位階其實還是相當「野蠻」與「自私」。

  艾倫是個孤僻的人,以剪接器材為伍,鮮少有人能進入他的世界。這當然與他的工作看盡人間生命百態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始終揹負了對路易的愧疚。然而艾倫卻也「自私」的以剪接的方便,認識了車禍死亡者的女友荻拉,雖然兩人有著情慾的互動,但艾倫始終是封閉著自己的感情,原因自然是他以職業的方便獲取了荻拉的芳心,當對方知道真相後,將會如何看待自己?

  拋開這些不談,艾倫是何其孤獨,他對荻拉的感情毋庸置疑,問題出在自己心中無法打開的結,很不幸的是,當荻拉發現時,還是無法原諒艾倫的。

  全片的構想極佳。其實應該還可以更為深入去探索一些問題,只可惜在劇本的鋪陳中有些後繼無力以致顧此失彼。如艾倫的同行一男一女的戲出現不少,但著力點卻相當模糊;就算是荻拉這位人人稱艷的女星,似乎也只是陪襯罷了。全片雖由羅賓.威廉斯挑起大樑,但冷面笑匠的技法在這部戲中反而不似過去的作品那麼令人動容,這些缺點應該歸咎於導演的經驗不足吧!

  人的一生是否真的必須以記憶剪接的方式留給後人,應該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所謂的成就與豐功偉績其實也是一個人必須做的事。因為剛好你在那個位子上,就應由你去完成,換成另外一個人相信也是能夠輕易達成使命的。

  我們從訃文中不難發現現代記憶剪接師的手法。每張訃文印的漂漂亮亮,裡面的文字千篇一律是對死者的歌頌,然事實果真如此嗎?也許「死者為大」的觀念一直左右著我們的道德思想,但當死者在面對那團燦爛的光影時,真否會如訃文表象所說的呢?

  每個人往生後,不管是作奸犯科或良善百姓,都會有「駕鶴西歸」、「往生極樂」的輓聯,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個表象與內在之間的差異,不難發現,人其實還是喜歡活在虛偽或被欺騙之中。

  本片的原創性極佳,它的故事能夠帶給我們有更多面向的思維。觀賞此片,再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意義,應該也是一種收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