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一代茶聖千利修(利休にたずねよ)(Ask This of Rikyu)

導演:田中光敏
主演:市川海老藏、中谷美紀
日本 / 123分 / 2013年 / 輔導級
禮讚:第3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最佳影片(提名)
   第37屆日本電影學院獎 最佳男主角(提名)
   第37屆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 美洲大獎(提名)
除了在茶席上展現出前所未有、清麗寂豔的侘茶風情之外,利休也藉由茶席間的氛圍,屢次為豐臣秀吉的野心推波助瀾,建下奇功…

◎ 劇情簡介

  日本戰國時代,豐臣秀吉繼織田信長而成為天下霸主之後,卻因為千利休不肯對他低頭臣服,遂要千利休切腹自殺,在自殺的前一刻,千利休想起了自己的過往,以及隨時攜帶在身上的綠釉磁盒。

  十九歲之前,千利休是個常逛窑子的浪蕩子,本名田中與四郎,他喜好茶道,十七歲拜北向道陳為師,不久又向武野紹鷗學習「寂茶」。也在師父家中,看見一名從高麗被抓來的美艷女子,暫時被關在紹鷗家中,但因不吃不食,於是與四郎向一名高麗的廚師學習一些高麗的話,並煮了許多韓國美食,這漸漸贏取了高麗女子的心。在一個夜晚,與四郎帶她奔逃而去,但在海邊的茅屋中終於被人追緝而至,女子自知難以脫逃遂要求一死,於是與四郎為她泡了最後一杯茶,並加入毒老鼠的藥,女子一飲而亡,與四郎原本也欲殉情而亡,但始終沒有勇氣,最後在廚師的翻譯下,才知女子是要他好好活下去。

  與四郎剁下女子的尾指,在自己的爐中焚燒,並刻了一個木質的尾指,放在女子留下的綠釉磁盒中。當時織田信長掌握天下,但卻也十分欣賞與四郎的茶道與他的藝術精神。此時與四郎已經出家,也娶妻生女,法名宗易。他曾向織田信長表明,所謂的美應該由他來決定,織田雖然不認同,但也不得不欽佩他的執著精神。

  織田手下有一員大將即是豐臣秀吉,他向宗易請教茶藝,但宗易卻給他一碗稀飯與醃豆腐皮,豐臣邊吃邊落淚,隨從以為豐臣慣用落淚的手法,殊不知他是真正受到了感動。宗易答應會在織田面前為他多多美言。

  織田信長死後,豐臣秀吉繼之而起,同時也將宗易當作自己的茶頭。一次為天皇開設茶會,以便自己就任「關白」以及「太政大臣」。天皇在茶會中賜宗易「利休」之名。其後主辦「北野大茶會」,成為天下第一茶匠。但就算如此,豐臣要他女兒為妾,他也無可奈何,而他女兒卻也因此上吊身亡。而在一次利休的弟子因惱怒豐臣不會善待茶具,遂出言相譏而遭砍殺。

  最終千利休始終不願妥協與跪求,豐臣遂令他切腹自殺,完結了一代茶師的一生。

◎ 劇情分析

  有關千利休的傳說,大部份是遊戲人間的一名禪者,許多中國的禪宗公案,都喜歡把他併置在其中,但本片所呈現的千利休,其實是相當哀悽與悲鳴的。

日本戰國時代相當流行「鬥茶」,意即在飲茶的過程中,極盡奢華與力求表現,而千利休的呈現卻完全相反,他主張「寂閒」,這近乎「空無」的意境,使得千利休的茶道,有了更多的禪意。這或許他也是一名出家人的緣故,因此將他與禪宗公案混在一起,便一點也不稀奇了。

  千利休是天皇所欽賜的法號,因為在某種角度來說,千利休雖然主張空寂與簡單,但正因為這種空寂的能量是「本然存在」,故其能量源源不斷。所有的境界不管如何的富麗堂皇,但最終還是會消失不見的,因為這是有限,而且也是被生出來的,因為不生故最後必定不滅,這種全然的佛法,正是世間法永遠無法推翻的,而這也是千利休不怒自威的能量,因為一切俱足,所以不必再添加任何的有或去掉任何的無。

  但這樣不著痕跡的表現,依然像一把會閃耀冷光的刀刃,讓人不寒而慄,從而對利休有了更多的恭敬與學習,於是利休便成了眾人相互模仿的對象。正因為這樣的鋒芒畢露,連天皇都認為有點受不了,於是賜名「千利休」,謂再如何才華過人,也應該適時而止。其實這個法號,也間接說明了千利休日後的命運。

  日本戰國時代的幾名重要人物,都有相當強烈的個性。織田信長是武力最強大的諸侯,但率直的個性卻與豐臣秀吉有了強烈的對比。豐臣出身卑微,他的長相有人形容像一隻猴子,但或許也是這種天賦異稟,使他最終能夠繼織田信長而起。而織田信長殞落的那次戰役,至今都還是一個謎。因為織田信長夜宿的佛寺「本能寺」突遭明智光秀兵變,雖然廝殺激烈,但始終不曾找到織田信長屍體。

  另一名武力最弱,但卻富於謀略也能卑躬屈膝的人是德川家康。有個有關杜鵑不會啼,要如何讓牠啼的故事,最能顯示三人的個性了。

  織田信長認為要讓杜鵑啼就強迫牠啼,若不啼就殺了牠。豐臣秀吉則認為要讓杜鵑啼,他會逗牠啼。本片中就有豐臣秀吉用金粉灑在杜鵑上,而杜鵑大啼的片段,這正是這個典故的寫照。另一位德川家康則認為杜鵑不啼,他的方法則是等待他啼。

  由這個典故與傳說,不難想像最終天下是歸於何人所擁有。故我們可以理解能夠擁有天下的人,其實也正是擁有人心的領導者。

  千利休雖無心於政治,但眾望所歸,幾乎贏取了天下人的心,這使得原本相當自卑的豐臣秀吉有了警惕之心:就算直率的織田信長,其實也會因為千利休的出色表現而說出:「現在又有人要與他爭天下了。」

  日本和尚是可以結婚生子傳宗接代的,利休隱藏了與高麗女子的一段情,而娶了妻子,但始終不離身的綠釉磁盒,同樣也使得妻子相當在意。

  在利休切腹自殺後,妻子為他收了屍,這一幕以白色的衣服與紅色鮮血所構成,形成一幅相當令人震撼的畫面。

  利休寧願在屋內切腹,這使得「介錯」無法執行為他砍頭的最後任務,因為這樣而留得全屍。也才能構成這幅相當動人的畫面。其實利休留下的綠釉磁盒,豐臣秀吉不只一次要他奉上,但利休卻寧死不屈,畢竟這是他一生中僅剩的秘密。

  究竟是什麼心態,使得利休在高麗女子死後,他能夠領悟那麼多的禪風?他的師父曾考驗他,一個陶瓶放在台座上,始終覺得好像欠缺了什麼,他問利休是否能夠解決,利休二話不說,上前打掉陶瓶的一個耳朵。師傅不但不責備,反而說這下看起來真得順眼多了。

  這正是從殘缺的角度來詮釋,因為世間任何的東西,都是從心的反映而出,端看自己對眼前所見的境界,能夠有什麼樣的看法。

  當牡丹花盛開時,那叫做「富貴雙全」,但花瓣掉落時很多人會相當在意,但也有人會用更超然的看法來詮釋。他們提出「富貴無邊」的說法,反而使得有所缺失的牡丹有了新的生命意義。利休打破陶瓶耳朵,其實也正是這種的詮釋。

  利休其實是擅長看透人心的人,他的妻子曾問他:她是否適合當他妻子,利休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但當妻子問他:是否有其他女子是他真正所愛?利休是無語回答,因為他的綠釉磁盒已說明了一切,但過去的時光,不管悲傷或歡樂,其實都不必再以語言來詮釋,再多的詮釋其實也是沒意義的。

  台灣也是喝茶王國,但近代茶的工業已經被「茶飲料」所取代,茶只是解渴的工具,誰還會去淨心地領納「茶道」所詮釋的心呢?

  妻子差點將綠釉磁盒打破,這展示她也是個真性情的女人,她嫉妒但卻容忍,而利休則是包融,這應該是他最後心靈的詮釋。若以「唯識」詮釋,一切都只是展示的現象,當過往之後所有就變成虛妄的雲煙了。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犧牲(The Sacrifice)

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主演:艾藍‧喬塞森(Erland Josephson)
   亞倫‧艾得渥(Allan Edwall)
俄國 / 1985年 / 149分 / 限制級
禮讚:第39屆戛納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
   第39屆戛納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評審團大獎
   第39屆戛納電影節 費比西獎
亞歷山大和年幼的兒子種了一棵枯樹,期待它生出綠色的枝葉;亞歷山大年滿50歲了 ...

◎ 劇情簡介

  亞歷山大在路邊種了一棵樹,他告訴兒子一個故事,以前有一位潘維修道者告訴一名修士羅恩可洛夫,要他每天為山上的一棵樹澆水,三年後,枯樹開花了。小兒子因剛動了頸椎手術,一直沉默不語。

  亞歷山大總覺得他在擔心著什麼?或者在等待什麼?郵差奧圖送來一封信,也與亞歷山大談論起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奧圖又為他們送來一幅歐洲地圖,雖然與現在的構圖略有差異,但地圖中似乎隱隱透發了許多的徵候。只是亞歷山大一時也說不上來。

  突然大地震動,蘇聯發射了一枚核彈,這意味著全世界即將進入毀滅性的戰爭。

  亞歷山大的妻子歇斯底里地大哭,亞歷山大束手無策,妻子只能投入亞歷山大好友維多的懷中,但一切的氣氛卻令人感到窒息,亞歷山大家中有一幅「三王來朝」的達文西仿畫,雖然他潛意識還是很怕達文西,但他也只能向「三王來朝」暗暗祈禱,祈求上帝不要讓他的兒子與家人死去,就連親人與朋友友也都能平安。

  核子戰爭使得許多城市毀於一旦,所有的一切都陷入泥濘之中,亞歷山大為阻止這場足以毀滅地球的戰爭,他誓言願為上帝奉獻一切,他也願意放棄他所熱愛的家庭,如果一切都能回到戰爭前,他也願意放棄與他生命息息相關的任何事。

  奧圖向亞歷山大建言,謂他家的女僕來自冰島的瑪麗亞其實是一名女巫,若能與她共度一夜,那世界將因此能獲得拯救。

  亞歷山大聽從了奧圖的建議,於是騎腳踏車去到瑪麗亞的住處。原本瑪麗亞不答應,但最後還是留亞歷山大住了一個夜晚。

  亞歷山大回去之後,躲過了正在用餐的家人,然後趁著家人都離開屋子後,點火燒了自己的屋子。亞歷山大似乎正陷入了瘋狂的狀態,救護車也急急開到,但費了一番手腳才將亞歷山大推入救護車內。小兒子也沒忘記父親的叮嚀,每天為路邊的樹澆著水……。

◎ 劇情分析

  「犧牲」是塔可夫斯基離開蘇聯後所拍的第二部影片,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部影片。本片的背景在瑞士,而拍攝的時期,塔可夫斯基已經知道自己是癌末,因此本片雖然採用近乎寓言式的預言,但多少還是可看到塔可夫斯基在生命盡頭,所作的掙扎與心願。

  塔可夫斯基一生的作品只有七部,但從第一部「伊凡的少年時代」就與蘇聯當局種下鬥爭的種子。面對世態的強大壓力與氛圍,他雖然努力在作品中抗爭回應,但終究敵不過大環境的覆蓋。

  塔可夫斯基的父親亞森尼‧塔可夫斯基是一名優秀的詩人,導演不只一次在他的作品中放置了父親的作品,更使得他的作品在「詩」的意境上,得到了呼吸的軌道,從而創立了幽邈的意境以及內容精準深邃的情境,也讓「詩意電影」走出獨特的一條電影美學道路。

  如果詩是所有文字最精鍊的,那麼在詩的流暢與停頓之間會產生新的辯證,但結果如何這都不是導演要訴求的。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始終離不開「自傳式」的呈現,在國外自我流放的悲情,絕對讓他產生極端的哀愁。如果再加上病魔纏身,那把自己當作「獻祭」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人來到世上,導演認為是上帝的恩寵,因為在任何時刻可以與人談論尼采;可以兼論世上所有的哲理。但其實人一出生就也同時注定了死亡,生死之謎雖然難解,但卻是無可避免的必然。

  以五十四的年齡而言,塔可夫斯基是相當可惜的,但面對病魔,他也只能作最後的反擊,與瑪麗亞的一宿緣是否能夠化解世界的危機暫且不談,但對人與人之間的「愛」,卻是站在歌頌的立場。

  如果感受到世界即將毀滅,那你要作些什麼呢?茱莉亞脫光衣服呼叫維多的情境,與亞歷山大尋求一種對愛的最後告別,那是沒有什麼差異的。

  亞歷山大並沒有忘記,他在臨終之前對神起了誓言,他願意以獻祭的方式犧牲自己,只求世上所有人的平安。而這一切顯然是無法具體表現的,因此亞歷山大將一切希望全部放置在小兒子與那棵枯樹,最終小兒子躺在枝葉茂盛的樹下,這代表了世上所有的人得到了救贖。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很多人認為看不懂,但其實他也採取線性的呈現,他曾表示,小孩子反而更容易看得懂他的電影。這說明了他並非刻意故弄玄虛,只要在平常心上去解讀他的意象,所有的問題便迎刃而解,也就沒有所謂看得懂或看不懂的問題了。

  核子戰爭是影片中最大的惶恐,冷戰期間雖然兩方均相當克制,但如果有一方失控,從而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傷或毀滅,這都是令人感到相當遺憾的。

  雜亂的丟棄物放置在下過雨的泥濘之中,同時也有一個小兒子送亞歷山大五0歲生日的禮物─他們家居的模型,這樣的情境自然有極端強烈的意涵,一個美滿的家庭終究必須被摧毀在核戰引發的世界末日中。

  塔可夫斯基似乎把自己真實的癌末情境,與核戰之後的毀滅兩者相提並論。人面對死亡是相當無助的,唯一能作的便是具體地呈現在電影的映象語言中,所以在電影中忽而有了驚恐不安;但卻又隱藏了無比的希望,那棵樹與那個小兒子,都是塔可夫斯基最後的寄託。

  放火燒屋似乎是塔可夫斯基特別鍾情的畫面。「鏡子」中也有一幕是森林中的房子著火,這自然在映象語言中有其特殊的情境與意義。

  如果這個世界註定要毀滅,那物極必反之後,必然是呈現重生,換句話說,藉由一次大火,將人類所有的罪行全部付之一炬,因為如此才能算得上大破大立,甚至好幾次亞歷山大似乎有聽到火燒的屋內似乎有電話鈴響,他也企圖要衝入火海。

  沒有人能夠理解亞歷山大的行為;也無人了知他的企圖,正如無人知道一名癌末的導演,他心中其實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困頓。在那樣無助的情境中,塔可夫斯基將自己推向了獻祭的供桌上,為了祈求和平或平順而令人心安的日子,他將自己奉獻給了上帝。

  祈求也許會有一股神祕的力量加諸在我們身上,但面對死亡卻不是「同分眾業」的事。每個人都會很孤單地去面對死亡,不管是用什麼方式,死亡只有自己能夠承擔。有人說在家人面對死亡之際,他無計可施,這倒是實話,因此塔可夫斯基賦予亞歷山大的只是一種無力的抗拒,一把火是否能得到真正的救贖,這一點卻也是必須去接受真正的考驗。

  在某些宗教洋溢著極為深厚的救贖,透過宗教,或許會有更厚重的議題來表現。但是否能夠真正為塔可夫斯基尋求到真理,這一點是令人存疑的。

  正因為如此,近似片斷的語囈便成了結構的支架,直探心靈深處的語言追索也成了搖旗者的吶喊。若能真正還原,便不難發現,在塔可夫斯基完成這部遺作的同時,其實他最思念的人是小兒子。但除了思念,一切都是令人感到不安與無助的。

2016年8月6日 星期六

隨心所欲(My Life to Live)

導演:尚‧呂克‧高達(Jean-Luc Godard)
主演:安娜‧卡里娜(Anna Karina)
   沙迪‧雷波特(Sady Rebbot)
法國 / 1962年 / 85分 / 輔導級
一名普通的售貨員,厭倦了目前生活的她,想要成為一名演員,豈料命運卻讓她陷入了出賣肉體的色情深淵。娜娜越是深入生命的深刻意義, ...

◎ 劇情簡介

  娜娜原本有個孩子,但她拋棄了一切而在巴黎的唱片行工作,然而這種店員工作無法滿足她的慾望,雖然有些攝影師頻頻邀她去拍照片,但大部份的攝影師志不在拍照,每個人幾乎都是覬覦她的美色。

  娜娜並不氣餒,她始終相信,終有一天她可以成為一名成功的演員。但娜娜的境遇似乎並不順遂,甚至連居住的地方都出現問題,因沒有繳房租而被房東趕出,娜娜頓時無路可去。

  娜娜有個朋友伊薇特,她是個賣淫女郎,在她推介下,娜娜見了雷歐,在雷歐的說服下,娜娜同意下海,在一間旅館下面找客人,兩人便到樓上完成交易。

  娜娜以為生命從此便是如此地生張熟魏,雖然雷歐對她不錯,而她似乎也逐漸把雷歐當成自己最大的依靠。娜娜有時也希望能多讀一點書,以讓自己更為出色,但最終發現,畢竟那只是一項空談罷了。

  有一天,娜娜發現雷歐欲載她去一個地方,她覺得不妥而拒絕,但卻被雷歐以脅迫的方式強行帶走。原來雷歐已將她轉賣給另一個老鴇。

  下車交換時娜娜極力反抗,但卻無濟於事。雷歐將娜娜推給對方時,才發現拿到的錢短少甚多,雖然雷歐提出抗議,對方早就打定主意黑吃黑,雙方展開槍戰,可憐的娜娜卻在槍戰中被另一方人馬擊中倒斃,雙方各自逃逸,雷歐也逃之夭夭。

◎ 劇情分析

  六0年代楚浮與高達掀起了「新浪潮」的電影風潮,這股風潮不僅影響了全世界,也影響了台灣在七0年代開創的「健康寫實主義」。姑且不論新浪潮對世界的影響,對台灣卻造成了極大的推展力道。

  楚浮與高達原本是在「電影筆記雜誌」擔任電影專欄作家,可以說當時二十多名的導演幾乎都被罵遍了,直到無人可罵時,兩人才決定開始拍片。

  楚浮的家庭很有錢,因此很輕易地開始拍自己的傳記「四百擊」,同時也將自己所寫的十七張劇本交給高達,由高達省吃儉用地開拍,沒想到這部取名為「斷了氣」的影片與楚浮的「四百擊」立刻揚名坎城與威尼斯影展,也同時奠定兩人國際影壇地位。

  「隨心所欲」是高達一九六二年的作品,以揚棄傳統的運鏡手法,從人物腳色的背後直探,試圖從客觀中兼具主觀的意識形態來解剖人的內在心思。

  娜娜是個什麼樣的女人?從影片中似乎可以了解了片段,但那是行為並無法詳盡地指出內心真正的企圖。在新浪潮的表現手法出現之前,多少也受到五0年代意大利戰後的「新寫實主義」的影響,在探索「貧窮」之餘,開始在尋求貧窮的「根」與「過程」,這與當時的社會氛圍是相當契合的。

  娜娜揚棄了她原有的家庭,孤身踏入繁華但相當複雜的巴黎城市,她努力地一步步往前行,但中規中矩的店員生涯絕對無法滿足她的慾望。舉目四望似乎有著太多的誘惑,更何況妳就算按兵不動,也會有其他的各種元素會來沾黏。

  娜娜不斷地抽菸,劇中人物也不斷地抽菸,這與當時尚不知菸中的尼古丁對人的危害,但更大的緣由應該也是生命焦慮的自然反射。

  心情浮動時,若有半晌的停頓便會惴惴不安,於是只好靠點燃香菸的動作來掩飾自己。正因為抽菸的頻率過於頻繁,正好也以這種充斥菸味的氛圍來呈現娜娜的困頓與不安。

  以十二個片段來呈現,雖然每個段落都有標題,但卻不見得有順序的連結,反而有種「重組」與「拚湊」的後現代主義的元素存在。這在六0年代而言,是相當大膽與前衛的嘗試。

  娜娜的半身鏡頭有時沒有講話,但卻透發了更多的控訴。九0年代的「橋上的女孩」(台灣翻成「玩真的」)也採用了類同的手法,對於一名處處遇到挫敗的女人而言,倒讓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況且「玩真的」也是刻意以黑白影片來呈現。

  每一個段落的元素,其實都可以隨機地拍攝,因為畢竟這是一種「說法」,在集結多種「說法」之後,便由觀眾開始「組合」,透過組合便有了新的詮釋。於是「隨心所欲」從一個端點,便很容易拓染到更多的面向,而達到更全面性的討論。

  唱片行是當時最前衛的商店,因為唱片也提供了更多的「複製」,只要一張唱片便可以複製更多的唱片,而電影也是「複製」的產品之一。

  電影明星有著亮麗的外表,也讓所有的女人群起效尤,每個人都渴望成為另一個明星,這個社會現象早就符合了後現代主義的更多現象。

  然而不見得每個人在努力追索中都能如願以償,娜娜是屬於失敗的一方。為了在生活中急起直追,娜娜受到伊薇特的影響,以及老鴇雷歐的慫恿,於是在急需有人保護的心理作祟之下,娜娜投入了賣淫的行列。

  任何時期,賣淫其實都是普遍存在的,台灣已經有過廢娼的經驗,但問題是賣淫的情形似乎依然存在,甚至有變本加厲的情形,顯然賣淫是一個並無法禁絕的社會現象。

  過去因為貧窮,甚至是為了上一代的債務,許多婦女便投身到私娼寮;而現今所謂的「援交」,都是為了享有更優厚的物質生活。雖然時代意義與出發點不同,但賣淫這條路卻是必須用嚴謹態度來看待的。

  娜娜其實是活在一個不斷「懷疑」的世界中,因為世界永遠無法如她所料,生命究竟應該要安置在何種位置上才算完美,這似乎永遠找不到答案的。

  在追索物質的過程中,愛難道不也是其中的一環?娜娜一度也懷疑愛的本質,而當她慢慢褪去防謂的外衣時,她原以為可以依靠的對象,卻又是讓她再度跌入心靈的深淵之中。雷歐將她轉移給另外一批的私娼,可悲的是娜娜原本自以為是的愛情,其實早已經被人論斤秤兩賤價求售了。

  也許那場槍戰對娜娜反而是好事,因為她不必活著去接受人口販子的操弄,也許在過不了多久,娜娜又會被賣到另外一個地方,繼續過著生不如死的日子。

  如果賣淫是自己心甘情願的,那倒令人無話可說。但若是操弄在別人手上,娜娜將會失去生命的鬥志的。在此之前,娜娜似乎遇上了一名哲人。老人口中說出的都是讓人恍然的哲理。這是唯一對娜娜比較正面的人物,問題是哲理是廣大寬闊的生命期待,而娜娜更期待的應該是一個當下的救贖。

  影片中其實有許多近乎佛法的示意,如:「我舉手,我有責任;我轉頭,我有責任;我不高興,我有責任;我抽菸、我閉上眼睛……即使我忘了我有責任,可我仍有責任。」

  我把這段落的獨白挑出,那是因為這是契入明心的人的見地。後面還有一句也相當有趣,但這須要觀眾自行去解密。

  高達的作品,這一部算得是相當出色的,尤其已經那麼久遠,觀賞之餘依然還是相當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