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石川慶
主演:松岡茉優、松坂桃李
日本 / 2020年 / 119分 / 普遍級
禮讚:第44屆報知電影獎最佳影片
第74屆每日電影獎日本電影大獎得獎作品
全片四條主線故事,細膩描繪出每人內心背負的包袱與追尋自身夢想的堅持,讓他們有著不同的 ...
◎ 劇情簡介
每三年一次的芳江國際大賽即將展開,而最終進入決賽的幾名候選人都各有來頭。
從小家境貧寒的高島明石小時候極具天分,媽媽將養蠶的地方闢為練琴室,他與高中女友結婚,也生了孩子,但卻是最後一次參加的機會。他沒有明師指導,但希望他的音樂是妻兒都能聽得懂的音樂。很遺憾在第二次預賽時,他卻被刷了下來,雖然遺憾,高島還是與馬薩爾、亞夜、風間塵保持友誼的關係。
這四個人都有其特色,每有極佳的音樂出現,每個人都會有衝動想順著對方的創作而延續下去。馬薩爾號稱為鋼琴王子,他不僅英俊又具有電影巨星的風格,而榮傳亞夜在十三歲時曾被譽為難得的天才,但因母親突然去世,本來要上台比賽的亞夜突然放棄,但今年她又突然冒出參加,而且進入決賽。另一名十六歲的天才風間塵,是國際大師尤金馮霍夫曼,寫信特別交代的,霍夫曼推薦:是禮物或災難完全由評審決定。
亞夜的缺失是失去了信心,她的心魔無法跨越七年前她逃離舞臺的困頓,但她的心思是細膩的。馬薩爾有個音階始終過不去,但亞夜卻陪他練琴,終於使得馬薩爾突破困境。而亞夜似乎認為馬薩爾若上臺,必能取得第一名,因此她又犯了老毛病,臨上臺前又準備放棄。但在停車場上,她聽到許多的雨聲,也感受一匹馬在雨中狂奔的力量,在傾聽世界聲音的理念下,她臨時又勇敢地上臺,更在交響樂團的伴奏下,終於獲得完全的呈現,並獲得觀眾熱烈的掌聲。
風間塵一副小頑童的姿態上臺,非凡的技藝自然贏得極高的評價。最後馬薩爾獲得第一名,亞夜第二名,風間塵獲得第三名。名次的決定並非真正的目的;三名獲獎者與高島四人相知相惜地相互感受與影響。在這次的比賽中,四人都獲得一些知見與進步,而風間塵小時候聽蜜蜂的聲音與遠方悶雷的聲音,讓大家知道音樂不僅是音符的表現,更是接納世界的一切動靜,於是世界的音符便自然產生,讓大家理解音樂其實是無處不在的。
◎ 劇情分析
「蜜蜂與遠雷」是由「恩田陸」的長篇同名小說改編而成。原著一共二十三萬多字的長篇,而本書也得到「直木賞」的榮譽,是日本小說界近年來一部令人讚嘆也是必讀的小說。當然從二十三萬多字濃縮為一部長片,那必須去掉許多的精華,甚至小說原本的敘述走調也必須有所更改,這是改編作品中常見的現象,端看導演的取捨放置在那條他認為可以發揮的主線。
高島明石是四個決賽中最獨特的人物,原作者對他著墨甚深,但在電影中他的戲量並不多,自然就無法呈現原本作者的深思,高島在高中時期就被稱為「王子」,因為他在年輕時就展露了令人震驚的才華。後來也娶了相當崇拜他的女同學為妻。但在畢業後,他只能以業餘的身分與態度,繼續從事音樂創作與演奏。高島的家境較窮,比起其他人為音樂世家而且年輕有才華而言,他其實已經差人一大截,但他的創作理念是生活化的,正如他所說的:如果連自己的妻兒都聽不懂他的音樂,那他的音樂就會流於失敗。
「恩田陸」這位原作者是一名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從自己最大的興趣出發,當然會在古典音樂上放置更重的元素。坦白說,一般人要了解這部影片並不容易,因為很少人聽過巴拉基列夫、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頂多對貝多芬、蕭邦、李斯特、德布西有所耳聞。在影片中的音樂,最多只能聽出德布西的「月光」以及貝多芬的「給愛麗絲」,其他對一般人而言都應該是陌生的,除了那些專門研究古典音樂的專家才能窺探一二。
有趣的是,在創作曲中,共同給了參賽者一個題目,宮澤賢治的詩作:「春與修羅」,這雖然是自由發揮,但卻完全是「心念」的禪意,如何將不具象的禪意化作音符,這真是極大的挑戰。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素材,其實心念的挑戰並非挑戰,「春與修羅」的意境是非一非異,在不詮釋中就已詮釋完成,只是必須以「行」來表現,因心念無形,必須以「行」來表現,而音樂則是音符。
原著中對風間塵這位十六歲的天才著墨甚多,而蜜蜂與海邊的遠雷,也是他的真實心境。從這種在六塵中的各種表現,自然都是與心連結。佛經云:真實心出生了六根、六塵及六識,人自然活在十八界中,任何感官上的反應與刺激,都是自心的出生與領納,我們必須以最清淨的心,去與這個世界共鳴而平等對待。以一篇詩作來考驗一位鋼琴師,這是相當極端的對立。在小說中,風間塵因從小聽蜜蜂在空間振翅而飛的聲音,也細心地留意到海邊的雷聲,於是這位十六歲的少年,便體現了人必須在生活上完全融入這個世界中。
榮傳亞夜也在十三歲被認為是天才,但卻在她必須上臺比賽時,她選擇了退出樂壇。亞夜的故事是三個天才中最為戲劇化的,因此電影導演便以她為主軸,在許多事件的磨練中,她慢慢走出自己的困境。原本她也以敏銳的聽覺,教導馬薩爾克服了一個始終搞不定的失措,而亞夜與他共練的結果,果然克服了那個障礙,而使得這位鋼琴王子在比賽中能使用「八度音程樂句」,雖然很冒險,但他終於克服完成並奪魁摘冠。
亞夜在教導過馬薩爾之後,她知道這位天才已經無懈可擊,那她又何必再步其後呢?因此她決定像七年前一樣,在臨上臺之前,又自行逃避。但在停車場聽到落雨滴水的聲音,同時也想起母親教她從雨滴中分出音階,然後合併這些音階,於是一首音樂立刻完成。
或許她想起死去的母親,同時也悟出了音樂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結,在這個領悟的同時,也消除了她內心的障礙,於是原本以為她已棄選的大會,發現亞夜盛裝出現,在與樂團合作無間的演出中,亞夜似乎駕馭世界,也似乎完全融入了整個世界。
比賽的名次並非本書或本劇要呈現的重點,而是敘述了這三個天才以及高島明石之間的友誼,他們彼此之間沒有相互攻擊或刻意設計,反而共同去領納這個世界的神奇與真實的存在。
四個人的心路歷程以及克服障礙,其實兼具了更多佛學的真實義,雖是若隱若現,但卻昭彰若明,因為承受了佛法真諦為底子,然後才能在音符中,出生生命的真實義。但若完全以佛法詮釋,將會適得其反,這雖然需要技巧,但其實是一件相當神奇的體現。
恩田陸的這本「蜜蜂與遠雷」,除了得到「直木賞」之外,更拿下另一個「書店賞」,這項記錄也是空前的。因為本書處處充滿了玄機,譬如音樂導師尤金馮霍夫曼寫信給兩位評審:「要將他視為禮物或災難,由你們決定。」其實是指風間塵這位頑童天才,如果他怪異的演奏被視為不是正規,那將扼殺一名神童,但若真正的肯定,似乎也必須打破所有古典音樂的規則。
天才與瘋子往往是一線之隔,而電影將這句話放置在亞夜正在演奏的當下,但其實意指的是三個人,但更明顯的主題卻是:「我們能否通過音樂的聲音,聽見來自世間萬物的鳴響?」而這句話正是佛法中極為高妙的真實義,當你找到真心,自然就明白這份真實義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