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史考特.希克斯(Scott Hicks)
主演:傑佛瑞.洛許(Geoffrey Rush)
克里斯.海伍(Chris Haywood)
澳洲 / 1996 / 105分 / 輔導級
禮讚: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
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最佳電影原創配樂七項大獎入圍
榮獲奧斯卡金像獎、英國電影學院、金球獎最佳男主角
出生猶太家庭的David Helfgott 極具音樂天賦,從小在父親近乎病態的瘋狂鞭策下,毫無選擇的向鋼琴演奏家的道路前行。嚴厲的父親使得David 一方面和鋼琴 ...
◎ 劇情簡介
大衛從小就被父親彼得發現是一名鋼琴天分極高的天才,於是父親親自教他,但也過於嚴苛,使得大衛性格有了極大的壓抑。一次參加比賽時,大衛與另一名年輕鋼琴手幾乎打成平手,使得評審陷入長考,最後將冠軍頒給另一名選手,這使得大衛與彼得陷入極端的失望。
其中一名評審班.羅森主動上門,欲收大衛為徒,但固執的父親不但不接受,反而將羅森趕出門。彼得一直自豪兒子大衛的彈琴是他從小教導,但有些鋼琴的技巧卻有很大的差異。
彼得要大衛彈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這是一般鋼琴師不敢嘗試的,但大衛會彈,這更增加彼得的信心,但羅森却不以為然,他提出反對意見,因為他怕這會影響大衛的心靈過程,雙方更加格格不入。
大衛自從上次比賽輸給伍德之後,從此他口中所謂的贏家就是伍德。但大衛的天才還是被美國的音樂學院得知,於是寫信給大衛,願意提供全額獎學金,但當大衛告訴彼得之際,彼得不但大動肝火,不僅不讓他去,同時也將申請書放進爐中燒掉了。因為無論如何彼得都不准大衛離開家庭,因為猶太人相當重視家庭的意義,妻子瑞秋也不敢說些甚麼,而兩個姊姊卻常常安慰大衛,但她們畢竟最終也會嫁人。後來姐姐分別嫁到墨爾本與以色列,這也更增加大衛有被人拋棄的感覺。所幸有一名老婦人很欣賞大衛,常常讓他到她家中的老鋼琴練習。
終於,英國的音樂學院也以全額獎學金提供給大衛時,大衛終於反抗父親到了英國,彼得警告若因此出門,以後這個家就不再接納他。
在帕克斯教授的教導下,另一名賽西爾教授也非常賞識,在表演時特別選艾伯特音樂廳演奏。大衛選擇演奏賽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教授猶豫,但畢竟以前他自己也挑戰過,演奏過程中,大衛使盡全力獲得滿堂彩,但卻也因此陷入精神失常。在醫院痊癒後,一名希薇亞介紹他在酒店中演奏而希薇亞的朋友占星術高手吉莉安反而接納大衛的求婚。
於是大衛在愛的薰染下,慢慢精神能夠統一,大衛也由此向世人證明他的鋼琴天分。
◎ 劇情分析
自古以來音樂始終與人類共存而並提,甚至傳說中神的境界也都與音樂有著連結,佛教的彌陀經也敘述了那個世界處處是音樂,因為微風吹動樹梢會出合雅音,結合樓閣的鈴鐺,就成就了一首像交響樂般壯闊怡人的音樂。
既然音樂與人類關係如此密切,而世人也流傳許多音樂家傳奇的故事,那為何也會有許多音樂家最終在精神上產生了錯亂?甚至從而進入不可救贖的黯淡世界。
音樂神童莫扎特的生平也是一種奇蹟。傳說中他四歲會寫協奏曲、七歲會寫交響樂、十一歲會寫歌劇。但他的生命卻也像過度燃燒的火燭一般,在三十多歲就去世。這也使得音樂與人類之間又多了一層神秘的關係,難不成音樂有著神秘的元素是人類不能逾越的界線?
有關鋼琴家的電影其實不少,而這部「鋼琴家」是一部傳記文學。根據澳洲鋼琴家大衛.赫夫考的真實事件完成的劇情長片。
大衛.赫夫考有極高的天賦。而他的父親彼得從他很小的時候就發掘了他,但卻不是送去請民師教導,而是由彼得一手調教。
或許是猶太人對家庭觀念的執著,彼得對兒子的教導也連結了家庭的傳統與榮譽。但彼得並非一名出色的鋼琴師,大衛在比賽能夠亮麗演出,其實是來自他的天分,這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的缺失,彼得當然還是堅持己見,不願將大衛讓別的老師來指導。
這一點必須從彼得的內在心思去探索。也許成為一名真正的鋼琴師是彼得曾經有過的願望,但他的天賦不夠,或者是無法得到高人指點,以至於年齡漸長而喪失了時機,於是他只能將自己所未完成的心願轉移到兒子大衛身上,所以當大衛在琴鍵上的表現出色之際,彼得當然也能從內心得到滿足與自在。甚至他可能也會幻覺大衛的演出,其實也是他的呈現。而這樣的心態變成一種共同體,當大衛表示他也能演奏拉赫碼尼諾夫的第3號鋼琴協奏曲,彼得的心靈自然也會放大,鼓勵他演奏,從不考慮大衛在心靈中是否能承載這種難度極高的演奏曲及是否會造成大衛心靈的衝擊。
彼得的想法其實是病態的,當美國的音樂學院願意提供全額獎學金時,他卻反而以不能離開家庭的理由拒絕了,同時也將入學通知放入火爐燒掉。
大衛在這段期間慢慢成長為一名青年,也認識了澳洲的女性作家凱薩琳。這段過程電影中呈現得較為輕描淡寫,或許故意輕忽這段大衛與女性之間的因緣,其實凱薩琳是大他許多歲數的女人,但凱薩琳提供了鋼琴供大衛練習,同時也提供了金錢。其中電影故意忽略的就是兩人的親密關係。
或許是受了凱薩琳的影響,當第二次倫敦皇家音樂學院願意提供他全額獎學金時,父親依然是拒絕,但在凱薩琳的資助下,大衛第一次反抗了父親,彼得憤怒地斷絕與大衛的一切關係。所幸凱薩琳的資助,大衛才能前往倫敦。
大衛到了音樂學院才正式接受專業老師的指導。雖然小時候比賽時獲得一名評審班.羅森的指導,但在父親刻意阻撓下,大衛其實都不曾獲得專業的啟發,如今天才在真正專業人士的眼中,立刻綻放燦爛光明。
但大衛自己也疏忽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從小在家庭中受到的壓抑,這些情懷猶如鉛塊一直留置在自己內心深處,這也導致大衛精神已受到無比的創傷而不自覺。他在學校的演奏會中表示要彈奏拉赫碼尼諾夫的第3號鋼琴協奏曲,他的教授雖然訝異,但這位教授在年輕時也曾挑戰過這首一般鋼琴師避之惟恐不及的考驗,大衛第一次成功地在演奏會中成功地完奏,贏得滿堂彩,但這卻也引動壓抑在心中的抑悶傾洩而出,大衛因此跌倒在鋼琴邊,同時也陷入精神的疾病中。
要和諧地彈奏鋼琴,其實是要運用第七識的明確作主,再與意識結合為一,並啟動第五識的觸覺,簡單地說,彈奏時也是生命在本際中結合十八界才能完整表現。但在過度賣力之間,似乎腦神經的意根出現了傷害而導致連結中斷,故才會成為精神病患者。
大衛當時接受了電痙攣法的治療,這是屬於神經內科相當複雜的治療方式,但大衛就必須長期住在精神病院內治療,直到稍有起色才回到澳洲。
父親依然固執拒絕大衛回家,而大衛在瘋癲中偶然進入到一家餐廳,認識了希薇亞,希薇亞又介紹她的好友吉莉安,吉莉安是一名星座占卜師,或許她有過人的能力得以認知真正的大衛。
當時大衛的兩個姊妹都已嫁人,吉莉安自然成為大衛所依靠的地方,也因為在吉莉安細心的照料下,大衛慢慢步上正軌,同時也逐漸地在演奏大廳開始為大眾演奏,大衛也因為這段緣分而與吉莉安結婚。
其實所幸彼得當時拒絕大衛回家,要不大衛可能又會回復過去的情境。父子倆始終沒有來往,一直到父親死後,大衛與吉莉安才一起去墓園憑弔父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