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野宴(Picnic)

導演:喬許亞‧羅根(Joshua Logan)
主演:金露華(Kim Novak)
   威廉赫頓(William Holden)
美國 / 1955年 / 100分 / 普遍級
禮讚: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剪輯獎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獎
   金球獎最佳電影類導演
說的是一個無業男子到肯薩斯一個小鎮找一個舊朋友,雖然老友願意給他一個工作,他卻跟朋友美麗的女 ...

◎ 劇情簡介     

  落魄的豪爾‧卡特偷偷搭上鐵路貨車,到達堪薩斯州的小鎮,想要投靠大學同學艾倫‧班森。艾倫的父親不但是穀物大王,也是電梯業的供應者。

  豪爾全身髒兮兮,到河邊洗了澡,走到帕柏斯太太的家中,詢問是否有雜工可做?好心的海倫遂讓他先吃豐盛的早餐,並為他洗了衣服。

  隔壁的一對姐妹瑪芝與蜜莉常常吵架,因妹妹蜜莉始終得不到讚嘆的目光,所有的人都只讚嘆瑪芝的美麗,而其母也希望瑪芝能嫁給追求她的艾倫,只是瑪芝的心始終感覺相當矛盾。而第一次見到豪爾之際,兩人交集的目光似乎併現了火花。

  豪爾去找艾倫,艾倫答應會請父親給豪爾一個基層的工作,因為早期艾倫也是由下往上幹起的。巧的是這個晚上是五月第一個星期日的「勞動節」,不但有極熱鬧的遊戲,到晚上還有舞會,並且會選出當年的「尼瓦拉」皇后。因為沒有舞伴,所以很自然的蜜莉就成為豪爾的舞伴,而一名當老師的羅絲瑪莉雖然已入中年,也交了一名叫豪渥的中年人,但不服老的瑪莉,卻口中一直不肯承認豪渥是她真正的男友。

  白天的遊戲活動果然帶來更多的歡樂,精力充沛的豪爾始終是眾人的目光焦點,而到晚上的舞會之前,果然選出了瑪芝是今年的「尼瓦拉」皇后,但艾倫要與瑪芝跳舞之際,兩人卻各自被主席及貴婦分開。

  瑪莉看見豪爾與蜜莉在跳舞,緊接著瑪芝似乎懂得豪爾的舞步,兩人不自覺地互相吸引而親密地跳起舞來。或許因為瑪莉無法見容於兩人的年輕,死纏著豪爾要跟她跳舞,豪爾有些抗拒,瑪莉瘋狂撕裂了豪爾的衣服。

  此時母親趕到,發現蜜莉有喝酒,而瑪莉也是滿身酒味,其實酒是豪渥帶來的,但卻誤會是豪爾帶酒來,因過去的的內心困頓被挖出,豪爾遂開車欲離去,而了解他的瑪芝就隨他而去,兩人在河邊遂有了親密的動作。

  艾倫憤怒指責豪爾是偷車,使得豪爾出手毆打兩名警察,在臨行之前豪爾告訴瑪芝他要去泰爾沙,他跳上火車而去,瑪芝也為追求真愛,隨後坐巴士到泰爾沙……。

◎ 劇情分析

  「野宴」這部影片大有來頭,改編自普立茲獎劇作家威廉‧英吉(Willian Inge)的作品,由當年已經37歲的威廉赫頓擔綱男主角,女主角金露華則以此片一舉成名,成為五、六0年代的巨星。

  「野宴」沿自於舞台劇,而舞台劇的經典之作,其最重要的元素則採用「三一律」,雖然在電影圈內,很少有專家學者能真正知道或了解三一律,但三一律卻在過去被戲劇專家公認為戲劇劇情最為緊湊與豐富的表現方法,近代還是有許多外國電影導演採用此法,如希臘大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永遠的一天」,劇情可以回溯到十八年前女兒滿週歲,但其實卻只有男主角要搬家又遇上阿爾巴尼亞逃來的小男孩,也就是從早上演到當天晚上。

  所謂「三一律」就是三個統一,(一)時間統一,(二)場景統一,(三)事件統一。因以舞台劇為主體,故場景相當集中,此乃場景統一,由一個主事件不斷地延展,稱為事件統一。在廿四小時之內發生並結束的戲為時間統一。

  豪爾千里迢迢來到堪薩斯州的小鎮,投奔相當富裕的同學艾倫,但在第二天的舞會中,他與艾倫的女友瑪芝有了愛的交集,最終瑪芝放棄艾倫,趕到泰爾沙去與豪爾相會合。

  以東方的道德標準而言,豪爾是有瑕疵的,豈不識:「朋友妻不可欺」,雖然艾倫與瑪芝並未訂婚,其原因是社會位階之不同,也就是說艾倫的父親根本就反對這件親事。而這也就給了豪爾有了追求瑪芝的合理性。

  不管東西方的精神與文化,貧富差距往往也是下一代兒女結婚時一項重要的考量,畢竟現成的富有環境還是較容易吸引人的。有人常說少奮鬥二十年,這是指窮小子娶了富有的女孩常說的一句話,但真的就這樣按照盤算而真的少奮鬥二十年嗎?這是有待商榷的。

  就算將女兒嫁給了富豪,那也是一番的折騰,不但有許多應酬而不能失禮,必須維持一份貴婦的名銜,她可能會逐漸喪失了自我,表相的風光,並不表示一切的外相都是出自內在真正自我的表現。

  金露華這位女演員,在之前也演過「迷情記」,但卻是以「野宴」一炮而紅。有人以性感來恭維她,確實她的美是肉感的,但也兼具了一種脆弱無助的美感,讓人有一種不自覺便被吸引的神奇魔力,這也是金露華一直存在影迷腦海中的原因。

  瑪芝的家人為她鋪陳的道路,無非是希望她將來嫁個好丈夫,以艾倫的條件而言是毫無缺點的,他的長相俊秀,處事能力也極為果斷,如果與豪爾相比,豪爾樣樣遜色,唯一的優點便是豪爾的粗獷,但這一點是否就能讓瑪芝改變心意的原因。

  其實五0年代的思潮,一直延續了過去傳統的階級觀念,而在逐漸有了新思潮之後,便開始在文學作品中為貧富作了徹底的批判。因此在那個時期,甚至往後一些年代,始終都將這種貧富鬥爭,當作戲劇的主題,並從中抽取了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就是「愛」。

  廿世紀的思維基本是架構在這個基礎上,因此很多的電影,大都是用這樣的模式來創作劇本或文學。倒也達到一定層次的誘導教育。

  比較在廿一世紀的今日,我想劇本必定會有新的詮釋,當然也一樣會有針對性,有所取必有所捨,如何在某一種世代取得適中的生命態度,也都是為了因應那個世代的價值觀。

  其實人的真心才是我們必須追索的,但真心卻是無念無取捨,一個人如果能安住真心,對任何事無所取捨,必然讓人刮目相看。因為這種真實義是完全背俗的,幾乎無法獲得普遍的支持,就猶如中國春秋時代百家爭鳴,若論優劣,其實以道家的「無為而治」是最理想的,但道家思維卻不為當政者所接受,這也是歷代皇帝所樂於推倡「儒家」思維。而當政者希望的普世價值,便也始終被界定在這個固定的領域了。

  電影也有創作新觀點的功能,透過故事的渲染,也同時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與氛圍,因為有了新的思維,也會影響了當代的人際觀念。

  簡言之,每個世代都有當時的時空背景,我們必須尊重與學習,而非以現今的觀點給予無情的批判,因為這充滿了自以為是的觀念,是必須思考一種臍帶關係。也就是如果沒有過去的藝術呈現,怎麼會有現今的風格,這種延續充滿了傳承,而每個人幾乎都是在這些傳承慢慢接受而有了蛻變的。

  「野宴」曾經被美國電影協會列為百大熱門電影的第五十九名。不僅是因為劇本的完美結構,同時也是金露華的揚名之作,與她搭檔的威廉赫頓,雖然當時年歲已經37歲,而且有了些許的歲月,但依然敢大秀肌肉,成為另一項賣點。威廉赫頓年青時是相當有魅力的,讀者若能找到他較年輕的影片,自然能夠理解,較能讓人想起的,除了一些古羅馬的戰爭片,應該就是「紅樓金粉」了。

  如果這個劇本拿來台灣演出,讀者想像中的男女主角會是誰呢?

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

金金計較(Penny pincher!)

導演:佛瑞德‧卡瓦耶(Fred Cavaye)
主演:丹尼‧伯恩(Dany Boon)
   蘿倫絲‧安妮(Laurence Arne)
德國 / 2016年 / 91分 / 普遍級
法國交響樂團才華傲世的小提琴家,他有個致命缺點,就是一毛不拔...

◎ 劇情簡介
     

  馮斯瓦‧高提耶是法國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閒暇之時也教小朋友拉小提琴,但他雖然有理財專家為他掌管財務,卻是一毛不拔的人。

  社區中的每個人,都在牆上噴漆咒罵他,因他欠繳清潔費,可是只要不出錢,馮斯瓦受什麼羞辱他都能接受。這一日,一名叫薇樂莎的氣質美女來樂團擔任中提琴手,她一見馮斯瓦在拉琴,立刻被他的琴藝所吸引。但對於女人主動來搭訕,馮斯瓦都小心翼翼,因為他不想與女人約會而花錢。但薇樂莎只是剛來樂團很緊張,她希望有時間能與他一起練習。

  理財專家是馮斯瓦唯一的朋友,他在帳戶中已有四萬歐元的存款,但馮斯瓦認為要存更多的錢。而這晚他回去時,一名叫羅拉的女人來找他,並自稱是他的女兒。馮斯瓦認為羅拉是來詐財的,羅拉才說出她母親是樂團的成員卡洛戴瑪。

  馮斯瓦認為他們只發生過一次關係,但卡洛立即回擊,因為馮斯瓦用了過期很久的保險套。不得已馮斯瓦只好讓羅拉住下,卻規定羅拉要付房租,一週一百四十歐元。但馮斯瓦為了省電,乾脆將燈泡取下,甚至也不用熱水。

  馮斯瓦在理專的勸告下,果然約了薇樂莎去吃晚餐,但馮斯瓦卻用盡各種方法不點菜,從香檳最後變成蘋果西打,最後要付帳時他幾乎無法承受,只好躲到廁所,結果觸動了防火自動灑水系統,使得全餐廳的人變成落湯雞,當然這一攤餐飲的費用也就全免了。

  在退休同事儀式中,馮斯瓦拼命吃東西,但被酸沒收過他的禮,馮斯瓦只好將手上學生送他的一包東西送給這位退休者,但打開一看,卻是學生家長有題字,送給馮斯瓦的禮物,馮斯瓦才尷尬地收回。住戶們集體到他家強迫他繳款,但羅拉卻告訴眾人,他父親會這樣,是因為他把錢都拿去救助墨西哥的孤兒,眾人從此對他改觀,但此時才發現羅拉住院,需要換腎,馮斯瓦也感動地捐出一顆腎臟給羅拉。在一次募款中,馮斯瓦原性不改,雖激勵了眾人捐錢,但自己卻把支票撕毀。但最終在羅拉感召下,馮斯瓦真的去墨西哥救助孤兒……。

◎ 劇情分析

  節儉是一種美德,但若節省到晚上不用燈,只靠路燈來照明,身上衣服只有一套,每星期的固定開支,始終維持最低的水平,這樣似乎就有點太過了。

  馮斯瓦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家,不但有固定的收入,而且又收小朋友課外教學,自己孤家寡人,應該生活過得相當舒適,但他連樂團的禮服及皮鞋都不願自購,總是借別人的衣物穿,更甚者社區裡的管理費他也是藉故拖欠,這惹惱了社區內的人,不但在牆上噴漆,大叫馮斯瓦是大爛人,但馮斯瓦對於外面的人對他的批評,其實一點也不在意,反而我行我素。

  薇樂莎被馮斯瓦高超的琴藝吸引,主動釋放願意約會的意願,馮斯瓦當然也是心動的,但他卻不願約她出去,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捨不得花錢,哪有約會不花錢,吃飯看電影都是相當可觀的一筆花費。

  羅拉的出現更令他頭疼,因為十幾年前他曾與女團員卡拉‧戴瑪發生過一次關係,馮斯瓦雖有用保險套,但卻是一九六0年代生產的。過期的保險套會不會失效很難證實,但這個戲劇的梗簡直令人噴飯不已。

  一齣喜劇是相當難寫的,主要是腳色的設定,在確定馮斯瓦小氣的性格後,由這個中心思想向外拓染,自然能完成一篇絕佳的喜劇電影。

  馮斯瓦在劇中幾乎是沒有笑容的,他的嚴肅來自如何省錢的思維,記得日本有一真實事件,一名高中老師極為節儉,他每天不開伙也不外食,他天天去大賣場吃免費的試吃,以致最後營養不良而死亡,死後他的銀行存款尚有新台幣四百萬元左右。

  馮斯瓦也沒有高明到那兒,但他所見之處都容不得有「花費」的現象,這便是這齣戲的趣味性,但這種堅持必然是會受到挑戰的,而這個挑戰就是突然自稱是他女兒的羅拉出現後,幾乎為他帶來災難的衝擊。

  馮斯瓦打電話問卡洛‧戴瑪,在獲得驗明正身之後,他依然是親兄弟明算帳。羅拉要住下來,必須繳納房租,為了繳房租,羅拉當然必須四處去打工。

  所謂的「親情」在馮斯瓦的眼中是不在意的,因為為了維護親情,便需要更多的開支,這違背了他的原則,他唯一的樂趣,便是如何儲存更多的存款。

  縱然如此,馮斯瓦還是聽從唯一的朋友,理財專家的建議,接受了薇樂莎的邀約,兩人進入一家頗具水準的餐廳用餐。但菜單上的價錢,簡直就像會要了他的命。他只點一杯開水,當然這是行不通的。編導在這兒設計了一個梗,他躲到廁所破壞防火的灑水系統,以致讓全餐廳的客人都疏散,當然也就不用付費了。

  喜劇也是依仗橋段不斷地累積,也可以單獨存在,但更佳的方式便是延續馮斯瓦的性格,使得事情在退無可退之後,變得令人啼笑皆非。

  另外腳色性格也是一個關鍵,馮斯瓦的個性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一名優雅的小提琴家,卻是視錢如命的小家子氣,這是何等強烈的對比?但他卻是貨真價實的樂團首席小提琴,這樣的設計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也是本片成功之處。

  在極度吝嗇的對比下,戲劇的兩大元素─類比與對比便發揮了作用。原來羅拉出生只有一個腎,此刻又面臨必須換腎的時刻,但卻找不到相符合的血型,而正巧馮斯瓦正是她的父親,也是與羅拉血型相符之人。

  其實在羅拉來找馮斯瓦之前,其母就告知馮斯瓦斯是一位相當吝嗇的人,要他捐出一顆腎臟的機率並不高。但從小卡洛‧戴瑪教育羅拉之時,總會編了一些故事,謂馮斯瓦是熱心公益之人,時常到墨西哥去救助一些孤兒。

  羅拉在見到自己的生父,果然見識了馮斯瓦超乎想像的吝嗇,但善良的她反而在社區向大家表明父親的小氣,其實是將錢存起來,以便用來救助墨西哥的孤兒,這使得社區居民,立刻對馮斯瓦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突然馮斯瓦變成人人景仰的好人。

  這是一種內心轉變的契機,馮斯瓦突然變成眾人景仰的對象,但他心知肚明,這一切都是因為誤會而引起的,但在馮斯瓦的認知中,卻突然感受到一生中從未有過的感觸,原來受人愛戴是一種微妙的感覺,這是他從來不曾有過的生命經驗。

  明知是假的,但在眾人的烘托之下,馮斯瓦自己也慢慢進入那個虛擬的世界,也逐漸讓自己與虛構的影子慢慢重疊。於是他毫不吝嗇地將自己的腎給了羅拉,同時也贏得薇樂莎的真愛。

  日後馮斯瓦帶羅拉真的去墨西哥救助那些貧困的孤兒,變成一位名符其實在大善人。這種改變實在令人訝異,但電影巧妙之處正是如此,這也使得本片的人物,在得到洗鍊與改變之後,觀眾自然也能獲得救贖。

  「金」片是難能可貴的一部佳片,尤其出自一向嚴謹又精準的德國,自然讓人更感到有些不可思議。其實德國在過去就曾拍過許多類似的影片,反觀我們台灣,是個良善的所在,但要拍出類似的影片,其實尚有許多亟待努力之處,讓我們加油吧!

2019年8月9日 星期五

心靈重擊(A Heavy Heart)

導演:托馬斯‧斯圖伯(Thomas Stuber)
主演:彼得‧庫爾特(Peter Kurth)
   莉娜‧萊希米茲(Lena Lauzemis)
德國 / 2015年 / 109分 / 保護級
禮讚:榮獲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
我感覺,刺青就像是畫在皮膚上的故事,而且難以 ...

◎ 劇情簡介
     

  在柏林圍牆尚未倒塌之前,賀伯特是一名出色的拳擊手,差一點就代表東德參加奧運會。

  柏林圍牆倒塌後,賀伯特淪落到訓練年輕的選手,閒暇時替波多這名黑社會頭子去討債。一名叫法蘭基的人因還不了債,而被賀伯特打落牙齒。

  賀伯特教了一名艾迪的學生,在一次比賽中,明明是贏的趨勢,但卻被評為敗陣,憤怒的賀伯特立刻衝到台上對評審動手,幸好被眾人拉開。

  賀伯特自己上廁所時,竟發生肌肉疼痛而跌坐地上,而這一天也是賀伯特的生日,艾迪眾人為他慶生,而他回家時,女友瑪琳娜也送來生日賀禮,並願留下來陪他,但賀伯特卻無情地將她趕走了。

  賀伯特的醫生根瑟建議他應該到醫院做詳細檢查,而且要看神經內科。不久賀伯特手指的握力漸漸喪失,甚至一隻腳也不聽使喚,波多為此也不再委請他繼續討債,也拿一筆錢要給賀伯特,但為賀伯特所拒絕。

  賀伯特與一名刺青師傅是好友,刺青的作品尚未完成,賀伯特對刺青師傅說,有一天兩人要一起去聖塔莫尼卡騎哈雷。但其實賀伯特也曾經想用刀片割手腕一了百了。但他還是決定要將未完成的事一一來實現。

  首先他買了一條價值不菲的項鍊送瑪琳娜,並一起去專供退休人士光臨的酒吧。賀伯特邀請瑪琳娜一起跳舞。然後又去找他的女兒珊德拉,並期望見見她的女兒也是賀伯特的孫女朗雅。但珊德拉卻激烈的反應,不但不願認他,而且警告他不得再靠近她們母女。

  話是這麼說,但賀伯特還是去學校找到珊德拉,並且見到了朗雅,珊德拉告知她與馬可已經分居,也介紹朗雅說這是伯伯,然後又將他趕走。

  賀伯特回程卻被法蘭基帶人來尋仇,將他揍個半死,波多問看清楚是誰打他?賀伯特卻搖頭自行離去,但接受了一份接收屍體的工作,每天只蓋個章即可。但他還是去將馬可揍得倒地。賀伯特住入養老院,從電視中看見艾迪已經連戰皆捷,他自行用電動輪椅去拳擊場參觀,目睹了艾迪在擂台上取得勝利,這讓他殘餘的生命沒有遺憾。

◎ 劇情分析

  不久之前曾有一部「震盪效應」,就曾探索美國的橄欖球球員,在退休後約五十歲左右,都會得到一種頭疼並出現幻境的現象,甚至在不久之後去世。

  而「心靈重擊」雖不是探索類似的問題,但卻是與拳擊賽有關。在職業拳擊賽之中,主要的攻擊部位其實是頭部,我們的大腦看似有頭殼保護,但其實大腦與頭殼之間還是有空隙的,當腦部受到重擊,都有可能引發極大的重創。因此賀伯特中年之後,得到「漸凍人」的症狀,很難說與拳擊生涯的比賽沒有關係。

  故事涵蓋了東西德尚未統合之前,賀伯特是國家培植的拳擊國手,只可惜在重要關頭喪失了代表隊的資格,這不但是他的心頭之痛,也使得他在東西德統一之後,依然只能沉溺於拳賽之中,偶爾也兼做保鑣負責討債。

  在他發現艾迪是個可造之材時,他使盡全力傳授所有的技巧,但遇到不公平的比賽,他也會衝動地上擂台打人,他的生活信條就是依仗他的雙拳。但不幸的是也在這個時候他發現自己得了肌肉萎縮症。

  對賀伯特而言,失去了拳擊的力道,象徵了他的生命提早告終,討債公司也不願讓他繼續執行討債的任務,就連女友瑪琳娜為他慶生,他也沒有心情,毫不留情地趕她回去。

  任何一名類似的病人,在這個階段中,其實都是相當痛苦的。死亡會是一種更佳的選擇嗎?賀伯特曾用刀片企圖割腕,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就算要結束生命,是否已經將人世之間的事都已圓滿解決?

  賀伯特知道,自己情緒性的對待瑪琳娜,是相當不公平,於是他買了一條項鍊送給她。這起碼贏回瑪琳娜的心,兩人也像剛戀愛的人一般起舞。

  賀伯特另一個心結是女兒珊德拉,她目前擔任公車司機,好幾次賀伯特坐上她開的公車,也在她下班後跟隨她,企圖見到自己的孫女。但珊德拉難忘賀伯特從她小時候就遺棄她,並且也曾試圖對她性侵,這都是珊德拉拒絕賀伯特再度接近她的原因。

  雖然珊德拉不願接納這個父親,但在得知他成為漸凍人之後,還是不忍拒絕,在賀伯特也找來孫女朗雅的學校時,珊德拉為女兒介紹說賀伯特是「伯伯」。但這又有何妨?能夠在生命即將終了的前夕,與家人這般團聚,應該是讓賀伯特相當滿足了。

  賀伯特知道女兒與丈夫馬可分居了,但珊德拉不願他再介入。但這似乎也更增加了賀伯特的心頭負擔,問題是他的症狀急速加劇,瑪琳娜送來一輛輪椅,賀伯特憤怒排斥,但最後還是得用電動輪椅。

  之前委託他討債的波多,也為他找了一個殯儀館的簽收工作,而回家時瑪琳娜好心地餵他食物,賀伯特卻故意將食物吐出,甚至憤怒地將她推倒,並將她趕走。這處處顯示出賀伯特無奈又無助的心情。

  趁著他尚有一些餘力,他也必須為女兒出一點力,他查了電話本,找出馬可的地址,並登門拜訪。因為他要告訴馬可,賀伯特的女兒是不能受委屈的,尤其他看到馬可一人生活悠哉悠哉的,這更增添他的憤怒,加上馬可見他似乎病情不輕,也不把他放在眼裡。兩人就這樣起了衝突,賀伯特的拳頭不減當年,馬可吃了大虧,但這情境卻被孫女朗雅看到。

  珊德拉對此相當不諒解。賀伯特利用錄音帶錄了一段懺悔的道歉文,本想藉打電話時放給珊德拉聽,但珊德拉毫不猶豫地把電話掛斷。

  賀伯特有一名刺青師的好友,刺青一半後,賀伯特便不再去找他,刺青師主動找來,雖明知他不久於人世,但是刺青師堅持一定要完成作品,對賀伯特而言,這應該也是一項未了的心願,於是,刺青師便在賀伯特日漸萎縮的皮膚上,完成他的作品。

  一切似乎了無牽掛了,但賀伯特從電視上得知,艾迪已經是拳壇中的一顆新星。在比賽的那一天,他先去理髮,也去了醫院,然後託瑪琳娜將一些東西寄給珊德拉,也就是那捲他向女兒懺悔的錄音帶。

  賀伯特單獨坐輪椅來到比賽擂台邊,親眼目睹艾迪在台上打敗對手。艾迪也以這場勝利送給賀伯特,而賀伯特也欣然接受,在這樣的氛圍死去,應該在他的人生來說絕對是沒有遺憾的。

  漸凍人的症狀在目前尚無藥可解,前一陣子世界流行用冰桶水淋澆頭頂,其實就是為漸凍人基金會募款,期望以更多的關懷喚起世人對這個病症的重視,也能促動世人的注目,從而能找到有效的療方。

  在知道生命即將結束的這段時間,是人生最難熬的時刻,在不知死亡的真面目而又日漸逼近,這是必須用多大的勇氣去面對?賀伯特在知道避無可避時,只能選擇直接面對並且勇敢迎戰它,一如他之前在擂台上的拼鬥,不管輸或贏,應該都是生命中必然的一段過程。

  生死事大,如何去面對死亡,其實是一項重要的課題,而這些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公平的。既然一定都得面對,每個人應該都有一個勇敢而睿智的決定。

2019年8月6日 星期二

世界是平的(Outsourced)


導演:約翰‧傑夫考特(John Jeffcoat)
主演:賈許‧哈彌頓(Josh Hamilton)
   阿耶莎‧達爾克(Ayesha Dharker)
美國 / 2007年 / 103分 / 普遍級
禮讚:獲西雅圖國際影展最佳影片
   多倫多影展、溫哥華影展等獎項
故事講述在降低經營成本的考量下,工資低廉又會說英語的印度大學生成為美國電話網路銷售公司的最愛,於是紛紛將call center遷往印度,但是文化差異鬧出的災難和因廉價而 ...

◎ 劇情簡介
     

  陶德是一家外單外包公司的經理,在接電話的同時,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完成交易,主管戴維漸漸感到世界趨勢的變化,為了降低成本,必須將電話接單的場所改到印度,因此派陶德自己一人到印度一個小鎮的分公司,訓練一批印度員工,因為印度人會說英語的人甚多,只要教他們學美國口音,自然能節省很多成本。

  陶德縱然不情願,但為了日後能加入股東並獲取分紅股票,也只好硬著頭皮上陣。但下了飛機,因陶德的名字被寫成Toad(蟾蜍)而與接機的人錯過,他搭了機器三輪車趕到車站,差點上不了火車。到目的地的站後,喝了一杯冰水,正好當地公司的負責人普洛來接他。

  這家分公司原來蓋在郊區的一棟水泥屋,裡面有男男女女數十人,陶德就開始訓練他們,如何假裝美國口音,並騙對方是在芝加哥。這引得女職員亞沙相當不滿,認為這是說謊的行為。

  普洛原本安排陶德住飯店,但卻將他送到阿吉姨那兒,因為有雅房出租,陶德也不以為意,只是房間掛著一幅「毀滅迦梨」的神像讓他相當不舒服。女傭供應的印度菜實在難以下嚥,因此陶德便學女傭將餐盤放在牆上,馬上就有人接走,甚至到最後牆外的洗衣工送回餐盤時,還送了一朵花表示感激。

  陶德剛好在美國與女友茉莉分手,他忍不住打電話給她,發現她身邊有男人,於是陶德也徹底失望了。這一日,陶德出門時遇見「荷麗節」,也就是每人都可以將各種顏色的球丟向任何人。陶德全身都是各種色彩,然後浸泡在恆河中,並換了一件印度衫,這符合了亞沙給他的建議,要他多了解印度文化。

  陶德以鼓勵的方式,向公司要一批樣品,準備送給員工,但卻寄到一個島上,陶德與亞沙一起搭船取貨,但回程渡船卻故障,不得已兩人住宿一房,卻也發生了關係。亞沙說她四歲就已訂婚,這件事只能保密。公司訓練終於達到六秒成交,戴維趕到印度,希望能當場印證,但正好淹水,於是電腦搬上屋頂,並請洗衣工來接電,立刻繼續營運,但戴維卻來告知公司放棄印度,要在上海成立分公司,並希望陶德再度去上海……。

◎ 劇情分析

  這個世界很奇特,因為在大海之中,卻分隔了許多大陸與島嶼,因為山地的阻隔、海洋的攔阻,故每個區域便產生了不同的人種與文化,但也因為如此,才能有了不同的區分,從而產生互相欣賞與仰慕的現象。

  佛經中佛曾預言,下一尊佛約在八萬年之後,將會降生在這個世界,屆時的世界是平的,人約數丈高,物產豐饒,這尊佛便是當來下生的彌勒佛。

  這一句世界是平的,很難讓人想像,但這部影片「世界是平的」,卻是以詮釋預言中的「平」是怎麼一回事。在資訊世代來臨時,海洋與高山便沒有了阻礙,在不同的世界與社會中,我們不再閉塞於固有的文化,因為從網際網路中,我們很快就在當日可以接收更多訊息,這種同日與進的現象便突破了原有的疆界,也沒有了國與國的區別。每個人都能在網路上相互交流,除了知識文化之外,也開始在網路上販賣商品。

  透過網路上購買商品,幾乎是現代人一種購買的方式,在台灣從FB上不難發現,許多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東西,都能透過網路購買。就某種角度而言,這是相當方便的。但因為只是透過一些VCR或相片,消費者有時也會買到不滿意的商品,甚至會認定這是一種詐騙行為,而消費者自然就成了無法申訴的受害者。

  「世界是平的」這齣電影談的是透過電話與消費者洽談交易,為了訓練員工能在最短的時間完成交易,公司便有了訓練師,但在美國請人接聽電話,薪水是相當高的,於是公司便有意在印度設立一個分駐所,因為印度曾受英國殖民,故有很多人會說英語,雖然有些腔調,但透過訓練讓消費者以為接電話的人是在芝加哥或其他城市。而陶德便因這種因緣而被派到印度。

  因為環境不同、文化不同、風俗習慣不同,陶德在一番的互動中,亞沙告訴他要多了解印度文化。透過網路的互聯,在螢光幕的兩方都是對等的,但當真正進入那個環境中,便不免起了落差之後的衝突。

  每一種民族都有他們生活的條件和習慣,網路也許帶來了方便,但卻是無法立刻用自己的思維去征服對方,尤其侵擾了對方的核心價值觀。

  印度是一個相當保守的民族,尤其種姓制度就是一個噩夢,如果人天生平等,那為何一出生就是「賤民」?終其一生無法脫離。這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制度,印度政府當然也想革新,但因種族繁多,牽扯太多的既得利益者,因此雖極力宣導,但依然沒有效果。

  亞沙從四歲就與人訂婚,當然這是父母決定的,而她應該是比較前衛的女性,在遇到陶德之前,其實就有了男友,但她始終將未婚夫放在第一位置上,但若有了思緒上的衝突,亞沙應該會很快離開丈夫,這也是在片尾導演安排了一通電話,讓觀眾有了很多的期許。

  以亞沙而言應是個代表,她們許多閨蜜中便有著「果亞假期」的暗號,在婚前有個人能在性愛上有著共融,然後再結婚,這樣似乎就沒有遺憾。由此可見在嚴謹的社會規範下,依然有女性開始暗中反擊,雖然尚不在表面上,但這股暗流說明了人性的複雜性。

  陶德終於達到在六秒之內完成一項交易,但上司戴維卻又將市場改在大陸上,因為中國的工資又比印度來的低,陶德放棄了,他建議改派印度的經理普洛,一則普洛剛結婚便遭逢失業,二則他不願成為公司的一顆棋子,這是一種自我的明確決定。

  事實上這樣的決定,似乎有些疑問的。中國近幾年有了長足進步,一般人的薪資也普遍提高,戴維的決定是否正確?是有待商榷的。但這應該是編導的一種比較,其用意當然是想降低成本的支出,也許在拍這部影片時,中國尚在起步階段,但資訊主義正是如此,短短幾年發生的變化常令人措手不及的。

  未來會是個什麼世界呢?傳統的市場機制會不會消失而被網路取代?這是一個尚在預測的階段,尚未有完整的結論,但是世界的距離會因網路而縮小,彼此的間隙也會有解決之道。

  影片中提及「毀滅迦梨」,解釋為毀滅之神,意即沒有毀滅則沒有創新。這個概念對一些創作者而言,真是一個很棒的警示。其實我們在歷經社會的洗禮約十年之後,大部份的人就已經被定型了,若要揚棄已經上手的工作,那必須要有多大的勇氣與毅力?

  如果想再更上一層樓,當然必須揚棄過去,否則新的觀念如何被全盤接受?但其畫像吐著舌頭,左手持一人頭,右手持一彎刀,其意義如何?可能要更進一步去追索了。

  荷麗節即是色彩節,五顏六色的粉末可以任意丟向任何人,聽說這會為人帶來好運,是否真實不得而知,但能在某一天讓自己完全放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陶德事後躺入恆河之中,似乎感受到印度的母親懷中,這也像徵他已慢慢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未來也許會是嶄新的另一段生命之旅,每個人不都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