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氧氣音樂劇(AIR: A Musical)

導演:傑里麥‧奧斯本(Jeremy Osbern)
主演:葛蘭維拉‧歐尼爾(Gvanvile O’Neal)
   珍妮佛‧柯米拉(Jennifer Coville)
美國 / 2010年 / 100分 / 普通級

這是三個相互交織的愛情故事。在那個世界裡,車子意外相撞,火災意外發生,而愛情更賦予一切事物獨特的旋律和節奏…

◎ 劇情簡介     

  茱莉安在三年前丈夫自殺身亡後,大女兒莎拉相當不諒解,遂獨自出外謀生,但從此不再與茱莉安聯絡。而她的小叔大衛卻不時來騷擾她,但茱莉安還是很堅強地在餐廳上班,並撫養小女兒魯恩。

  馬孔是個公司主管,他的屬下史坦與馬可士彼此敵視對方,馬孔不只一次警告他們,但兩人卻都推說無事。而史坦有天晚上遇見音樂家東尼,問他是否有愛的人或有人愛他?然後指著樓上有燈光的窗戶表示,他的妻子與馬可士時常幽會,有次他躲在衣櫃中看見他們做愛。史坦去買了一把槍在公司找上馬可士,危急時馬孔上前攔阻。但馬孔也受到上司的指責。

  馬孔的妻子史蒂芬妮因丈夫無法生育,遂離開馬孔並與戴夫生了女兒。馬孔感嘆不已遂到酒吧消愁而認識了茱莉安,兩人從對方身上慢慢找到愛的訊息。

  丹是汽車停車場的收銀員,但他兼職在賣極淨牙膏,每天接幾百通的服務電話,這一天他開車與作代工的莎拉發生對撞,雖然兩人互留電話,但莎拉似乎心中有著難以言說的痛,透過好幾次的約會之後,莎拉終於認清自己心中的陰影,於是她主動拿起電話打給母親茱莉安,不僅道出自己心中的痛,但最後她向母親懺悔,也在電話中原諒了母親,於是莎拉放開心胸與丹交往,同時也在對方身上找到愛的真諦。

  東尼原本與凱西交往,但凱西要東尼多說幾句「我愛妳」,但東尼表示愛並非只透過口頭傳遞,這惹毛了凱西,於是凱西為他拍了一張「最後的影像」,兩人就這樣分手了。

  凱西回頭找前男友康納,不斷地向他傾訴,雖然康納重新向她示愛,但凱西這才發現自己是如此愛著東尼。而東尼極力想創作的就是寫一首歌頌愛的歌曲,但每每在韻律中卻都出現凱西的影子。

  東尼在聽了「建築師樂團」演唱後,開啟了自己心中的創作靈感,於是他帶吉他到凱西的窗外高聲吟唱,凱西也從中理解到不應拘泥於口頭上的「愛」,兩人重歸和好,也体現了「愛」的真義。

◎ 劇情分析

  音樂劇在人文素養較高的國家是相當發達的。一齣成功的音樂劇不但行銷全世界,同時也能將一些文化推介給其他國家,讓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創作者的國家特色以及文明,在現今的資訊主義掛帥的關鍵時刻,音樂劇不失為推銷國家知名度的方式。

  美國是個音樂劇的王國,這是無庸置疑的,在百老匯每天上演的音樂劇、歌舞劇甚至歌劇都是當今世上頂尖的作品,一提到百老匯當然立刻聯想到美國,但除了百老匯,一般的藝術創作者,幾乎也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實踐這些藝術表現,「氧氣音樂劇」就是在這樣相當貧乏的條件下拍攝完成的作品。

  除了作曲編曲之外,演員必須都能現場歌唱,這也是本片較不注重卡司的原因,歌唱者能在適當的時機提供詮釋歌曲中的詞意是先決的條件。「氧氣音樂劇」是一齣小成本的製作,對台灣而言卻是相當值得效法的模式。台灣在歌者自己拍攝的MV作品中其實早有相當亮麗的成績,而MV的故事連結其實就是一齣音樂劇,當然在這個臨界點就必須仰仗一名編劇與導演將之整合。

  「氧」片的故事是以三條主線作連結,而在最後的情節中人物關係開始串聯,彼此互動的關係也呼之欲出,也符合了戲劇理論的伏筆與呼應。

  馬孔這一條線延展的線索較豐富,但對於離去的妻子著墨較少,其妻史蒂芬妮因渴望生子,但馬孔卻是不孕症,於是史蒂芬妮改嫁戴夫,在生下一女之後把相片寄給馬孔,馬孔當然也喜歡孩子,但上天的撥弄使他只能陷入孤獨,縱使兩人如此相愛,但卻因為孩子而各分東西,偶爾的電話慰問似乎只能憑添更多的思念。

  馬孔在酒吧認識的茱莉安也是個有故事的人,她的先生突然舉槍自殺,雖然原因不詳,罪咎亦不在她,但她卻必須揹負罪衍,她的大女兒莎拉遂離家出走,從此音訊全無,而另外茱莉安的小叔大衛始終糾纏著她,雖然理由亦是哥哥的死亡,但大衛對茱莉安的心態是有待商榷的,或者編導有意要觀眾自己聯想:大衛的精神狀態與其兄是一樣的,而大衛也始終拿著槍。而步步糾纏是否是對兄嫂的一種迷戀?在某種角度而言,大衛也是相當脆弱的,有一次甚至哭泣地投入茱莉安的懷抱中,這些現象只是一種堆疊的現象,其背後隱微曲折的心態與深沉的思緒都是必須依靠觀眾自己重新組合的。

  莎拉離家出走後,她靠打零工維生,因為車禍而認識了丹,其實兩人在剎那間就釋放了愛的訊息,但莎拉的情緒似乎是陰晴不定的,究其原因當然是她對父親的死亡與對母親的不諒解,雖說這兩件事是否必須有連帶關係是可以討論,編導希望製造一種矛盾的情節,以便加強角色個性的立體表現。

  丹與莎拉是兩個極端的對立,因為莎拉幾乎沒有朋友,每天陷在無言的困窘之中,而丹正好相反,除了停車場收費員這個職務外,也是極淨牙膏的窗口,每天面對的抱怨電話何止千通?當一個每天講很多話的男人與一名每天沉默不語的女人相遇之際,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

  莎拉有幾次情緒不穩定,但沒多久又能與丹互動,在連結的過程中是不太圓融,但音樂劇許多的轉折全在歌詞上表現,而這也正是音樂劇的魅力。莎拉在接納丹的前夕終於有了醒悟,她主動打電話給茱莉安,不僅原諒了母親,當然也原諒了自己。其實這是心境的問題,不管自己認知為何,這世上所有的一切始終如常進行。

  茱莉安帶馬孔回家與小女兒魯恩見面時,同時也獲得了女兒莎拉的來電留言,而這一切代表著陰霾全部掃淨一空,迎面而來的必定是全新的面向。

  另一條線是東尼與凱西,凱西像所有女人一樣,渴望從東尼口中聽到「我愛妳」的保證,但東尼並不拘泥於口頭上的保證,於是兩人一言不合而分手。凱西傷心地回頭找前男友康納,我們不知兩人為何分手,但卻看得出康納對凱西一往情深。以此推斷兩人分手必是凱西主動,不管其原因是否因為東尼,顯然凱西的愛是有層次的選擇性的,而這樣像階梯般地往上爬,當然在潛意識中是極度不安穩的,而這也是她為何堅持要東尼在口頭上說出「我愛妳」的原因了。

  但從東尼的角度來看,他的心緒亦是有缺失的,如果他心中是真情真愛,又何必在乎說不說的問題?顯然在兩人作愛之後,東尼尚未完全思及「愛」的真諦,這非得由康納當面告知,在東尼一番思慮之後,終於能恍然大悟,這才以自己的曲子在窗口像凱西傾訴。而在此刻,凱西當然也悟出真愛並非只在口頭上的表露,在行為舉止中似乎都會是愛的詮釋。

  「氧氣音樂劇」在戲劇結構上尚稱完整,或許是因為卡司的緣故,在演出的調性上有些小的缺失,也就是在表演的層次上較顯浮面,導演在面對這些問題當然要負更多的責任,畢竟他是負責整合的工作。

  「氧」劇或許是這些元素,使得這部影片一直沒有受到注目,但有機會觀賞,倒也能從細膩的角度中,發現其中表現的優點與長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