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
貝納‧紀歐德(Bernard Giraudeau)
蘭伯特‧威爾遜(Lambert Wilson)
法國 / 1997年 / 120分鐘
片名雖取「路易十四的情婦」,但事實上女主角瑪奇絲是周旋在十七世紀法國兩位名劇作家莫里哀與拉辛之間的情愛糾葛…
◎ 劇情簡介
瑪奇絲出生在貧困的低層社區,靠著她的美艷與舞蹈並出賣靈肉為生。當時已名聞全法國的劇作家莫里哀正好帶著劇團經過,演員雷奈及莫里哀同時看上了她,但雷奈出了一筆錢給瑪奇絲的父親,並與瑪奇絲閃電結婚,因為雷奈答應瑪奇絲在舞台上演出一角。
但莫里哀擅長的是喜劇,瑪奇絲一上舞台竟然嚇得忘詞,幸好靠眾人的機智化解了演出的尷尬。從此莫里哀就只讓瑪奇絲跳舞。正巧被路易十四的弟弟看見,遂將瑪奇絲介紹給路易十四。但瑪奇絲不以此為自滿,她要求莫里哀安排她一個角色,甚至不惜以色相誘,但莫里哀還是堅持己見,這使得瑪奇絲相當失望,傷心地欲跳宮廷的水池自殺,幸好被宮廷的劇作家拉辛所救。拉辛教導了瑪奇絲演戲的方法,並答應為她寫一齣悲劇,女主角「安朵瑪」由她擔綱演出,同時與當代最有名的悲劇演員佛利多同台飆戲。
然而瑪奇絲是一名天才演員,當她開竅之後,總覺得佛利多做作的表演方式太老套,她寧可將感情完全融入,然後自然地演出,這與當時的表演美學風格差異甚大,甚至受到佛利多的杯葛。但瑪奇絲的堅持,拉辛似乎也無可奈何。沒想到正式在路易十四面前表演時,竟受到國王的賞識,於是瑪奇絲瞬間成為當紅的悲劇演員。
事實上瑪奇絲能夠演出也得力於政治的鬥爭。拉辛賣力拉攏瑪奇絲是為替皇后製造國王的寵幸機會,由於發現瑪奇絲的丈夫雷奈是個阻礙,於是皇后要拉辛以毒巧克力害死雷奈。
瑪奇絲在一次宮廷聚會中陪路易十四入庭院水池朗誦拉辛的詩歌,但卻患了嚴重的感冒。女僕瑪莉為她拔罐,瑪奇絲也教她表演的方法與心得。瑪奇絲急急趕往劇場,因為已經轟動的「安朵瑪」似乎只有她能表演,況且拉辛對她表示的愛之誓言中也承諾永不讓別人演安朵瑪。但這一次瑪奇絲卻勞累得在舞台上昏倒了。
當瑪奇絲三天後醒來,莫里哀告訴她「安朵瑪」的角色已被瑪莉取代時,瑪奇絲吃下毒巧克力,然後奔上舞台,死在拉辛的懷中。
劇情分析
片名雖取「路易十四的情婦」,但事實上女主角瑪奇絲是周旋在十七世紀法國兩位名劇作家莫里哀與拉辛之間的情愛糾葛。
莫里哀與拉辛是同時代的當紅劇作家,但兩人的命運與際遇截然不同。而更大的差異是莫里哀擅長「喜劇」的村野舞台風格;拉辛則是以宮廷悲劇成就他的創作。於是瑪奇絲這名虛構的角色介於兩位名劇作家之間,在不同的生命動能中,必然會承受兩者的心靈折磨。
本片的著墨點雖放在拉辛較重的比例上,但卻也不忘以瑪奇絲力爭上游的獨特性格作了多樣化的詮釋。瑪奇絲出身貧困的低下階層,當她知道莫里哀的劇團看中她時,她毫不猶豫拋下親人隨劇團流浪四處演出。瑪奇絲會舞蹈,這是天生的資質,但演戲雖然也講究天分,可是卻必須懂得表演的方法。瑪奇絲初期遇上困難,而不受莫里哀的賞識,但瑪奇絲可不管這些,因為既然已經認定了目標,她是不會中途退怯的。
拉辛看上瑪奇絲除了覬覦她的姿色之外,更大的動力來自為皇后物色吸引皇帝的舞者,所以第一眼見到瑪奇絲時,拉辛的慧眼早就有了決定,只是想到瑪奇絲的舞台表現方式出乎眾人意料之外。這一點的「詮釋」精神非常具有現代戲劇的觀念,大膽地解構了傳統的悲劇表演型態,融入了「人」的感情激素。也就是說表演者以更真誠的情感傳達出角色的內心世界,並取得台下觀眾的共鳴,這在十七世紀的戲劇中是相當令人震驚的。
從這個角度而言,瑪奇絲的生命位階瞬間就被提升了,她不再是靠皮肉賺錢的街頭舞女;她是可以傳達詮釋角色生命的天才演員。但一名演員從上了舞台之後,幾乎已經沒有其他出路;她會願意以生命與舞台作交集,就算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除了瑪奇絲之外,其夫雷奈也是在演戲中辭世的。
沒有上過舞台表演的人實在較難體會這樣的感受。因為每一次的演出都是一種生命的再現,也就是一名演員會比平常人有更多生命的展現,不管悲劇喜劇,其實也都是一種重要的人生真諦的測試。可惜的是瑪奇絲終究無法跳脫「悲劇」與「喜劇」的嘲弄。
莫里哀生於一六二二年,卒於一六七三年,是法國最偉大的喜劇作家。他的戲劇觀念強調了獨特的重要原則──人們對自己的看法與別人對他們的看法形成喜劇上的對比。這也是他慣常以諷刺的自我來凸顯他要傳達的訊息與主旨。莫里哀具有法律學位,但一生中卻從未在法界從事過任何工作。因為在耶穌教會念書時他就常常研讀古典戲劇,在二十一歲時就與一群青年朋友成立了「光明劇團」,從一六四五年至四七年之間,至法國各地表演,但因劇本幼稚不成熟,再加上當時政治並不穩定,最後劇團就解散了。莫里哀更因負債而被捕入獄,之後在外流浪多年,靠演戲為生,但也因為這段艱辛苦難的日子,使他能夠細心觀察人生百態,同時也在坊間廣泛地蒐集題材,這才使得莫里哀在日後的劇作中,能真切生動地反映描寫出法國人民的生活。
一六五五年發表的「輕佻人」深受好評,使莫里哀以劇作家的身分初露頭角。一六五九年在宮廷內上演「造作的年輕女郎」單幕鬧劇得到路易十四的賞識,並提供他一個永久的劇院,為皇室寫作喜劇。莫里哀劇本很少帶有哲學思想,但卻敏銳地以民眾時下的談論迎合了一般人的口味。莫里哀的戲劇文學創作與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義大利的但丁、英國的莎士比亞居於同等的地位。
然而莫里哀逝世時,法國博士院以他是伶人,不願承認他在文學上的成就,直到一七七八年才在他的鑄像上刻上:「他的榮名毫不虧缺,我們的光榮反有玷污。」
拉辛誕生於一六三九年,卒於一六九九年,也是法國相當偉大的劇作家之一。他的寫作年代正屬於法國的古典時期,他也遵循古典寫作的規則,使用簡單而集中的情節。拉辛的原創性也相當高,他曾自豪他的藝術理想就是「從無中創造有」。
拉辛的作品與莫里哀完全相反,全是悲劇。而他的悲劇英雄又幾乎同出一轍──他們都是在自己無法控制的強烈感情下的犧牲品,他們都忽略現實,並且想要將自己的意願加諸在別人身上,但終告失敗。在這個過程中絕大多數的主角都促成他們最愛的人的死亡;到最後,這些英雄們會認清他們的幻想,並接受人類的悲哀是無法避免的事實。
瑪奇絲最後的死亡不就印證了拉辛的悲劇定律嗎?當瑪奇絲充滿旺盛的生命力站上舞台之際,其實就已經確定了她日後的悲劇命運。
一齣戲能夠同時出現兩名世界聞名的劇作家,這是令人驚喜的。基於此,特別就兩位劇作家的背景與創作風格作較詳盡的分析,相信對觀賞本劇會有更深入的理解。不管是喜劇或悲劇,人既然身在其中,就必須專執地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應該就是所謂的「人生」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