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法伊斯‧盧其尼(Fabrice Luchini)
珊依妮‧琦博藍(Sandrine Kiberland)
瓦倫緹娜‧瑟薇(Valentina Cervi)
法國 / 1999年 / 108分鐘
一對男女朋友分別沈醉於與其他人的性愛,他們是否相愛…
◎ 劇情簡介
迪爾‧丹伯是一名作家及劇評家,他有一名女友茱麗葉。迪爾逆來順受的個性使得表相看起來相當登對的兩人在情感上出現了微妙的對待。明明兩人相約要去看電影,但茱麗葉在一些言詞上不合時立刻要求下車,然後在公園內搭訕了一名導播亞倫,雖然一開始亞倫還很興奮,但發現茱麗葉有些神經質,反而責罵她是娼婦。迪爾面對女友這種荒唐的行徑卻無力責怪,而茱麗葉後來在公園內又遇上亞倫,在亞倫向她道歉後,兩人立刻打得火熱。
茱麗葉一邊與亞倫享受從未嚐試的性交方式,回來後並一五一十回來告訴迪爾,迪爾幾乎不敢相信,但當茱麗葉向他表示她還是愛他時,迪爾卻找不到分手的理由了。
迪爾接受好友馬汀的請託,去參加其伯父教授的宴會,由於迪爾並未接受邀請,因此在宴會中受盡教授的羞辱,但迪爾卻意外認識了教授的繼女愛莉。很快地迪爾就與愛莉有了親密的關係,而在宴會中迪爾也認識了傑瑞米沙文。之前迪爾常常懷疑有個穿著體面的男子一直有意地跟蹤他,而這人正是傑瑞。但事實上傑瑞也有女朋友,迪爾不禁懷疑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迪爾在出門時出了車禍,但母親卻告訴茱麗葉說他並不嚴重,這使得迪爾相當惱怒,不但與母親有了爭執,就連弟弟也與他有了口角。茱麗葉依然無法忘懷亞倫的性愛,雖然她也常回來看看迪爾,但除了表示她愛他之外,很快就又離開了。迪爾困惑不已,只好與愛莉聯絡,愛莉說她家中有一幅名畫家費利西的畫作,迪爾藉看畫為由,到她家後二人又沉浸在愛慾中。
迪爾決定帶愛莉到度假聖地白朋山度假,傑瑞也帶女友前來,更令他訝異的是茱麗葉也要求迪爾幫她買車票而趕來湊熱鬧。茱麗葉憑女人的直覺知道愛莉與迪爾上過床,而迪爾與愛莉在房間內時,傑瑞竟來敲門,雖然愛莉表明兩人的過去已成雲煙,但傑瑞還是衝入房內,三人尷尬,愛莉以假槍示威而結束鬧劇。
迪爾知道愛莉住院,但他卻當面向她表明他並不愛她;而當茱麗葉回來時口中雖咒罵亞倫,但在向迪爾表示她愛他時依然又坐亞倫的車子離去。
◎ 劇情分析
法國影片似乎為了顯示有別於好萊塢的制式創作方式,並刻意在突顯其本國的文化背景的同時,在電影的呈現上始終有著其一貫的特性與精神。
從表相而言,迪爾是個逆來順受的人,他無法約束女友茱麗葉向外追求刺激的性慾;但自己卻陷入愛莉的情慾糾葛中。在揚棄傳統的道德思維再重新去面對這些光怪陸離的人際關係,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人性之中潛藏著那麼多複雜不安而始終不敢去面對的妄念因子。
本片所呈現的不只是傳統社會結構的解構與重新思維,更重要的是由此延展出的不確定與疏離焦慮才是每個人必須認真去面對的。
迪爾是一名作家,而作家在作品的呈現中會有更多「人的價值觀」的探索,但事實上迪爾不僅無法掌握感情的世界與其中的對待,事實上連自己也都無法了解。正如他的另一個身分戲評家,往往沒有看或只看了一半就寫下評語。這種不確定的焦躁正好呼應了整個社會的現象與特質。如果按照常理而言,迪爾與茱麗葉應該是相配的一對,但若從茱麗葉的角度去看,自然會發現迪爾人格特質的某些缺陷;而這正如一面鏡子般地映照在茱麗葉身上──她往外追尋的性刺激,其實是為了添補自己與迪爾或者這個社會上人心的缺口。
茱麗葉向迪爾明言,曾與新認識的亞倫肛交,這是迪爾從未不曾給她有過的刺激,面對這種挫折,迪爾除了訝異與憤怒外似乎別無選擇,因為茱麗葉每每在離開時咒罵著亞倫,卻也不忘表示她愛的是迪爾。
這樣的愛情觀對東方的觀眾而言是絕對惶恐與不安的。但我們似乎不應從這個道德的角度去思索;我們要追索的是究竟人的真正慾望在傳統的道德戒律壓抑下還殘存多少不安的因子?心情在尋求穩定的同時,是否還有故失平衡的作怪精靈?
茱麗葉失業又破產,每每在失意時回來找迪爾。迪爾不但為她支付許多費用,還託朋友為她找到工作。但在茱麗葉而言,這只是心靈的其中一個面向,人可能只在一個面向中獲得完整與滿足,於是她追索的其他面向絕對是迪爾所不曾有的。而亞倫正好具備了這些,所以她將心中的感情安心地放置在迪爾這邊;卻將肉體的慾望滿足放置在亞倫身上。
事實上迪爾看起來是一名失意者,但他卻從愛莉身上獲得慾望滿足,而將情感留置在茱麗葉身上,這也是為什麼最後迪爾會在病房內向愛莉表明並不愛她的原因。同樣的情形其實也發生在傑瑞與愛莉身上。於是這些複雜交錯的慾望與情感關係不但令人眼花撩亂,同時也一時之間很難找到適當的形容詞來詮釋這種悸動的人性。
我們如果再更冷靜地從迪爾與他父母以及弟弟之間的互動就能看出端倪。母親的嘮叨與兄弟各自的心性,幾乎是每個家庭的翻版,這似乎說明了人的「無始本質」其實是各自獨立的,如果確認這一點,那就更能體悟到加諸在吾人身上的道德律條其實是有檢討的空間的。
人的表相行為其實並無法真確反映內在的真正決斷,思想善意只是在行雲流水的階段,但行為卻反映了企圖。這是人的矛盾與不安的所在,男女朋友的界定正如夫妻的名分一般,但這更容易造成是一種向外擴散的心靈基地。如果只是一片浮萍,那就談不上這種對立與分別;但人類預先設置了這樣的障礙名稱,然後硬是自行在這個桎梏中掙扎呢喃。
「愛」片雖然呈現了人際關係的解構,但並非是全然的批判,其更多的力道是放置在這種關係的臨界點之上給予重新的評估與反省。有時明知人性的複雜無解與失落,但卻反而在電影的藝術呈現上創制了新的表現手法與形式,在看慣好萊塢電影手法的同時,「愛」片給了觀眾一種新的詮釋。
愛莉長得極為嬌艷,但其實她與上一代關係(如母親的不倫以及繼父對她的曖昧關係)使她心身受盡煎熬,其實愛莉向迪爾表明愛意也是極端不確定的,因為她的所以表白無非是想學茱麗葉在心靈上先建立一個灘頭堡,只是迪爾也不是清楚自己的意向而予以拒絕。而這一切其實是愛莉給予人的不確定與無法掌握。譬如說她告訴迪爾說她家中有一幅名畫家費利西的名作,但當迪爾追問時,她又改口說她也是聽人說的。每回迪爾問她住的房子是否是她的,她的回答總是不確定。
其實愛莉的不確定正是事劇中人物全體的不確定。進一步說也是全部人類的不確定。有時我們以為終其一生為某一件盡心盡力後,至終反而會發現這個面向的成就依然不能滿足紛亂的渴望。或許也有「定力」極強的人會有不同的感悟;但以本片而言,導演的訴求重點當然是指前者。
就某種層面而言,茱麗葉與迪爾是面對現實的誠實者,在感情上他們都有著缺失與挫敗,但這並不表示相安無事的男女互動就是成功的範例,如果在謊言中煎熬靈魂,比起劇中人物而言反而是更為懦弱的。「愛」劇呈現了一種電影新意象;也提供了更寬闊的思維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