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賈克‧雷米‧吉黑賀(Jacques-Remy Girerd)
禮讚:柏林影展最佳動畫大獎
台北動畫影展開幕鉅片
法國 / 2003年 / 87分鐘
連著下了40天的雨,洪水淹沒了一切…
◎ 劇情簡介
退休的老船長費迪平時就喜歡幫助別人,他和妻子茱麗葉收養了一名孤兒湯姆,只是湯姆雖然稱呼茱麗葉為媽媽,但因覺得費迪年齡很大,所以一直稱呼費迪為爺爺。費迪雖然屢次糾正,但湯姆始終改不了口。
這一日,附近經營動物園的荷內和妻子露易絲欲往非洲尋找野生鱷魚,於是將女兒莉莉託附給費迪,並拜託他照顧動物園內的動物。
而這些日子天空始終乾旱不已,眾人焦急得不得了,但湯姆卻在無意中聽到青蛙說話,不僅如此,青蛙還向湯姆提出警告,謂在月圓之日會連續下四十天的雨,整個大地將被洪水淹沒,動物及人類也將全數毀滅。湯姆急急告訴費迪,費迪有了準備。果然雨愈下愈大,開始淹水後,費迪騎馬趕到動物園,但大水已將動物園淹沒,一些動物費盡心力,與費迪一起游向由米其林輪胎拼裝而成的方舟。
大水似乎沒有退去的跡象,於是船上的人與動物立刻面臨一項難題──食物。所幸費迪在閣樓上藏了好幾公噸的馬鈴薯。透過茱麗葉的手藝,馬鈴薯大餐讓所有草食動物食指大動,但對肉食動物而言,反而是一種懲罰。在狐狸的蠱惑下,獅子和老虎開始對船上的雞、羊打起主意,所幸在費迪的安撫下,尚不敢有所行動。
這一日莉莉發現海上漂來一隻烏龜,將他救上來之後,才知烏龜遭受大群鱷魚攻擊,在莉莉的安慰下,烏龜獲得眾人的同情;也很快與莉莉成為摯友。但其實烏龜懷著復仇的心而來,他不但與鱷魚同夥;更煽動狐狸及獅子將費迪及茱麗葉逼入海中,然後將湯姆及莉莉綁在柱子旁,預備明日就將二人吃掉,所幸貓想起費迪收留他們夫妻的恩情,遂在緊要關頭放了湯姆與莉莉。
鱷魚在接獲烏龜的訊號後,預備群體攻上方舟,但湯姆此時誤打誤攪啟動了拖引機的馬達,雖然最後依然失敗而使機器爆炸失靈,但卻也救上了費迪和茱麗葉。在費迪曉以大義後,鱷魚才知道偷走鱷魚蛋的是烏龜,而烏龜也在此時失去了龜殼受到懲罰。第二天方舟終於登陸了,而正巧荷內和露易絲也開車回來,於是他們全家團圓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湯姆也改口稱呼費迪為爸爸了。
◎ 劇情分析
全世界的卡通王國應屬美國與日本,國內放映過的很多電影大部份出自這兩個國度。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兩個國家生產的卡通影片其實有很多是出自台灣繪製人員的代工,只可惜台灣繪畫卡通的人才眾多,但主其事者卻始終無法創作出屬於自己國家風格與民情的卡通影片,因此自始至今都只是維持在代工的階段,每每思及不禁令人感嘆不已。
法國的卡通影片一般來說並非上上之選,但法國動畫大導演賈克‧雷米‧吉黑賀(Jacques-Remy
Girerd)在二十多年前創立「風影動畫工作室」,並陸續推出幾部震驚世界的卡通影片後,法國的卡通影片立刻獲得世人的注目。如一九八五年的「幸福馬戲團」(Le
Cirque Bonheur),一九九四年的「和尚與飛魚」(The Monk and the
Fish)均獲得極大的肯定。而本片「大雨大雨一直下」不僅費時六年才完成,更動用了法國、英國、俄國,匈牙利及日本等二十餘國青年動畫導演才有今日的成就。
導演賈克‧雷米‧吉黑賀(Jacques-Remy
Girerd)創作這部卡通影片時曾遭遇到資金的困擾,所幸最後在法國米其林輪胎的贊助下最終才得以順利完成。雖然這是改編自聖經「諾亞方舟」的題材,但導演其實有許多重要的主旨訴求。全劇放置在輕鬆的喜劇格局,企圖沖淡卑劣的人性鬥爭。
如果這個世界夠寬夠大,那麼空間尚足以化解不同生命型態的衝突。但當肉食動物與草食動物齊聚在一艘船上,雖說同舟共濟是必要的認知,但存活的本質往往會讓這些動物喪失原有的和悅,於是衝突就發生了。
就戲劇而言,本劇的衝突點是相當強烈的,導演又技巧地將所有動物擬人化,於是屬於人類的爾虞我詐就不斷地出現,其實這是導演的用心,因為透過這些動物的互動,觀眾很快會發現許多熟悉的影子,透過這些觀察,人就開始懂得思索起來。
費迪在船上告訴妻子說:人的生命太渺小了。這真的是肺腑之言,因為一場大雨就足以毀滅這個世界,那人類還有什麼可自豪的呢?或許人應該要懂得謙虛和敬畏,這並非是自卑,反而因為內歛與尊重,人會因而顯得更有自信起來。
愛心與善意絕對是卡通影片重要的訴求之一,「大」片當然也不例外。費迪已經退休,但卻樂於助人,妻子茱麗葉雖然是非洲人,她屢試屢敗的法術反而引來眾人快樂的笑聲,這些看似簡單,但其實都是生命的特質。透過這些誇張的善意,這個世界似乎就顯得更具有令人期許的動力了。
在方舟上正好是人類共同存在地球的縮小與隱喻。不管存活的空間有多大,既然同在一艘船上自然就是一種緣分。而這些依存的關係是彼此需要而帶來欣悅,如果一味地相互傷害,只會徒增傷亡甚至導致人類的滅絕。
當洪水淹沒大地,整個世界陷入汪洋大海中,人方知道平時被我們「踐踏腳下」的土地竟是如此重要。也許你可以將這篇故事當作是寓言,甚至一笑置之,但在潛意識中卻絕對無法將這份感覺刻意模糊。
導演在本片中放置的「反派」角色是溫吞緩慢的烏龜,這一點是相當令人訝異的。導演將烏龜受盡人類以及各種動物的欺凌重新有了解讀,於是險惡的烏龜決意要報仇。其實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烏龜復仇的動機是有其正確性的,但這似乎只是角色的行為合理性,重要的反而是烏龜最終失敗的對應吶喊。
一般人印象中相當殘暴兇狠的獅子、老虎與狐狸等,在劇中反而更加貼近擬人化的力量,從而演練了一種樂觀的人性善意──縱然必須忍受沒有肉食的痛苦煎熬,若不是狐狸一再煽動,早已展露了高貴的情操,而這一切也都是導演的真確美意。
八歲的湯姆及九歲的莉莉在面對危機與困境時,能夠臨危不亂從容應付而度過危機,自然是導演的主軸表現。在戲劇的前段,透過費迪的敘述讓觀眾知道湯姆的父親以前對機器的在行,而湯姆的傑出表現,自然是父親的遺傳,這是為了讓劇情更為圓融而順暢所作的舖排。事實上如果透過湯姆的執著與毅力,再配合上一點陰錯陽差的具象情節而度過險關,對觀眾而言就有更足夠的說服力了。
本劇的畫風採用蠟筆筆觸的表現方式來呈現,使得人物與動物的造形更具渲染的力量,亦即是每個角色必須透過觀眾作視覺上的聯想與再度詮釋,因而使得畫面呈現了無窮的生命力道。就小朋友而言,方舟的造型以及整體畫風的表現更是另一種意境的展現。透過小朋友熟知的「視覺習慣」而尋求更多的認同焦點,導演在這次的創作中不僅展現了創意;更贏得更多的掌聲。
一艘方舟其實是一個人間的的縮影;方舟的危機與人性鬥爭也是人類的劣根性,基於此,「大」片的表現其實已經超越了卡通影片的實質。卡通只是一種素材與方式,好的導演其真正企圖與詮釋是絕對不會受限的,這一點可以提供給國內一些卡通影片的創作者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