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艾美‧亞當斯(Amy Adams)
克里斯多夫‧沃茲(Christoph Waltz)
美國 / 2014年 / 106分 / 保護級
禮讚:提名紀錄: 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男主角
獲獎紀錄: 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
描述1950年代知名畫家瑪格麗特基恩的成名過程與辛酸…
◎ 劇情簡介
一九五八年,瑪格麗特毅然決然帶著女兒離開丈夫,開車來到舊金山尋找她的好友蒂安。為了撫養女兒,她唯一的技藝就是繪畫,只好去應徵傢俱工廠,在椅背上彩繪圖案風景。
瑪格麗特在假日時,也到公園為人畫像,就算客人價錢出一半,她還是接受。隔壁的畫家基恩能言善道,常說他以前上過藝術學院,同時也去過巴黎畫了許多巴黎街景。
瑪格麗特接受基恩的邀請到餐廳吃飯,而老闆班度奇答應將通往廁所的走道牆壁讓他們的畫展出,但效果奇差,因為班度奇的嘲弄,基恩遂拿畫砸班度奇,沒想到因報紙登出而引發熱潮,參觀的人潮愈來愈多,再加上觀察報的專欄作家狄克推波助瀾,這使得瑪格麗特所繪的大眼睛引起好評。
在這之前瑪格麗特的丈夫告到法院,欲爭取珍的扶養權,不得已在基恩求婚時,瑪格麗特立刻答應了。而從此繪畫的大眼睛女孩都簽基恩。
基恩的腦筋動得快,因為大家都在搶海報,於是基恩立刻將海報收費,並開始印製大量的複製品,而瑪格麗特只能待在家裡的畫室,一天到晚拼命作畫,而基恩在輿論的報導下,終於嚐到了成功畫家的滋味。
他們很快有了新居大別墅,但瑪格麗特的畫室連珍也不能進入,就連蒂安來訪也不讓她入內,但禁不起蒂安一再追問,憤怒的基恩將蒂安趕出,並警告以後絕對不可讓蒂安來拜訪。
這一日瑪格麗特拿畫去展場,這才聽到基恩一直向人吹噓他如何作畫,而這些話,也都是瑪格麗特平常的感受,而告訴他的話。於是瑪格麗特決定改變畫風,並改變簽名,多加了MDH三個英文字。基恩焦慮地問她原因,並懇求她一九六四年的世界博覽會,他要贈送一幅大尺寸的畫給會中陳列,但卻遭紐約時報評為不入流。
基恩憤怒要用火燒瑪格麗特母女,認為是她故意毀了他,母女避居夏威夷,瑪格麗特也決定接受電台訪問時說出真相,基恩提告,但卻無法在法庭作畫而敗訴,從此瑪格麗特以真名在畫中簽名。
◎ 劇情分析
一九五0年代,是個保守勢力相當頑固的時代,就算是先進的美國,女人的社會地位還是相當卑微的。因為社會上的工作,幾乎沒有女人插手之處,因此結了婚的女人,很少敢挑戰離婚的。因為離了婚便沒有收入,這種景況實在很難讓這個世代的年輕人理解。
六0年代後,因為美國介入越戰,加上金恩博士及甘迺迪總統被暗殺,另外嬉皮主義的崛起,還有黑人平權運動,這都使得「自由主義」開始在世界每個角落開花結果,也漸次地讓女性主義慢慢抬頭。雖然「新女性主義」要在一九七九年的「末路狂花」這部影片開始,才真正有了著落,但前面的這些點滴,應該也都是極大的助力。
中國古代畫匠或工匠其實也不入流,俗稱「下九流」,但時至今日,很多的女性藝術家不僅勝過男人的成就,甚至獨領風騷地揚名立萬,這是在上個世紀的五0年代之前,無人能夠預料得到的。
繪畫的本質也是必須出自內心的感受,為何我們會喜歡一幅畫?因為創作者的心與觀賞者的心有了共同的交集,雖然藝術是求真求美,但卻是必須透過人的心靈感受再轉化為作品,這才是真正藝術的成就。基恩能言善道,但他幾乎從未畫過一幅畫,就連那些巴黎的街景,或許也是出自另一位畫家之手,他只是用水彩將簽名抹去,然後再簽上自己的名字。
而在舊金山,他遇上了瑪格麗特,他雖然不是創作者,但卻看得出瑪格麗特的大眼睛女孩的畫作,充滿了很多的感情。原來瑪格麗特有次生病而耳聾,因此她必須睜大眼睛努力去看這個世界,唯恐稍不留神便會遺漏什麼?而更進一步,從瑪格麗特那份善良的心靈,去觀察世界的許多苦難,而這一切全都被基恩當作創作的台詞。
基恩也許是一名極佳的公關人才,或者是推銷員,但這卻不是他之所好,不具繪畫的天份,卻渴望能在畫壇揚名立萬,我們只能說基恩站錯了位置。一名歌聲不優美的人,如何渴望成為舞台上的聲樂家,這一切都是枉然。但基恩卻有著
善於變化迎巧的鬼點子,一次陰錯陽差的打架,使得這個酒吧畫廊立刻成為眾人朝聖的舞台。
群眾其實大部分是盲目的,他們大都取向於媒體,殊不知媒體也是人為操弄的。譬如說台灣很多大樓推出時,都會標榜台灣首富某人也已經在這棟大樓中購屋,這就是一種推銷手法。
我們也不得不欽佩基恩的商業腦筋。他很快從能大量印製的海報與複製品中獲得靈感與商業利益。六0年代的「安迪沃荷」就曾預言,「後現代主義」的許多元素中,其中「複製」與「重複」是相當重要的元素。基恩在自己居家中的游泳池畔招待許多女性,就曾經提過「安迪沃荷」這個人,並高談闊論地表示,「安迪沃荷」的主義思考,也是抄襲他的。這段情節就大大地反諷了基恩是個不學無術的人。
在瑪格麗特的追問下,基恩雖然沒有否認,但也知道他根本不曾去過巴黎。而那些街景自然也不是他的作品了。在提出離婚時,基恩希望瑪格麗特能再送他一百幅大眼睛的圖畫,因為他除了撈一筆之外,其實他已經習慣當別人,甚至已忘了自己存在的本質,這是他相當可憐又令人可恨之處。
瑪格麗特早期的大眼睛,其實更像現在的許多繪本,但你也不能完全否定繪本的藝術價值。這也難怪當時的紐約時報的畫評家,對眾人極力追逐的「大眼睛」名畫,提出強烈的批判,甚至在最重要的一九六四年博覽會的主題繪畫提出質疑。而這兩次的打擊,也徹底擊潰了基恩的謊言,這回他反而回過頭來怪瑪格麗特用她的「大眼睛」徹底毀滅了他。
基恩的醜惡本質終於浮現了,他藉著酒意,在酒會中,差點拿起吃牛排的刀刺向畫評家,但畫評家堅定的語氣,更加強調了自己的認知,而這一擊近乎使基恩崩潰。但他並不因此而收斂,反而借酒裝瘋,將火柴點火丟入畫室之中,在這之前,他也曾恐嚇要殺死瑪格麗特,而這不禁讓人起疑,在更早之前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形發生?
夏威夷法庭的那場戲,基恩在自己的律師全撤退之後,自己擔任辯護人,也擔任證人及律師,而他這些法庭的嘗試,其實都來自電影或電視影集,甚至姿態也都學自電影中律師的舉止,這段情節,自然更加突顯了基恩的不學無術。
「大」片改編自普立茲獎的得獎作品,片頭標明是有真人真事,而片尾也把瑪格麗特的現況也拍了出來,她後來又嫁給第三任丈夫,現在還在從事繪畫的創作。
瑪格麗特的人格特質,還保有保守勢力時代的與世無爭,或者說是說她的善良與純貞。但尚兼具著一種果決的毅力,從她急急逃離北加州那場戲開始,她要面臨的是無止盡的未知,但她還是從容作了決定,這一點在現在而言不算什麼,但在一九五八年的世代,我們不禁要說一聲讚嘆。若無當年的決定,那就沒有日後的瑪格麗特。
在一個時代的臨界點,能做出果斷的決定,這才是這部影片真正訴求的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