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5年10月22日 星期六

無可救藥愛上你(Possession)

導演:奈爾.拉布特(Neil Labute)
演員:葛妮絲.派特洛 (Gwyenth Paltrow)
   亞倫.艾克哈特 (Aaron Eckhart)
   潔瑞米.諾森 (Jeremy Northam)
   珍妮佛.艾爾 (Jennifer Ehle)
美國 / 2002年 / 102分鐘
兩位理智、不相信愛情也不願意談感情的現代文學學者,共同發現一個久遠不為人知的秘密戀情 …

◎ 劇情簡介     

  羅倫從美國到倫敦的大學當白艾德教授的助理,卻無意中在圖書館一本十九世紀詩人艾胥收藏的「維柯哲學史」中發現兩張艾胥寫給某夫人的情書。而傳說中艾胥從不看女人一眼,羅倫認為這個大發現將會改寫歷史。

  羅倫坐車去請教在林肯大學教兩性差異的茉德博士,這也引得茉德的興致,因為她猜測艾胥信中的夫人最有可能的女人是指女詩人葵絲柏,而茉德算來是她的三等親。茉德與羅倫雖然從文件中證實葵絲柏與女畫家布蘭是同性密友,但在葵絲柏的舊居中一座洋娃娃床下果然發現兩人通信的手稿。

  羅倫與茉德依信中所提一起到約克夏尋找線索,不但找到兩人發現並出現在詩句上的瀑布,而原本都對愛情逃避與不信任的羅倫與茉德卻在這兒產生奇妙的感情,只是在緊要關頭又各自逃避了。

  隨著文件的發掘,他們發現一八五九年兩人去約克夏回來後,葵絲柏就失去了蹤影,而此時布蘭也投河自殺身亡,兩人決定在另一名寫過「艾胥傳」的寇柏博士及原本是茉德男友的伍福博士找到線索前趕到法國,並趁寇柏博士不在偷走伍福寄來的資料,從這些資料中更加證實兩人的愛情,甚至知曉葵絲柏懷孕躲至法國表妹賓莎家中並生下一女,但葵絲柏卻怕失去女兒而騙艾胥孩子已經死亡。艾胥原本公開表示不相信靈媒,但卻為此事而舉行過招魂儀式。

  寇柏與伍福發現艾胥下葬前,其妻曾將一小盒箱子陪葬,兩人決定盜墓掘出,因為倫敦正在舉行的艾胥回顧展中拍賣之物價格均奇高,但此事被羅倫暗中探知。

  原本兩人感情已經有了誤解的茉德在拒絕伍福的復合之後才發現自己已愛上了羅倫,於是當羅倫告知盜墓之事時茉德毫不猶豫趕來,在白艾德教授帶領下果然發現伍福及寇柏盜墓,幸好及時搶回陪葬的箱子。在打開箱子看了葵絲柏最後一封信時才知茉德竟然是葵絲柏與艾胥的後裔,兩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段追尋之旅是為他們自己的愛情而舖陳的,至於艾胥生前究竟知不知道自己有個女兒雖有爭議,就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 劇情分析

  改編拜亞特(A.S.Byatt)小說「Possession」的「無可救藥愛上你」,是以十九世紀英國聞名詩人艾胥的感情祕辛作為追索的主軸,而整個過程的參與是兩名各自對感情失望的羅倫與茉德。隨著挖掘的真相愈來愈明顯,艾胥與葵絲柏的不倫之戀逐漸曝光,羅倫與茉德也在對方尋找到幸福與真愛的意義。

  以相隔一個半世紀的兩段故事同時進行,使得觀眾在比對的印證中探索了兩個不同世代的愛情觀點,手法雖然不是全新,但在剪接至關鍵的情節上,導演總不忘傳達一些舞台上瞬間的轉場,不但在節奏上有了鮮明的呈現,更使得不同時空的進行與精神有了統一的力道。
艾胥在十九世紀傳說中是對任何女人不感興趣的,藉著一封未署名的信件,從美國到英國的研究生開始了這一連串企圖改寫歷史的追索。而半途介入的茉德雖然也是處處強調她「博士」的頭銜,但事實上她與羅倫都是感情處理的低能兒。兩人幾乎同時表示對感情沒有信心與期待,但這只是逃避的心態。

  人性的複雜與曲折往往超出我們自身的預期,因為一般人是無法駕馭妄念紛飛的意識的,甚至隨著意識飄流在永無邊際的浪海之中永世浮沉而不知所終。羅倫與茉德表相是對感情沒興趣,但其實反而在潛意識中是期待的;如果不是如此,兩人第一次見面時,茉德斷無留他住宿一晚之理。表面上是因為羅倫沒錢住旅館,但茉德的潛意識中其實是透露了許多跳躍的喜悅。

  葵絲柏這位十九世紀的女詩人傳說是一名同性戀者,她的密友是女畫家布蘭。但當葵絲柏認識艾胥後,兩人感情便一發不可收拾。雖然艾胥已經結過婚,但妻子愛倫似乎是一名性冷感者;再加上社會風氣的保守,艾胥與葵絲柏只能用書信互訴衷曲;而羅倫與茉德也因為從追索過程中發現了這些書信,才讓真相大白。但也似乎因為這些書信,使得布蘭與葵絲柏起了爭執,並導致最後布蘭投河身亡。這個悲劇自然也牽動了艾胥與葵絲柏之間的感情後續;尤其葵絲柏與艾胥的約克夏之旅而懷了身孕,使得事情變得更為複雜起來。

  葵絲柏不願告訴艾胥她生下女兒的真相,反而騙艾胥說嬰兒已經夭折。而葵絲柏一語雙關的「凶手」一詞,使艾胥以為她是殺死嬰兒的凶手;但事實上是葵絲柏對布蘭自殺的自我譴責。由此可見葵絲柏在當時所承受的精神壓力是相當大的。

  葵絲柏與布蘭女同性戀這段戲,使我們想起英國另一名女小說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與她姐姐之間的互動情節,而最終吳爾芙也與布蘭一樣在身上的口袋放置許多石頭而投河自盡。布蘭作畫的對象都是葵絲柏,這顯示了她對葵絲柏的忠貞不二。反觀雙性戀的葵絲柏在處理感情之際,立刻失去了平衡的籌碼。她沉醉在書信中的甜言蜜語,相對地每封信都像一把刀般扎刺在布蘭的胸口之上。

  葵絲柏與艾胥的那場床戲拍得極為古典,在激情中透落了一點含蓄,這與羅倫與茉德這一對來相較就顯得有其類比與反比的差異與趣味性了。感情與愛情的詮釋當然有著許多不同的觀點,但是否必須全然地「佔有」?這一點「麥迪遜之橋(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就有著另一種解釋。也許愛情並不必朝朝暮暮,像葵絲柏寧可受盡誤會而跑到法國表妹家中將小孩生下,然後在其餘生中又得忍受無法親近女兒的悲痛,但在某些角度而言,這反而是葵絲柏的另一種佔有。因為如果艾胥知道真相必然會將女兒帶走,到時葵絲柏將喪失所有,因此她才作了這樣的決定。

  相較之下羅倫與茉德這段戲因以現代的觀念來建構劇情,在缺乏較有力的衝擊中似乎有些力道略嫌不足,也就是說兩人在面對感情的糾葛與挑戰的同時,其心境的轉變就有更多需要補強之處。

  羅倫因無法面對情感的後續處理,因此抱著獨善其身的人生觀,甚至明明與茉德已經上了床,終因這種「自殘」的盲點而潰敗下來。羅倫不只自己痛苦,其實更傷了茉德的心;導演似乎試圖以這種心靈的衝突慢慢建構他與茉德的真情。若不是後來羅德發現寇柏與伍福要去盜墓而使得茉德又再度歸隊,否則將又會錯失一段完美的姻緣而令人扼腕。

  由於盜墓而出土的盒子內有著一封葵絲柏寫給艾胥的信,但艾胥至逝世前都未曾見過那封信,這段情節表示艾胥並不知道他自己有個後代。但另一段戲最後的情節卻又透露艾胥曾去找葵絲柏,在半路遇上小女孩,艾胥一眼就認出她是自己的女兒,所以要求小女孩剪下一綹頭髮編成辮子送他;而他則編了一頂桂冠送她。艾胥要小女孩轉交一封信給葵絲柏,只可惜小女孩碰到玩伴在追逐中就將信丟失了。

  這兩段「自由心證」的結局其實都是令人哀戚遺憾的,但卻是一項有趣的實驗。茉德由木箱內知道自己才是艾胥與葵絲柏的嫡孫,但這並不能代表什麼,只能解釋為這段的追索過程似乎是早就注定好了;而一切的付出與救贖正是得靠羅倫與茉德來實踐。兩段的世紀之愛訴說的其實都是人類自古以來永遠不變的情與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