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雅麗珊卓.艾汀妮(Alexandra Aidini)
尼可斯.保山尼狄斯(Nikos Poursadinis)
希臘 / 2004年 / 180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柏林影展金熊獎競賽片
2005南歐影展開幕片
榮獲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4項大獎提名
勇奪歐洲電影獎影評人費比西獎
美麗希臘女子獨自撫養雙胞胎兒子,歷經政爭,依靠環境存活,卻又無法像環境一般安住…
◎ 劇情簡介
一九二一年俄國內戰,很多希臘裔族人在戰爭中死亡,倖免於難的人則攜家帶眷逃回希臘。一名小女孩艾蓮妮的家人都死了,她被史派若收留,終於這群人在一處有古代的柱子與河流中間的草原定居下來。
艾蓮妮慢慢成長為少女,她與史派若的兒子情投意合,兩人發生了關係,不久艾蓮妮產下了一對雙胞胎,家人將雙胞胎送給別人撫養,但此時去牧羊的史派若回來了,在妻子死去後,堅持要將艾蓮妮佔為已有。當兩人婚禮進行一半時,艾蓮妮假藉忘了東西而離開教堂,與史派若的兒子私奔。
艾蓮妮與情人在半路被參加婚禮的樂隊搭救,坐上他們的卡車躲到城市的劇場內,靠著優異的手風琴演奏尚能糊口飯吃。
艾蓮妮的丈夫對音樂充滿熱情,一心想赴美國尋夢;但機會尚未實現,史派若找到劇院來,這對小情人倉惶出走。
艾蓮妮與丈夫去探視那對雙胞胎,期望生活穩定後將孩子接回身邊。在一次音樂家聚會的舞會中,史派若找到他們;但一曲舞罷後,史派若心力交瘁倒地身亡,夫妻倆黯然神傷不已。於是兩人帶著雙胞胎回到草原故居,但見史派若的羊群全部被殺吊在樹上,村人似乎不見容他們,不時以石頭擊碎玻璃,害得一家四口活在驚恐之中。
河水泛濫成災,全村都被淹沒,一家四口最後才被人救出。此時樂隊傳來有赴美國的計畫,於是夫妻倆在一陣掙扎之後決定讓丈夫遠赴美國,艾蓮妮則留下來獨力撫養兩個小孩。不幸的是歷經兩次的世界大戰,希臘的政局始終不安定。艾蓮妮因收留一名反對人士而被關入監獄。
獄中軍人的服裝因政變而不時地改變,等到她出獄後才發現自己的雙胞胎兒子一名加入政府軍,另一名加入反對陣容,更不幸的是兩個都戰死在沙場上。她現在唯一的希望是等待美國的丈夫,但由一封一九四五年從南太平洋戰場上寄來的信,她知道丈夫也參加了二次大戰,之後,再也沒有消息了。
◎ 賞析
一九九八年以「永遠的一天(Eternity and a Day)」奪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之後,安哲羅.普洛斯再度以「悲傷草原」向全世界的影迷展現他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藝術企圖。
號稱「希臘三部曲」的鉅構將近九個小時,是希臘電影史上耗資最大的製作。首部曲悲傷草原取材於希臘神話,敘述一個女人的命運與愛情悲劇。二部曲「希望之翼(The
Third Wing)」目前已進入籌備階段,拍攝地點也已決定在俄羅斯、東歐及義大利。而三部曲「永恆歸來(The Eternal
Return)」則選擇在北美拍攝。
世界上最早實施民主制度的希臘在二十世紀的歲月中卻不斷經歷政治上的衝擊。一九二九年獨立後到一九七五年之間不斷遭受戰爭的蹂躪,國內政治也不時在軍人干政下傳出政變。希臘的許多導演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會不約而同地匯注這份動盪的悲鳴與沉重的深思。安哲羅始終將自己的作品浸淫在灰濛、潮濕的氛圍中,正是對這種外在的不安作直接的抗議。
他上一世紀末的另一作品「尤里西斯生命之旅(Ulysses’ Gaze)」取材於希臘古老的悲劇傳說,並且放置了許多的哲學思考。直到本片的呈現,才讓觀眾感染到其對政治的不受制約,尖銳地切入他的訴求。
一根古代的石柱與河流之間的草原對這批從蘇俄避難歸來的希臘人而言絕對是一種恩賜,在流離之後渴望安住的心靈終於有了落腳之處,但接踵而來的卻是意想不到的另一種動盪。
艾蓮妮的一生構成了悲傷草原這部電影,也藉著她悲慘的生命對待訴說了希臘近代史。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艾蓮妮就是希臘這個國家,觀眾是以其「子女」的角度來檢視,在不知不覺中就慢慢透析了這個古老國度的哀愁與無奈。
慢慢成長的艾蓮妮必須在她的愛情之後面對回報恩人,不巧的是這位恩人正是自己情人的父親。父親在妻子死後覬覦艾蓮妮的美色而欲娶她為妻,不顧親人的勸告,父親一意孤行,幾乎道盡了希臘在西元前一九七年被羅馬人征服後就一直被外族統治的悲哀。雖然如此,導演卻在艾蓮妮的身上注入了一種堅強與毅力,屬於女人與母親的特質雖然不斷地在生命過程中受到試鍊,卻也使得希臘在亡國一千多年後又再度尋回自己的尊嚴與位階。
逃婚私奔是一種抗拒;而丈夫手風琴手的身分使在逃離中能受到樂團的幫助,也適時地藉著音樂的傳遞呈現了希臘這個古老民族的文化。
飄盪的宿命造就了顛沛流離的滄桑,也正好傳達了這份真正緣由。為何人必須依靠環境存活,卻又無法像環境一般安住?在浮動的人心中,已經不只是欲望的問題,而是企求一線生機的謙卑。悲傷草原的鏡頭緩緩地道盡了在這塊泥淖中的生命無奈。
所有的悲苦來自天災與政治的不安。當父親死後,艾蓮妮與丈夫帶著雙胞胎回草原故居,但村人對他們相當不諒解,在玻璃窗被石頭打破後不久,這個村莊被水淹沒了。當丈夫離開希臘到美國尋求新希望時,艾蓮妮獨自撫養著兩個雙胞胎兒子。
更大的災難則來自國家的內亂,艾蓮妮因藏匿友人而變成政治思想犯後入獄,這段導演自己真實生命的悲痛在戲劇的最後來呈現似乎過於簡略。觀眾靠著出獄後的艾蓮妮台詞,知道了希臘近代史上兩三年就經歷一次政變的悲哀與苦痛。由於安哲羅普洛斯的父親曾是政治犯,因此他也曾陪母親在墳場中垂淚尋找父親的屍體;導演將這一段傷痛放在影片中,由鏡頭重現哀愁。
透過希臘名電影編曲家卡蘭德若(Eleni Karaindrou)動人音樂,使得悲傷草原披上了一層哀傷悲鬱的氛圍,再加上導演那舉世聞名的「一場一鏡頭」的詮釋,使得這部影片更令人讚嘆。
一場一鏡頭的呈現與詮釋是來自舞台表演的展演,只是將舞台放大到寬闊的場景中,而其調度走位的功力就倍受考驗。安哲羅普洛斯在雅典大學拿到法律學位後進入法國巴黎電影學院就讀,但因見解與教授不合而輟學。這充分表現出他的才華與傲氣,而這份堅持更表現在每一部作品中。
除了技巧上的風格呈現,意境的孤寂與沉重也是其特點。正如艾蓮妮一輩子的青春在這塊土地上消磨殆盡,而雙胞胎兒子竟分屬兩個敵對的陣營;不管那一方面贏,對母親而言都情何以堪,何況兩人竟先後在這一場的爭戰中死亡。
悲傷草原到此刻已經將這份哀愁提升到最高點,當艾蓮妮接獲參加美軍而在太平洋戰役中生死未卜的丈夫來信時,那封「最後的一封信」更將觀眾帶入了萬劫不復的悲鳴。
安哲羅普洛斯藉著這部影片再次向我們證明他國際級大導演的功力;也讓觀眾更加理解希臘近代的哀痛。當一部電影不只是一部電影時,通常絕對是映像藝術的極致呈現,「悲傷草原」肯定可以接受這份榮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