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帕貝爾‧帕夫利科夫斯基(Pawel Pawlikowski)
主演:阿戈塔‧庫莉斯蕊(Agata Kulesza)
塔瓦‧歐葛倪克(Dawid Ogrodnik)
波蘭 / 2013年 / 82分 / 保護級
禮讚:榮獲2015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入選2013年多倫多影展特別展映單元
並贏得FIPRESCI特別展映獎
榮獲第29屆華沙電影節最佳影片
描述一個年輕女性的私密故事…
◎ 劇情簡介
具有藝術氣質的安娜在修道院內雕塑了一具耶穌雕像放在修道院的庭院中,而在她即將宣誓成為正式修女前,修道院院長要她回去見見親人。原來她還有一名阿姨汪坦古茲。
汪坦告訴安娜,她其實叫依達,她的父親李賓斯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遇難,但不知屍體埋在何處,於是汪坦用車先載她回到其父原本住的地方。但房子卻已經變成別人在居住,甚至對伊達二人來訪感到極度的惶恐與不安。
汪坦曾問依達,她為何不把美麗的紅髮秀出來,因為汪坦記得依達的母親也就是她的姊姊也是紅髮。依達不為所動。汪坦又問她萬一上帝不在,那她會有什麼挫折?接著又問她會不會有不潔的想法。
汪坦在酒館不停地喝酒,也打聽到現在屋主是西蒙,於是兩人又回到農舍,在農舍內看見牆上有彩色玻璃的表現,汪坦立刻知道那一定是姐姐的傑作。但西蒙的兒子卻相當不友善地將二人趕走。
汪坦喝了酒,結果出了車禍,被警察抓入監牢內關,但第二天就被釋放出來,原來汪坦以前是一名法官,以前也判過幾個人死刑,綽號是「赤色汪坦」。
兩人在半路遇到一名男子攔車,他叫格但斯克是一名薩克斯風手,因目的地相同汪坦便讓他搭了便車。汪坦在旅館的酒吧中找樂子,三更半夜男人才送她回來。為此依達對阿姨頗有微詞。
兩人又再度找上門,終於知道西蒙早已住院,但西蒙已病入膏肓,而此時西蒙的兒子直接來找二人,並坦承當年他們收容了李賓斯坦一家,給他們食物,但最後還是將他們殺死,而其中一名男孩有割禮,也遭毒手,只有年紀尚小的依達逃過一劫。
西蒙的兒子決定帶她們去找屍體,但條件是化消仇恨不再追回房子。果然在樹林中找到頭顱並將之帶往家族墳場安葬。而汪坦心灰意冷跳樓自殺,倒是依達對生命有了認知,她獻身給薩克斯風手,然後一天早晨又穿上修女服返回修道院。
◎ 劇情分析
「依達的抉擇」是二0一三年波蘭在提名十次後,終於以此片拿下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帕貝爾‧帕夫利科夫斯基不僅替波蘭爭一口氣,也在波蘭電影獎獲得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剪輯四項大獎。
以低調、灰黑、寒冷的色調,緩緩地呈現了「剝蕉理論」,也控訴了二戰期間猶太人所受到的屈辱與迫害,而依達的身份被安置在修道院中即將宣誓的修女,使得影片的潛藏厚度更加令人讚嘆,同時也引燃了另一條線汪坦。
汪坦將自己的兒子寄放在依達父親的家,因為有行過割禮,怕將來被發現是猶太人,但沒想到雖然只是一名小孩,卻還是遭到毒手。
汪坦雖然當過法官,但卻已經退休。她心中藏著這份不為人知的傷痛,唯一能做的也只能不斷地酗酒,不斷地縱慾。而在真相大白之際,她選擇了結自己。或許生活在世上不斷地承受煎熬,倒不如及早自我了斷,畢竟這種時代的傷痛不知要從何追索,原因牽扯到戰爭、種族和人性的貪婪,而環環相扣的力量反而讓人無從追索起。
這樣自我了結是一種逃避的想法嗎?或許是真的太沉重了,就連當法官的汪坦都無法承受,那出生後不久就被送入修道院的依達呢?
依達的抉擇是另一種層次,父母的死離她很遠,要想為此落淚,可能必須思考到一個較貼切的理由。但不能說她就可以因此而拋開這些親情。
在尋找親情的同時,她卻也直接面臨慾望的問題。也許她在修道院一輩子都不會有男人的糾纏,但只要出了修道院,這反而變成了另一種試煉了。「做愛」就神職人員而言,都是屬於不潔的想法。
「色」在佛教中也列為最大的禁忌,因為有了慾望與選擇,必然會在真心中種下一個慾望種子,如此便由此而輪迴不斷,從而失去了出家修道的真理。
但最終依達選擇了「釋放」自己,然後再度回到修道院內,這個抉擇是相當有趣的。從佛學的角度而言,真心確實是清淨無染,祂是無我性,當然也不會有任何慾望,但因為出生在五蘊中(色、受、想、行、識),那必然在存活的當下,以無染的本心配合著染污的十八界。如果有慾望,那也只是十八界的貪求,與本心是全然無關的,最多也只能說是真心無條件地配合十八界的慾望,但真心不在這些慾望中。
也許是一種刻意體驗的試煉,猶如火中出紅蓮,在面對日後一生中必然的慾望引誘,依達選擇了直接去面對,然後毅然決然地斬斷離開,除了慾望之外,其實還包括的是家族上一代被殘殺的仇恨。
對依達而言,這是何等殘酷而沉重的命運負擔,就連幹練如汪坦的女法官亦無法承載,所以依達更無法直接去面對這些殘酷的事實。
西蒙當年雖然也參與罪行,但在生命的尾端卻在醫院承受更多的磨難,這正是所謂的「報應」不是嗎?而當年親手殺死依達父母一家人的西蒙兒子,雖然極力要為其家人保有農舍,遂以告知埋屍地點來交換永不討回農舍為條件。
這也許是人性中最大的卑劣之處,但也是人處在五蘊中的「貪、瞋、癡」,但以現實而言,若不提出條件,家人後代恐怕也將流落街頭。而促使他提出這個條件,或許也是因為依達是個修女的緣故。
旅館中的酒吧與演奏場合對依達而言都是一種誘惑,導演以自然平順的演繹方式,緩緩推進著情節,依達看似平靜無波的表情,不免也會波濤洶湧。
如果相遇是一種緣,那麼依達與吹薩克斯風的音樂家,是否就該歸屬這一類呢?男人在事後提出依達可以與他四處演奏,然後在平時他們可以在海邊休閒,然後呢?依達提出這個疑問時,其實已經先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事情在不斷地追索之後,必然會陷入生命的困頓,因為不管任何一種生命的存在,都存在著必然的困頓。依達在那次性愛之後,反而更能明澈地理知生命的真相。
戰爭已經遠去,家人的死亡也許是最大的悲劇,但在「神」的意旨下,這一切都會成為有意義的試煉,端看你自己的觀點如何,而依達與汪坦就是一個極端對比的例子,卻也產生了極大差異的結果。
「萬一妳發現上帝根本不存在呢?」汪坦對依達曾提出這個問題,這也是許多人質疑之處,但上帝怎麼會不存在呢?其實上帝一直都與你自己在一起,這一點佛教與天主教是沒有分別的。
汪坦一直認為自己是上帝所遺棄的子民,但沒有上帝會遺棄你,只有你自己會遺棄自己。於是汪坦在喝酒之後跳樓自殺了。
本片刻意以黑白呈現,並以復古的4/3比例,而其人物位置始終維持在下方1/3左右的位置,透發出人類被大環境逼壓之後的渺小與無助。
如果必須真實解釋這段情節,也只能說撒旦與上帝都時時刻刻在相互比對,從而印證人性的真諦。
周周換片、場場免費、親臨講評!這是為喜愛黃英雄老師藝術電影賞析的好朋友們準備的園地, 多年來有超過1500部以上的電影導讀分析(請點選右邊電影導讀分類的片單歷史)、黃老師的武術集錦(請點選右邊電影導讀分類最下面),如有任何的批評指教,歡迎留言與我們連絡。 感謝!!
【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5年12月9日 星期三
依達的抉擇(Ida)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