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萊思‧霍斯壯(Lasse Hallström)
主演:布麗特妮‧羅伯森(Brittany Robertson)
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
美國 / 2017年 / 101分/普遍級
一隻狗經歷了四次輪迴冒險,牠曾是流浪狗、屬於一個男孩的黃金獵犬、拯救無數遇難者的牧羊犬,以及不可置信又再度重生的拉不拉多...
◎ 劇情簡介
在休倫郡市立收容所,有一隻黃金獵犬趁隙偷跑出去,在流浪途中被兩名醉鬼抓住,欲將之出售大撈一筆,但在半路,卻又被一名男童伊森收容。伊森的父親並不喜歡他養狗,但伊森答應會好好照顧,這才得到父親的首肯,而狗兒也就有了落腳之處,並取名為貝利。
父親吉姆一直希望調內勤,但上司不答應,這使得父親相當沮喪,性情也為之大變。伊森唸高中時,認識了漢娜,而伊森的橄欖球打得相當出色,在獲得大學四年的獎學金時,卻不幸被嫉妒的塔德將煙火放入門板上的洞口,引燃的火災使得伊森變成瘸腳,在自卑中遂與漢娜分手。而伊森去上另一所大學時,寄放在外公家的狗,也因癌症而不得不安樂死。
再度投胎為狗,被一名黑人女生收養,並為牠取了一個名字艾麗,因為貝利投胎時變成母狗。艾麗被訓練成為一隻警犬,在幾次的衝鋒陷陣中,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但在一次追捕現行犯時,卻中了槍,艾麗這隻英勇的警犬,就這樣捐軀了。
這一次,狗兒又轉世了,但依然還是狗,而這回牠的命運更不好,牠的飼主相當不負責任,最終牠還是被棄養。但在流浪時,狗兒好像覺得眼前的景像很熟悉,是牠以前與伊森玩耍的麥田,於是牠狂奔向前,終於找到大約五十年前的屋子。
狗兒發現屋內一名相當孤單的男人,那是已進入中年的伊森,但伊森怎麼可能認得牠?於是狗兒憑著嗅覺,在儲藏室中,找到當年一個扁平的橄欖球。當年伊森以這扁平的橄欖球當作飛盤,而當年的貝利能夠在飛躍中,從空中咬到橄欖球。
而貝利也得知漢娜的所在,於是領著漢娜來到伊森家前,原來伊森始終未娶,而漢娜卻已離婚,兩人不知從何說起,當兩人又欲分手時,伊森鼓起勇氣,要漢娜留下來,於是貝利又聚合了這對當年失散的情人。
◎ 劇情分析
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布魯斯‧卡麥隆(W. Bruce Cameron)在2010年出版的暢銷小說「為了與你相遇」, 除了這部小說之外,另一部「和我女兒約會的八大守則」,也曾被改編為電視影集及電影。
「為」片以狗的第一人稱,來看待這個世界的一切,從牠的視野從而展開輪迴的過程。從小時候的伊森開始,以四次狗的生命,最終再遇見已經五十多歲的中年人,人與狗的相認,也是透過具象的道具──一個已經扁平的橄欖球,這個當年被當作飛盤的道具被取出之際,伊森立刻知道,小時候的貝利又回來了,甚至牠還帶初戀情人漢娜來找伊森,使得兩人的姻緣再度連結,這是最引人噴淚的一段情節。
所謂「六道輪迴」即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上。又稱為六趣,法華經序品曰:「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另外也提到六道四生,這表示六道中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眾生是根據自己所種下的業果與業緣,然後根據阿賴耶識中所藏的種子,來決定投向那一道,譬如犯了重罪,如十惡不赦之歹徒及毀謗正法的人,就可能會投生在地獄道,而極善之人,來世投生天道的機會極高。其他的道之投生,大部份為償債而來。
貓狗之類即是畜生道,現今有許多人豢養貓狗,甚至疼愛勝過家人,即表示狗與主人之間,過去有些善惡的糾纏,彼此的關係亦定位在業緣的償債。
事實上,狗、貓或其他的家畜,牠們與人道一樣,均享有十八界,也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與意根碰觸六塵,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及法塵,然後才生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稱為六識,而六根、六塵與六識合稱十八界,每一種有情均是一樣,只是業緣不同,譬如人可以舉杯喝水,鳥只能啄木,但鳥卻有飛翔的功德,人類卻辦不到。
世間看起來的自然行為,其實背後隱藏了極為高深的唯識佛理,一般人只視其為自然或因緣都不是正確,因為不知十八界出生之前有個「我」的真面目,累世以來總是無緣得知這個真實相,故產生「一念無明煩惱」與「無始無明煩惱」。然後依循著這種世間法,不斷地投生然後再度投胎。
依照實相正理與佛陀聖意,十八界生出,必然背後有一個無始以來就存在的本心,原本眾生的本心(即如來藏或稱真如或稱阿賴耶識)是在一個沒有境界的境界中,一向本然無染清淨,但因一時流注種子出現,遂出生了七識末那,從此便展開輪迴之旅。從這個角度而言,才說眾生平等,因為六道中的有情,都有一個清淨無染的第八識,隨著出生之後的因緣,便開始種下業識,而與眾生有了互動。
「為」劇當然取擷於佛教輪迴的概念,但卻忽略了一個前提,也就是眾生不管在那一道,在死亡之後,六識及前五根還有六塵都會消失不見,由意根(做決定的心)與阿賴耶識前往下一世的因緣父母,當入胎之後再出胎時,是另一個新的生命,新一世的生命會有新的意識及前五識,但一定不會記得前世的事。除非是菩薩大德帶業投胎,有了宿命通,才會知曉前世之事,因此本劇中的狗能知道自己的前世,這是有待商榷的。
回到戲劇的觀點,從狗的自我敘述,其實是小說中有趣的說法。從電影的角度而言,勉強算是合理而有趣的。其中有一世,貝利出生為母狗,這是合乎佛學精神的,因為有情死亡之後,會生出中陰身,在最慢四十九日,必然會見到自己的因緣父母,而中陰身卻是「中性」的,端看要入胎前自己剎那的決定,也就是對陰與陽的執著與喜愛,對陰產生興味,出生時為男;對陽產生執著興味,則出生為女。作者在這個角度的呈現,不一定有佛學的理念,但純然以機率來解釋,以期讓小說更為多面向。
伊森與貝利的相逢,應該是貝利最愉快歡悅的時光,然而貝利這隻狗卻也在這一世中,看盡了人間的起落與聚散。雖然這一切牠無法理解,但卻見識了伊森父親性情的變化,導致伊森與父母的決裂。更慘的是家裡原本有一隻貓,而貝利也見證了貓的死亡。
伊森的家因同學的嫉妒,導致房子被焚,伊森也受傷而喪失了大學獎學金,當然這也導致伊森因為自卑,遂向相愛的漢娜提出分手的要求。
人世間不如意十常八九,但伊森的命運是集噩運於一身,而貝利後來也因為癌症而被安樂死。從此展開狗兒的各種不同的境遇,就像人的一生中有好有壞的時刻,面對一切環境,只能勇敢地去面對,因為不管是狗或人,都有你存在當下的必然,也就是一切均是業果所造成,而有情唯有直接去面對與承擔。
貝利與伊森的重逢,也造就了漢娜的回歸,已經輪迴多次的貝利,又重見當年兩人的接吻(這也是人的功德性之一),貝利雖然困惑,但有牠自己的詮釋,但不管說的對不對,在當下其實一切都是滿足的。貝利的輪迴投胎也許正是為了造就伊森與漢娜的姻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