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指尖視力2.0

導演:林家安
台灣 / 2012年 / 90分鐘 / 普通級
/ 記錄片
一部訴說視障者與視障按摩的紀錄片…

◎ 劇情簡介     

  鏡頭隨著視障者從家中走出,他熟練地經過走廊走到對街搭車,路途中大部份不需要別人扶持,但總是在聽音辨位中順利到達目的地。

  劉懋瑩先生在這部紀錄片中表達了身為視障者的無奈,他在成為目盲者之後,為了適應環境,確實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他也談論到是否害怕或恐懼?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如果問視障者最大的痛苦是什麼?他會毫不猶豫地說:沒有方向。

  我們可以試著在家中最熟悉的環境中將雙眼矇起來,雖然這是自己最清楚的環境,但只要從廚房走回臥室,或在客廳拿取物件,這都會讓你撞得頭破血流。這時候,你應該就能清楚視障者在黑暗中失去方向的痛苦感受。

  能夠勇敢地去面對完全無法掌握的環境,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這兒有了一個強烈的對比:一開始勇敢地走出後,從此出門就變成一種常態。反之其妻因為不想去挑戰這些黑暗延伸的困頓,從此便將留在屋內視為一種常態。這一點是相當有趣的,而這也表示人的潛力是可以被訓練發展的。

  事實上在中國禪宗公案中不時談論到六根互通的故事。人活在世上必不離十八界,及六根、六塵、六識,而生出十八界的是我們的真心本際阿賴耶識,當某一根有損壞時,其他根氣都會相互輔助或取代的。

  有人問一僧:「何謂千手觀音?」僧無法回答,某一晚,該僧睡覺時,竹枕不慎滑落床下,這名和尚無法立即點燈查看枕頭落於何處,於是以雙手搜尋觸摸,當他碰觸到枕頭時突然大悟:「我知道何謂千手觀音了!」旁人要他解釋,他便道:「混身是眼!」旁人告訴他:「何不道通身是眼!」

  這個公案提及的和尚在半夜尋枕的過程幾乎與視障者沒有兩樣,當他失去了眼視,卻將全部心力集中在指尖上,當他用手指去碰觸到枕頭之際,白天的問題也在剎那間同時獲得了答案。當下的頓悟是足以讓人喜悅的。

  同樣的道理,「指尖視力2.0」這部紀錄片正是在敘述視障朋友在失去了視力之後,亦即六根中喪失了一根,但這反而會促動其他根器的敏銳,平時大家都會認為這是一種自然反應,卻不知道這正是實踐了「唯識學」的精華,也就是說視障者在平時的對應中,若踏實地去直接面對,其實也能在這種對應中獲得一些啟發的。

  「指尖視力2.0」是勞工局規畫籌拍的紀錄片,其中記載了多數的視障者他們從事的行業被侷限在「按摩」這個行業,但在政府開放明眼人亦可從事按摩之後,視障朋友的工作權勢必受到極大的衝擊,為了使民眾對視障者從事按摩的背後心酸故事,應該是這部紀錄片開拍的最主要的因素。

  其實早在日據時代,台灣就有著盲者在夜深人靜的街道中吹著三孔笛,一般人尤其是夜間工作者一聽到笛音,便會探頭呼喚,於是按摩者就在當下獲得了工作。筆者在公共電視開台的戲劇節目「人間劇展」就曾改編自張文環的小說「藝妲間」,故事敘述窮困人家的四歲小女孩采雲,夜晚總會用竹杖牽引一名視障老太婆,為她引路四處為人按摩,只要有了生意,老婆婆都會讓她喝一碗熱騰騰的米漿,這是她一生一直感到最幸福的時刻。直到她長大被養母強迫去當藝妲,但每當夜深人靜時,若聽到街道傳來三孔笛的聲音,她都會驚醒過來,然後在被窩中不斷地檢視自己的遭遇。

  隨著時代的演進,視障者開始與旅館業長期合作,不僅在國際觀光飯店提供觀光客的按摩;國內的旅館也有視障者的據點服務。但現今的社會趨勢卻起了極大的改變,許多標榜「泰國按摩」的按摩店,以及「足底按摩」都是採用明眼人來從事。這一定會衝擊到視障者以按摩為本業的生存空間,但如果這是一項已頒佈的法令,這意味著視障者即將面臨一項更坎坷的生命歷程。

  「指尖視力2.0」提供了幾名視障者的角度,聽他們娓娓道來,訴說面臨的生命困頓。如范乾良、李欣怡、鍾素卿、江美麗等等,其中也有視障關懷基金會的理事長楊錦鐘,當然導演偶爾也會將角度偏向視障者的家人,從他們的觀點來訴說視障者的甘苦談,尤其關係是如此的密切,這必然會挖掘出不為人知的互動。

  當一名視障者說出在外迷路時會著急地流下眼淚,這是相當令人傷感的,明眼人總會認為那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對於視障者而言,他是進入了無盡的黑暗空間,這種感受會讓人無盡的沮喪。一名紀錄片的導演能精準地挖掘出受訪者心中的感傷,這是令人相當感動的。當然也有平常生活中的瑣碎點滴,譬如吃一碗綠豆湯有時放糖就是一個問題,當他們樂天地吃著不甜的綠豆湯,其實心靈的感受是飽滿而踏實的。

  視障關懷協會為了向按摩師致敬,遂舉辦了餐宴,他們也都能如期出席,就像明眼人一樣,在宴會中表現出他們該有的風度與應對。有趣的是他們可以自行判斷經過馬路,因為聽車聲的走向就知道是否紅燈或綠燈。在香港綠燈時有其固定的節拍聲音,當即將轉換成紅燈時,其節奏會愈來愈快的,在此衷心希望台灣每個城市都應該為盲人設立這種裝置,以保障他們過馬路的安全。

  視障者到了公車站,但卻正巧無人在等車,直到一名乘客出現,這讓視障者有所依靠,因為車子就算停靠到站,視障者也不知道是幾號公車。因此視障者總是很客氣地表示他要搭的是幾路公車,若車子來請告訴他;若對方車子先來可以先行離去。最後這名青年在幫助視障者上了車後才回頭搭他要搭的車子,這樣的過程幾乎是一種標準的流程與禮節,也顯示了我們這個社會的人其實處處是充滿愛心的。

  按摩講究的是人的穴位與身體病變的表相反應,如人太勞累或感冒,後頸與背部膏盲穴都會呈現緊繃,只要經過按摩推拿,症狀自會減輕,其中記錄一人以前看中醫,但透過按摩竟然比吃藥還有效。

  筆者九O年代曾在耕莘實驗劇團擔任藝術總監,當時與淡江大學合作,請一些視障者來「觀戲」。那是一次繁複的過程。在排練時,就必須由一人來觀察並與予以記錄,事後再寫成劇本,這份打成點子版的劇本詳細敘說記錄了演出的台詞與當時的情境氛圍,在看戲之前先行讓視障者點子閱讀,事後再來觀戲就不會那麼困擾了。

  這次的實驗是相當成功的,後來這群「觀戲」的視障者他們也要在舞台上演出,我們耕莘劇場連續兩年贊助他們作實境的演出,只可惜當時並未受到太多的注目,但這絕對是一次用盡生命來演繹的表現。

  紀錄片中也提及視障者在小劇場中用直覺式的身體反應在舞台上展現,想想這是相當勇敢的舉措,也讓我們感觸到視障者在無奈或清楚認知後,心中總是盪漾出一股心靈的呼喚,他們不祈求憐憫;他們詮釋的全都是生命中的自信。

  「指尖視力2.0」是一部相當特殊的紀錄片,在生命最困頓的那一刻,他們始終不曾氣餒與沮喪,代之而起的卻是樂天知命地與生活周遭互融互攝,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也許視障者比明眼人更懂得「隻手之聲」的公案涵義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