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林苑芳 老師撰稿
導演:恩斯特·英格瑪·柏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
演員:丹妮.林德(Danny Blind)
藝術顧問:維克多.修斯卓姆(Victor Sjostrom)
攝影師 : 哥斯塔.路斯寧(Costa. Lusning)
剪接師 : 奧斯卡.羅山德(Oscar. Rosander)
瑞典 / 1946年 / 89分鐘 / 保護級
年輕的內爾與她的養母過著安靜的生活,直到她的真正的母親出現。她被親生母親吸引,並在她的引導下在斯德哥爾摩開始了勇敢的成年人的生活,內爾離開小鎮,從而顯露出人性的陰暗面…
◎ 劇情簡介
一個平靜的小城鎮,美麗的像在圖畫中,孩子們自由的在街道上嬉戲,這裡沒有工廠、港灣,巴士的到來倒是生活中的大事,因為它會帶來報紙、郵件及窺探者,以及危險大城市的氣息(在當時的認知是如此)
在這一天巴士也帶來了奈麗的親生媽媽耶尼,養母戈珀爾是個鋼琴老師平常靠教鋼琴維生,一年一度小鎮為飢餓貧困的這個意向而辦的音樂舞會即將到來,為此奈麗的養母不得不向好友耶希借錢,為的是買一件舞衣送給奈麗,殊不知奈麗已寫信告知其生母,而耶尼也送他一件超豪華舞衣,為此養母心中有些小小遺憾,在養母心中認為女孩長大,能夠有一個愛她的男生結婚生子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對於18歲的奈麗他並不是如此想,在他年輕的心中並不想這麼的平淡過生活,所以對於養母認同的對象,並不認同。
在舞會中奈麗因為對魯夫不滿而逃避著與別人共舞,當雅克出現時,因為他的風趣與年輕的氣息深深吸引奈麗,雅克帶著奈麗唱歌、跳舞 、喝酒,這些都是魯夫不曾帶他做過的事,對於奈麗來說這一切都是新鮮而有趣的經驗。
耶尼拜訪奈麗,提議奈麗與自己到大城市斯德哥爾摩去工作,奈麗因不想與魯夫在一起所以提議當天就離開養母家,當然養母除了同意也別無他法一切尊重奈麗的選擇。
養母因思念奈麗兒生病,知道自己生重病而想見奈麗,因為沒錢而向好友耶西開口借錢,前往奈麗的工作場所也就是耶尼開的美容院,與奈麗一同吃晚餐,感覺到雖然耶尼幫奈麗買了許多衣服及鞋子,這是戈珀爾無法負擔的東西,但是母女倆卻是感情不好似的奈麗會與耶尼爭執,這是讓戈珀爾為難的事。
戈珀爾提前回家,在路上碰到雅克,雅克熱心的送戈珀爾至車站並幫忙買車票、零食。
奈麗獨自一人整理美容院,雅克進入帶著一把槍,訴說著自己的不幸,奈麗起憐憫心而與雅克發生一夜情,耶尼突然來到,並戳穿雅克的謊言,雅克憤而舉槍自盡,奈麗身心俱疲的回到養母家,養母默默地接納奈麗,一切事務回歸正軌,一切歸於平淡。
劇情分析:
本片是導演英格瑪.柏格曼最早期的作品。片中表達簡顯易懂的劇情,平凡的小鎮,純樸的人們,平淡的生活,年輕人想要讓生命更豐富的心情,努力探索追求花花世界的心境,養母的安於平凡與生母的虛榮繁華,這一切都在呈現對於自己所愛的不同的愛,也呈現出身為人的掙扎,有能力與否、有想法與否、是真心與否、能看清事件與否。兩位母親的出發點皆是愛,都無對錯;依事情的輕重緩急而有不同的結果。
在1945年發生的故事,至今仍是一而再的發生,好像千變一律班的久久發生一次,只是到現今2012年看這影片時,卻有著熟悉的劇情影像,好像故事才發生過,當我困苦時我會想過富人的生活,錦衣玉食。當我富有時,我又期待平靜安穩的生活。
在此片中奈麗因著自己不想留在小鎮而選擇到斯德哥爾摩,但是雖然不愁吃穿卻因為和生母並沒感情基礎,而經常發生口角,而雅克的內心深處是不想如此依附著耶尼生活,在奈麗面前顯得自卑又可憐,當耶尼拆穿雅克時,他寧可選擇自殺面對自己的窘境。
戈珀爾因為思念女兒,而一圓見女兒的心願雖然不捨,但是還是默默地守護女兒,支持女兒的想法,最終女兒還是回到小鎮生活。
所謂危機就是轉機,在奈麗選擇離開的這件事,對戈珀爾來說是母女間信任的危機,但是也因奈麗重回小鎮而修復彼此間的嫌隙。這種是對每個付出愛小孩的母親來說是不容易的,尤其是戈珀爾用溫暖的雙手迎接奈麗回家,而且甚麼也不過問,讓內心受傷的奈麗找到安全的避風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