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可可夜總會(Coco)

導演:李‧安克里奇(Lee Unkrich)
主演:蓋爾‧賈西亞‧貝納(Gael García Bernal)
美國 / 2017年 / 128分 / 普遍級
我們都是父母愛的結晶,同樣的他們也是。 · 人的一生中有許多時候你會不小心錯過對的人事物,即使正確答案就在眼前,你 ...

◎ 劇情簡介

  十二歲的米高,住在墨西哥聖塞西莉亞的一個小村莊,村裡正洋溢著亡靈節的熱鬧氣氛。所謂亡靈節,就是要祭拜祖先的相片,若無相片,表示陽間的人已經淡忘他,亡靈便會煙消灰滅。

  米高的高祖父因為對音樂的執著,遂離開家鄉也拋棄了妻女。於是高祖母從此禁止家人(李維拉家族)接觸音樂,轉而從事製鞋業。但米高從小就喜歡音樂,而且非常崇拜偶像德拉古司。當年德拉古司以一首「勿忘我」一舉成名。

  米高發現高祖母與高祖父還有他們的女兒可可的合照,但高祖父的臉卻被高祖母撕破了,看不出臉卻看得出高祖父的一把白色吉他。米高想參加歌唱比賽,但卻沒有吉他,只好到德拉古司的紀念館去偷吉他,卻發現德拉古司的吉他與高祖父相片中的吉他一模一樣,於是他發現德拉古司就是自己的高祖父,於是更興沖沖地想去參加比賽,但卻被家人所阻,米高傷心而出。

  於是米高又來到德拉古司的紀念館,但當他撥弄琴弦,卻從現實世界消失,只有一隻叫丹丹的流浪狗能看見他,於是結伴來到亡靈聚集的所在。在這兒的亡靈,必須是世界上親人還記著他,而且能回去與家人團聚。

  在這兒,米高遇見高祖母伊美黛不能回去團聚,因為相片被米高取下,伊美黛給他一瓣萬壽菊的花瓣,希望他在日出前回去將相片供上,條件是必須放棄音樂,米高不願意,遂展開追逐。

  米高巧遇海特,海特答應帶他去找德拉古司,但必須參加音樂比賽才有入場券,遂向朋友齊恰龍商借,齊恰龍因無世人懷念,遂消失於虛空中。海特將米高化妝成骷髏人,才不被其他亡靈發現。果然在見到德拉古司時,米高稱自己是德拉古司的玄孫,但卻也發現原來海特是德拉古司的搭檔,但因海特思念家鄉欲離開,德拉古司遂用毒酒害死海特,而至此才發現海特才是自己的高祖。

  在追逐中德拉古司再次被大鐘砸中,而太陽昇起前,米高回到人間將海特相片組合,於是海特便不會消失,而全家人又再度尋回過去的音樂歡樂。

◎ 劇情分析

  全世界不論任何宗教,對於死亡都有其自己的看法,因為很少有人從死亡的那個區域再回來過,雜誌上雖然有類似的報導,但卻也不見得是正確的。

  墨西哥的風俗「亡靈節」是一個特殊的節日,也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原因是對亡故的親人的思念,雖然是個風俗,但因此更鞏固了家的價值,只要心中有所憶念,於是這個過程便成了家庭的傳承。相較於這個世上的年輕人,對於家的觀念已經逐漸淡視,因為自我的觀念相當濃厚,這是有利有弊的見解,也許是一種的趨勢,但不管任何趨勢,都只是一種現象,而其核心價值,也就是人的人性認知,其實是永遠正確的。這也是「亡靈節」會被聯合國列入人類寶貴遺產的原因。

  可可這個腳色在相片中是個女孩,在現實生活中卻是米高的曾祖母,要拍連貫五代的影片,若非是卡通影片是很難呈現的,而因為高祖父對音樂的執著而離家出走,這也導致高祖母的憤怒反應,遂禁止家人從事音樂有關的活動,轉而從事製鞋業。

  其實鞋子也是墨西哥一項強項,但音樂卻是墨西哥人最重要的精神糧食,但在這樣的環境中,必須與音樂切割,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因此米高也偷偷地自製了一把吉他,可惜被祖母發現後將吉他摔碎。

  坦言之,「可」片的劇本是相當紮實的,幾乎所有的戲劇元素都放置其中,重要的是除墨西哥的亡靈節之外,其他有關墨西哥人的風土民情是相當精準的, 導演為了完成這齣劇本,特地到墨西哥採訪了六年,因此劇本有關墨西哥的種種生活文化,並未觸及與墨西哥有鄙視的地方,另外因大部份的情節都與亡者有關, 在必須呈現亡者與活人之間的差異,對於亡靈的造型,便顯得更為重要了,畢竟3D動畫的觀眾,除了成人之外,還是必須關照到小朋友的。能夠將骷髏詮釋到個性分明,並能打動無數的觀眾,這齣戲是相當成功的。

  縱然是靈界,也有死亡,也就是當世上的親人逐漸將亡靈遺忘時,那麼亡靈便會從靈界煙消灰滅,從此消失在宇宙之中,這雖然並非真實,但卻將整體的家族文化呈現得相當完美。

  記憶與懷念,是人世間與亡靈之間的聯繫重要的橋樑。以台灣而言,家中也都供奉著祖先牌位,事實上在神主牌的背後,都有寫著祖先的名字,當家中的長者亡故之後,必須要將其名字寫在神主牌上,像有些較古老的宗祠一般都能查到祖先的名諱。

  古代沒有相片,但卻以畫像掛在牆上,在沒有照相技術之前,一切均靠畫像來讓子孫懷念,因此「可」片其實也透發了一個盲點,那就是當照相技術尚未發明之前,活著的人要如何去憶念先人?

  其實相片是在影片中比較具象的呈現,思念與懷想都是心法,若無具象的道具,就很難在影片中來傳達與詮釋,要不然亡靈節似乎在照相機出現前不應該存在的。基於此,所謂的「亡靈節」究其實,其關鍵並非在相片的有無,而是人世間對亡者的思念,是否已全然失去了記憶。

  楞嚴經中有二十五位菩薩的修行報告,其中大勢至菩薩的「憶佛圓通章」其實就將憶念表達得相當清楚,當孩子離家時,子若思母或母來憶子,在腦海中就會出現被思念人的影像,也許這些憶念的影像是不太具象,甚至也非是十分完整的,但這就已經達到所謂憶念的目地了。

   相較於台灣,必須提出一個嚴肅的問題,在長者往生之後,大都是火化或土葬,但據看守靈骨塔的人表示,一個骨灰罈入塔之後,在五十年之內,可能尚有些親人去祭拜,但五十年之後,就鮮少有親人會再光臨靈骨塔了。

  這種現實的情形,其實是可以想像的,兒子或孫子去探視祖墳或靈骨塔,這是可以預見的,但當曾孫這一代出現甚至長大之後,其實再去掃墓或去靈骨塔的機會幾乎是不存在的,因為除了分支之外,第四代的人相互聯繫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的。


  在古代農業社會,因常年在同一個村落中生活,並且有著姓氏的宗祠,但這種家族主義,依然還是會受到戰爭或時代的變遷而消失,但起碼尚有些宗族的脈絡可循,更何況當今的工業世代,大量人口移居城市,也徹底瓦解了農業社會的結構。

  問題是城市的結構之節奏是相當快速的,人們面對的問題,是過去農業社會所不同的,因此面對人生中的生與死,便也起了極大的變化,這一點是現代人必須要去認真思考與面對的。

  「可」片中的音樂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元素,東方國度當然也有屬於自己的音樂,但較之於墨西哥的吉他,台灣的傳統音樂是萎縮而衰退的。譬如傳統的南管、北管有多少年輕人能夠了解呢?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屬於台灣傳統音樂便會完全消失,而逐漸被流行音樂所取代。

  思念或憶想祖先其實也是一種美德,因為這才知道自己的根源於何處,但現代人對這個問題並不重視,因為自己的日常生活其實就已經夠頭疼了,幾乎很難有多餘的時間去憶念祖先,這也許也是現代人的悲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