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

我的母親手記(わが母の記)(Chronicle Of My Mothe)

導演:原田真人
主演:役所廣司、樹木希林
日本 / 2012年 / 115分 / 保護級
禮讚:2011南韓釜山影展閉幕片
   2012蒙特婁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
透過女兒的角度,看到父親與罹患老人痴呆症的奶奶 ...

◎ 劇情簡介     

  伊上洪作是日本的暢銷作家,小說銷售量幾乎都超過百萬冊,由此也帶給家庭寬裕的生活條件。

  原本住在東京的他,在得知父親去逝後,便趕回伊豆老家,洪作有兩個妹妹,志賀子嫁給明夫,而桑子雖然沒有結婚,但喜歡經營骨董,每次回老家,總會挖一些寶回去。家人商量結果,將母親留在老家,由志賀子與明夫照顧。
    
  洪作一直對母親不甚諒解,因為在五歲時,母親與一家人全到了台灣,而將洪作留給倉庫的阿姨照顧了八年。長大的女兒琴子曾問及這些事,洪作坦然以告,倉庫阿姨其實是爺爺的小妾,但洪作不滿的原因,是他認為被母親遺棄,故從小就跟母親有些隔閡。
    
  處於叛逆期的琴子喜歡攝影,她主動要住到伊豆老家照顧老奶奶。奶奶要洪作寄手錶給在美國的弟弟,雖然已經寄出,但母親一有空,就訊問是否已經寄出?很多跡象顯示,老奶奶似乎患了老人癡呆症,甚至連家人是誰都逐漸忘卻了。
    
  一九六六年明夫出了車禍,老奶奶把女兒志賀子當成女傭,這使得洪作想起小時候的繪本「姨捨山」,談論的是兒子因生活困頓,而將父母揹到一個適合之地將之丟棄。
    
  琴子似乎有了對象,常常與男同學打網球,洪作在俱樂部找到她,兩人喝了酒,琴子藉機指責父親,將自己家人的事寫在小說內,兩人遂有了爭執。但回來之後,卻發現老奶奶又不見了。
    
  一九六九年,倉庫阿姨逝世五十周年,老奶奶在法會上,似乎不再那麼恨倉庫阿姨了,但當他們將老奶奶接回東京時,老奶奶卻又大吵大鬧。
    
  老奶奶告訴洪作,以前那個寫稿的人不見了,而口中喃喃地唸出「地球上找不到的小小海峽」,洪作才發現他小時候所寫的字,竟被母親一直帶在身邊。而過幾日,老奶奶又不見了,因為她要去沼津,而同時紀子也要出國,全家搭船去機場,此時洪作不得不「拋棄」紀子,而趕到沼津找到老奶奶。
    
  一九七三年,老奶奶終於去世了,洪作一直感嘆,人內心世界其實一直存著「找一個適合丟掉母親的地方。」

◎ 劇情分析
    
  看似平淡無奇的日本影片,但愈到最後,就會發現情節的力道,以及隱藏在其中的文學厚度。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與家庭始終不可分離,但在結合之間,不免會有一種無奈的分別,如果以對等的態度,當然可以稱為分別,但若有一方受了委屈時,那便是所謂的被拋棄。
    
  夫妻關係突然有了變卦,不管男方離去或女方走避,另一方,都一定會有被拋棄的埋怨,於是這股懸念,便會變成不能磨滅的焦躁,若沒有適當的機會解釋或化開,說不定這股埋怨,會變成永生無法化解的仇怨。
    
  老奶奶年輕時,因為全家要到台灣,在戰爭時期是相當危險的,她採取了傳統的應對措施,將長子洪作留在伊豆,交給丈夫的小妾來照顧,這期間共歷時八年,也使得洪作總認為自己是被母親所拋棄。
    
  就奶奶而言,她的丈夫有了小三,而且將她安頓在老家,這當然也使得奶奶有了被拋棄的感覺。縱然如此,她依然在必須抉擇之際,忍痛地「拋棄」了兒子,就算兒子對她有所誤解,她也在所不惜。
    
  就倉庫阿姨而言,她的出身與背景可能不是那麼顯赫,而她進出伊上家,居然都是從廚房進出,但她卻要洪作從大門玄關而入,因為她在命定之中,早就是一位被「拋棄」的人。因此住的房子也僅僅只是倉庫。這樣的人,難道不算是被「拋棄」之人?
    
  洪作將自己的家人生活的細節,寫成小說的素材,雖然在市場上受到讀者的歡迎,但琴子就曾對自己父親提出批判,因為透露了家人的一舉一動,就某種層面而言,其實也是有「拋棄」的意識形態。
    
  洪作是獨來獨往的,因為小說的暢銷,讓他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但就他的認知,這一切完全是小說的素材而已,當然他無法理解女兒為何如此不悅。
    
  奶奶的老人癡呆症是相當有趣的,因為有可能她是裝的;當然更有可能是真的。但這一切,也是她刻意想要拋棄什麼。如果對她威脅最大的,應該是「倉庫」那個女人吧!奶奶採取的,依然是「拋棄」的手法,而這非得要到,倉庫阿姨逝世五十周年的法會上,奶奶才勉強露出愉悅的神情。於是在「拋棄」與「被拋棄」之間,便形成了一種極端的弔詭。
    
  小時候的洪作,讀過「姨捨山」的繪本故事,這是敘述日本在最困苦的時代,尤其在北海道這個地區,為了家中能有多餘的口糧,孩子必須將父母揹上山,找一個適當的地方,將父母丟棄在那兒。
    
  或許正是在分離的時刻讀到這樣的繪本,於是洪作的心目中,就早已築起了一座「姨捨山」。類似的情節,請參考日本的另一部影片「楢山節考」,就能了知大部分的景況。問題是,此刻的洪作生活已經改善很多;甚至可以說是家境相當寬裕,但為何還是與母親如此地疏離?
    
  紀子要到英國唸書時,全家都上船送她到機場,但此時卻傳來奶奶失蹤的消息,雖然後來知道,奶奶是要到沼津的海邊找兒子,於是洪作立刻下船,在這時刻他必須有所抉擇,而這抉擇卻必須有「拋棄」的對象。
    
  洪作選擇「拋棄」女兒紀子,因為他必須趕到沼津,女兒當然能諒解,而洪作之所以想通這些道理,其實是因為妻子一席話,才猛然發現母親的苦衷,而他追問為何當時不告訴他?妻子回答:他什麼時候能聽進別人的話,但或許也因為這樣才能成為作家。
    
  同樣的道理,也出現在琴子與洪作的司機瀨川身上。瀨川其實是洪作的學生,他也一直想在文壇上出人頭地,但琴子卻希望他離開父親,而獨立自主,換句話說「拋棄」了洪作,而選擇了琴子。一開始,也許洪作會很失落,但終究瀨川最後還是靠自己得到了文學獎。
    
  就連這樣的關係,也牽扯到抉擇與拋棄。其實在取捨之間,是需要一點智慧來對應的。因為人際之間,是如此的複雜而脆弱,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讓小小的事端陷入萬劫不復。
    
  再談奶奶與爺爺之間,其實交集也不多,在他生病時,奶奶幾乎也沒有什麼關懷,畢竟躺在床上的爺爺,在年輕時曾經拋棄過她。此刻這種懸念,還是讓她無法釋懷。
    
  而當洪作去探視老父時,老人伸手,而洪作也作了回應,但老人卻突然使盡全力抽了回去,這是另一種無奈的「拋棄」,坦言之,到了生離死別之際,才是真正要懂得拋棄的。人世間所有萬物再也帶不走,萬物在瞬間全化為烏有,你曾擁有的所有,通通成為過眼雲煙。
    
  如果是這樣,你還不懂得「拋棄」的話,那也只是帶給自己,更多的痛苦與磨難。洪作在黑暗中,望著自己握過父親的手,他似懂非懂,若有所思,但依然想不通其中的真正奧秘。
    
  洪作最後在海邊揹起失憶的老奶奶,老奶奶怕水,但扶在洪作的肩上,便無所懼,縱然「拋棄」是人生必要之惡,但若能從中尋找到真正的道理,一切困擾便會因之而釋然。「母」片正是提供了這個角度的思考問題,也正是小說中的主旨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