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5年10月22日 星期六

蘭花賊 (Adaptation)

導演:史派克‧瓊斯(Spike Jonze)
演員:尼古拉斯‧凱吉(Nicolas Cage)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美國 / 2002年 / 115分鐘 / 輔導級
禮讚:2002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2003金球獎最佳男女配角
難以繼續寫出好劇本、嘗試新寫劇本、期待自己的小說被改成好電影、生活被改寫的四個人 …

◎ 劇情簡介     

  本片為「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這部影片的編劇查理‧考夫曼應電影公司的委託,再度出馬改編自蘇珊‧歐琳(Susan Orlean)的小說「蘭花賊」。事實上查理是個不太懂得與人相處的人,明明與喜歡的女人出去,但就是不敢進一步行動。雖然如此他又不想在「蘭花賊」這部戲中以通俗的手法落入警匪追逐的窠臼,但「蘭花賊」本身並非是小說體的敘述,而屬於報導文學。在缺乏主要事件的情況下,查理的劇本改編陷入了膠著。

  查理的雙胞胎弟弟唐諾個性正好與他相反,他剛介入編劇這個行業,也上了著名的馬契編劇訓練班,很快地就由查理無意中說出的開頭,寫出了「三」這個劇本。經紀人非常喜歡,預備以六位數的價錢賣給電影公司,這無形中增加了查理的壓力,於是他決定去拜訪「蘭花賊」的作者蘇珊‧歐琳,但在電梯內見到她,查理依然開不了口。

  查理無奈只好去上馬契的編劇訓練班,查理提出現實中似乎沒在什麼事件可寫,遭受馬契的當場責備。但課程結束後馬契再度給予查理一點啟示,查理才略顯心安地分手。晚上查理與弟弟通電話,唐諾決定代替查理去見見這位作者。精明的唐諾立刻發現蘇珊‧歐琳在談話中充滿了謊言,於是兄弟倆人決定開始調查她。

  原來蘇珊表面上與丈夫生活美滿,但其實她是相當孤單寂寞的,在採訪採蘭人老許時,發現老許雖然一生中諸事不順,但卻認真活著,相較之下就顯得蘇珊太過虛偽。而老許不只利用印度安人的身分採擷「鬼蘭」,並學會印地安人以鬼蘭製成迷幻葯。蘇珊在吸食之後感覺從未有過的快樂,而當查理兩兄弟跟蹤蘇珊到老許的花圃時,撞見二人培育了很多鬼蘭,並沉醉在迷幻與性愛中。但老許發現查理時,蘇珊害怕自己的情形會曝光堅持要殺查理滅口,所幸在沼澤地前,唐諾救了查理,但在開車逃逸時竟與州警車迎面對撞,唐諾當場身亡,而追逐查理的老許也被鱷魚襲擊而亡。

  查理根據前一晚唐諾告訴他的生命原則,似乎體驗了什麼,他再也不會有什麼盲點,於是輕易地寫了「蘭花賊」這部電影的結局。

◎ 劇情分析

  有別於其他電影的故事敘述結構,「蘭花賊」其實更像小說的意識流手法,甚至有人還將之歸納為「實驗電影」。但不管如何,「蘭」片的意識型態以及表現模式應該都是令人訝異與讚嘆的。

  查理企圖將「蘭花賊」這本書中改編成電影劇本,但他那剛出道的弟弟不但比他早一步完成另一個劇本;更在感情的世界中如魚得水。其實這是一種雙重性格的角色呈現。每個人在潛意識思維中總有著不同面向的看法,但並非每一種的面向都能放置在檯面上。好比說你喜歡一位異性朋友,但礙於現實的環境,卻又無法放懷去傾訴與交集,於是這份悸動便被壓抑在內心深處。編劇查理正是在現實環境中有了這樣的困擾,乾脆便在虛擬的影片中將兩種截然不同的意圖具象人物化。而兩個雙生兄弟正如人與影子的關係,在人物的行為中,影子其實可以擔負更多的冒險與不安,最終還是死亡的替代者;甚至是思想啟發的救贖者。

  蘇珊‧歐琳是紐約客的專欄作家;她也是報導文學的作者。由於對蘭花的著迷,她開始採訪因在州立保護區採蘭被捕的老許。老許的門牙全掉光,且又不修邊幅。但蘇珊卻發現這位在生活中歷經各種挫折的老許,生命雖然坎坷,但專執不做作的行事風格,使她相當汗顏與慚愧。因為相較之下,蘇珊‧歐琳才警覺自己活在寂寞空虛的虛偽中。

  蘇珊‧歐琳好幾次造訪老許,但在書本即將寫完之際,蘇珊卻要求老許帶她去找鬼蘭,因為她從未見過鬼蘭。老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在發現鬼蘭的同時,蘇珊也澈底清楚她並非真的喜歡蘭花,她渴望的是在感情的缺口中尋求填補。但事實上蘇珊在寂寞的心靈中愈陷愈深,因為她接近老許的目的其實還是因為老許培育了一批鬼蘭,但這批鬼蘭並非為了觀賞而是為了製成迷幻葯。

  查理從「蘭花賊」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一直試圖要去理解作者的真正思維,這種過度依賴與轉移的精神現象使他不自覺介入了與作者「神交」的幻境中。這段情節正是小說意識流中重要的呈現,在影片的意識流呈現下其實也有令人驚嘆的效果。

  查理對小說的依持與想像,使自己慢慢介入了小說中而不自覺,這樣的思緒交叉表現是難度極高的意識態型表現;也正是本劇中最重要的訴求,因此查理在紐約的電梯中與蘇珊相遇時,卻不敢與她招呼交談。其實在透過上次的「意淫」之後,蘇珊無形中已成為查理潛意識中的女神;而查理正好是這個個體的內我,因此當「外我」的唐諾假扮查理去見她時,從談笑風生中,正是內我的一種極度渴望。

  兩條似乎永遠沒有交集的線,最終必然要在戲劇高潮中交會的,但這次的交集卻是從意識流中逐漸修築完成的城堡崩塌的開始。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卻也是查理的內我與外我取得共融與交集之際。兩個完全不同性格的兄弟最終的共識使得查理終於拋開所有的精神負擔,而全力以自己的信念去完成劇本。

  查理最大的致命傷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這使他幾乎寸步難行、舉步維艱。要改編「蘭花賊」正是因為不敢冒犯原作者蘇珊的表相清純而使自己掉入思想的死胡同。唐諾的生命觀原本是查理所排斥的,但生命總是在必須作抉擇的瞬間才能真正發現其中的真諦,只是查理這回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

  蘇珊在知道老許生命挫折的原因後,不僅發現老許的生命的真摯;也發現自己的寂寞與悲痛;於是她寧捨紐約舒適的床舖而與老許在充滿垃圾的旅行車上作愛。因為蘇珊在得知蘭花是所有花卉中最為進化的品種之後,在文字的堆砌中也慢慢堆砌出原始的慾望與企圖;也許一開始蘇珊也無法明確地說出這樣的潛在企圖,但這份渴望卻是早已潛藏在心靈底層的慾望與呼喚。

  蘇珊與老許在發現查理竟然跟蹤她到花圃時,激動得欲殺查理滅口,這是因為她的「內我」與「外我」同時被揭穿而又擔心查理將這兩個極端呈現在電影中時,這將是她無法忍受的。其實這似乎也可以適度地回應到查理與唐諾之間的關係。畢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永遠都是以「外我」來呈現,當一個人必須將內我完全裸裎之際,除了在極度的愛的薰染中迷失;要不然必定是在生命終結的前夕呢喃。

  許多偉大的創作者都試圖想去挖掘人類的潛意識當中的神奇與奧秘。查理‧考夫曼這位編劇的上一部作品「變腦」也正是用最直接的方式介入人類的腦海當中,試圖一窺思緒的堂奧。「蘭」片看似缺乏傳統的敘述結構,在雜敘法中運用倒敘中的倒敘,最後再將所有的線索串連起來。可惜的是查理堅持不淪為警匪追逐的戲,最後還是脫離不了這樣的影子。

  從蘭花這樣的素材能衍伸出這部高水平的電影,當然應該歸功於原創的文學力量與哲學思考,這兩樣東西其實都是電影中不可或缺的。許多年輕朋友只注重在分境的展現而忽視其背後的力量,這將使得作品顯得輕薄甚至失去它的創作質感,這是相當可惜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