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
綺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
美國 / 2016年 / 97分 / 普遍級
禮讚:提名紀錄: 有色人種促進協會形象獎傑出電影男主角
在痛失愛女後變得厭世。他在最痛徹心扉的時刻重新探尋三個元素,時間、愛與死亡,而他的同事也決定幫助他尋找人生答案…
◎ 劇情簡介
霍華‧英列是一名相當成功的廣告商總裁,他提倡三個原則「愛、時間、死亡」作為公司的座右銘,業績也扶搖直上。
三年後,霍華不但變成消極的人,就連公司的業務他也不願打理。原來在二年前他的女兒奧莉薇亞死了,不僅讓他的婚姻破碎,也使得霍華整天堆著骨牌,然後將四、五天的心血一推後,就在幾秒中骨牌順序倒下。
霍華的三個夥伴惠特、賽門以及克萊兒眼見公司日漸萎縮,心中焦慮不已。此時另一家公司欲買下霍華的公司,但霍華對於高出一般行情的買家,一點也沒興趣。這使得三人決定聘請一名私家偵探莎莉普萊斯暗中調查,看看是否有其他方法讓霍華回心轉意。
莎莉發現霍華寄出三封信,於是莎莉花錢請鎖匠打開信箱,拿出三封信,才知是分別寄給「愛」、「時間」、「死亡」三個「人」。
為了對治這種無厘頭的方式,莎莉請三個演員艾美、拉斐與布莉姬,分別飾演「愛」、「時間」及「死亡」,以回應霍華的信。他們的計劃是:暗中拍攝霍華與三名演員見面的情形,然後將影像中的三名演員分別刪掉,然後再放映給霍華看,目的當然是讓霍華對著空氣講話,以顯示霍華已經精神失常,如此他們要出售公司就有正當的理由。
然而就在這個同時,霍華卻參加了一個哀傷的共同傾訴小組,但卻無法對主持人瑪德琳說出自己的一切。瑪德琳告訴霍華,她在兩年前也失去了一位女兒,但霍華還是不肯面對。
而另一方面,三名演員也各自有著問題,艾美覺得,這樣欺騙霍華是不應該的,她決定退出,已經離婚的惠特原本向艾美示愛而遭拒,惠特在答應自己去面對自己的問題後,艾美才答應繼續進行。而賽門已經罹患癌症,卻不敢告訴自己老婆;克萊兒卻因為公司而錯過了婚姻及生育的年齡。布莉姬要賽門勇敢面對,賽門果然勇敢地面對難關,而拉斐卻告知克萊兒,要有後代也不必自己生。最終霍華也勇敢面對現實,因為瑪德琳就是他的妻子,而他們共同而死去的女兒正是奧莉薇亞。
◎ 劇情分析
「最美的安排」是一齣企圖以近乎哲理的詮釋,來解釋如何活在當下的電影。片中的三大主題「愛」、「時間」與「死亡」,看似三個完全不相關的題目,其實也恰巧是人生中必然會遇上的。
人生不過是百年之壽,每個人應該都會在不同的時期,遇上不同領納的愛;而每日醒來,應該可以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最終大家相同的歸宿便是死亡。
而這三種境遇的連結,如果都是在順境中的話,那應該不太會有很大的衝擊與領悟;反過來說,當「愛」受到了挑戰,人生無疑的必然會陷入困頓,於是「時間」便會起了化學變化,所謂「度日如年」便是這番道理,也因為時間的認知出了差錯,於是「死亡」在人的心目中也會起了質變。
霍華因為女兒的死亡,導致家庭分裂,而自己也不再監管他一手創立的廣告公司,每天消極地玩著骨牌遊戲。要花四、五天的時間才能排好的各色骨牌,卻只要輕輕一推,不需要數十秒的時間就會完全傾倒。
第一面的骨牌當然是關鍵,如果它不倒,那麼排列的骨牌當然安好如初。所以第一面骨牌應該是像徵女兒奧莉薇亞的死亡。
女兒的死亡當然令每一位父母無法接受,但霍華的自責,卻是一般人少之又少的。萎頓了兩年的時間,不再打理公司的事,而這使得公司業績一落千丈,更甚者是他也離開了家庭,這一點嚴格地說是較不合理的。
也許是為了製造影片最後的梗,原來在哀傷共同傾訴這個團體的主持人,正是他的妻子瑪德琳。從兩人剛開始的互動,好像彼此之間並不認識,瑪德琳處處要引領霍華走出心靈困頓,但霍華卻連提起自己女兒的勇氣都沒有。
「愛」與「死亡」是每個人都很具體能體現的,但「時間」是什麼?可能就很難提出一項論述。二000年法國曾因為千禧年的到來,於是有了強烈的意願,想一探時間之謎,遂邀十幾位一級導演,分別以記錄片或劇情片甚至實驗短片來解釋時間。
在本片則以克萊兒擔任時間的詮釋,為了公司而拼命,卻誤了自己的青春,就連尋求精子讓自己受孕,都已經慢了一步。如此對時間的詮釋,似乎過於草率與膚淺。其實時間看似抽象,但卻是最有力道來詮釋一番哲理的。一如「十分鐘前」與「十分鐘後」這兩部影片,對於時間的論述,都是相當獨到而且極富哲理的。
十分鐘也許就一隻蚊子而言,卻是牠的一生,透過蒙太奇的手法,讓時間延展出記憶、愛情、思考、勇氣、青春,而這一切在某種凝聚的焦聚中,也許只剩一分鐘,反過來講卻也是一種永恆。
霍華因為喪女而陷入近乎自閉的困頓中,時間似乎拖得太長,也許是因為過去所有的一切實在太美滿,突然的惡耗幾乎讓他的人生近乎崩毀,問題是以他的幹練讓自己萎頓如此之久,似乎有些讓人不解。
死亡是人生的必然,猶如人的出生,暨有生必有死,這是一種自然的道理,更進一步的領納,當然可以將首尾兩端去除,就是所謂沒有來也沒有去。所謂涅者不生,槃者不死。這是佛法二乘菩提,也就是解脫道的終極目標─無餘涅槃。
若真正領納這番道理,自然會用更寬廣的態度來面對死亡。若有人批判如此未免無情,但真正的大慈大悲,必須要有這樣的認知,甚至更進一步的領納,這所謂無來也無去的真實義。
霍華收到造假的影片,真的開始相信,他寫信給「愛」、「時間」與「死亡」回應了他的困頓?也許是因為時間已經兩年,似乎傷痛也逐漸地遠去,於是勇敢地去面對他應該面對的現在。而早先出現的瑪德琳,最後的身份的曝光,觀眾這才明白,原來瑪德琳正是霍華的妻子。這一段應該是一個戲劇的爆點,但安排似乎也不盡然是如此的合情合理。
「要留意周遭隨意而來最美的安排」是時間的最佳詮釋,也就是所謂的當下。 我們抬頭時,天空其實是沒有界限的;而俯視之際,就能發現處處都是生緣。人生若能以「看話頭」的方式活在當下,自然能了解生命的真義了。
其實霍華的同事賽門才是最勇敢的人,因為他要面對的是自己的死亡。當人預知自己的死亡,那是何等痛苦的事?每天醒來就離死亡更為接近,就像死刑犯每天都必須面對日漸逼近死神的降臨,更何況他要離開的是美麗的妻子與兒女。
所以算起來,最該憐憫自己的人是賽門,但在轉折中,他卻輕易地解決這項困頓,勇敢地告訴自己的妻女,自己勇敢地去面對「死亡」。
人生其實是來接受試煉的,沒有權利去拒絕這些永遠擺在面前的一切困境。但我們能夠解決甚至超越這些問題之際,才能說是一名智者。本劇把近乎哲理的問題以戲劇的方式呈現,雖然有些不盡如人意,但最起碼的意向與指涉已經達到戲劇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