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奧斯里.可漢(Oshri Cohen)
伊泰.提倫(Itay Tiran)
以色列 / 2008年 / 126分鐘 / 保護級
禮讚:2007年柏林影展銀熊獎
2008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以色列部隊守在波弗特堡,敵人時時炮擊,卻奉命不得開火,也不能撤退…
◎ 劇情簡介
波弗特堡在一九八二年的一場戰役中被以色列軍隊佔領,但在十八年後因國際情勢的發展,以色列決定撤出這座堡壘。
李拉茲中尉是這些駐軍的指揮官,他才二十二歲,但卻有著天生軍人的堅毅。碉堡外發現有一些不明物,於是上級派來了一名爆破專家,雖然認定極為危險而決定放棄,但巴德李拉茲卻堅持要查個清楚,爆破專家在請示上級後只好硬著頭皮上陣,沒想到真的就意外的爆炸而當場身亡。
不只是每位守軍籠罩在隨時喪命的恐慌,李拉茲也時時刻刻繃緊神經,柯瑞就不止一次向他質疑,但軍人的信條讓他們都必須回到軍隊的服從原則。也有人退伍的日子到了,興高采烈地回到以色列國內。巴德交了一位美國女子,他渴望早日退伍後可以到美國與她相會甚至結婚生子。這一日亞拉威在綠崗站崗,沒想到黎巴嫩的軍隊一顆砲彈正好擊中綠崗,雖然經過搶救,但亞拉威依然壯烈成仁了。
氣氛更加迷漫的原因是他們奉命不能還擊也不能撤退,因為國內的政客在派系操弄下尚未討論出一個妥協的方案,因此這個部隊便必須按兵不動,這使得許多士兵心中有了許多的困惑,雖然如此,他們卻始終保存著忠貞愛國的情操。
另一次歐斯在隧道外頭被砲火擊中,李拉茲正在猶豫時,另一名同袍衝出去硬是將歐斯拉回碉堡的隧道內。由於人員有了損傷,班表必須重排,但因牽扯到生死問題,誰也不願當排班表的人,李拉茲正感無奈之際,有人開始認養最差的時段,接著陸續有人認養,最後一個人也只能接受僅剩的時段。
上級載來無數的地雷與火藥,要他們在撤退之時炸掉這座十字軍建造的堡壘,埋地雷炸藥的工作由梅爾負責,但撤退的命令卻一改再改,最後僅剩十二人留守,有人認為他們不應該如此逃離,但軍人只求光榮一戰,但像艾密歐愈是到撤退的最後關頭愈是失去鬥志,所幸最後終於接到撤退的命令,李拉茲帶最後十二人回到以色列本土,他激動地跪在地上親吻著土地。
◎ 劇情分析
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發生的六日戰爭是二十世紀一次重要的事件,這牽扯了更多更複雜的問題在日後逐漸顯現。戰爭是地球上只有人類才有的現象,在什麼樣的景況中必須發動軍隊相互殘害對方生靈,其實認真探索也不見得能理出一條正確的道理與意義。但在如此近乎不可解的困頓中人類似乎也只能選擇不斷的重覆戰爭,企圖以最強烈的手段來解開這種心理或現象的迷障吧!?
「前陷風暴」不同於一般的戰爭影片,因為影片中幾乎看不見兩軍交火的局面。以色列守在波弗特堡的駐軍奉命不得開火,但卻又不能撤退。這是一個奇怪的邏輯,試想一羣握有武器但卻失去戰場的軍士,他們該如何看待這種矛盾?何況敵人隨時而來的砲擊都有可能讓自己喪命。當砲灰也許太言過其實,但整體的氣氛像陷入了一片泥淖之中進退不得,於是傳說中以色列軍人的驍勇善戰在這個情境下似乎逐漸被解構了,代之而起的是軍人背後的人性掙扎與生命的惶恐。
人的信條是絕對的忠貞,命令的執行是不二法則,問題是,當整體國家的決策動向有了改變,甚至國內政客之間的利益導向有了衝突與拉扯,勢必會影響軍政的方針,而軍人在最前站的戰場上雖面臨生死的關鍵,然而卻像提絲傀儡一般,真正操弄他們命運的卻是上方的那隻手。
影片中並不想在這個「將士在外不受君命」的面向上辯證,但卻徹底地將躲在有良好防備的戰壕隧道中戰士的心靈無情解構。死亡對任何人而言都是無知而恐慌的,而軍人到了戰場,就必須隨時有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就某種角度而言,這是相當殘酷的,但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正好能突顯軍人最可貴的情操。
於是「矛盾」無時無刻充斥了這羣守軍的心靈,在無奈中必須安置自己的心靈;在惶恐中也企求自己的平安,而整體的大前提是他們都必須忠於自己的國家;也徹底地執行上級交付的任務與命令。
但不管從那個角度來看,戰爭總是必須加以批判與譴責的,一次的戰役生命財產的損傷不計其數,而其後延續的影響卻非筆墨所能形容。而每一場戰役其實也都有著前因與後果,但有時認真思考後會發現,這些因果關係其實與一般民眾全然無關,真正主導這些戰火的反而都是一些政客,而這些人的考量自然有其特殊的緣由,但出生入死的卻是駐守前線的軍士。
「前陷風暴」之所以受到歡迎的原因,正是紮實地批判了以色列草率進兵黎巴嫩,最後依然得撤兵的荒謬舉動。縱然如此,戍守在波弗特堡的軍士們卻勇不抗命地堅守崗位,就算有怨言,但卻也無人違背軍人的天職。於是在強烈的對比中,很快就能比量出何種生命的價值是值得批判或歌頌的。
九八二年以色列與黎巴嫩第一次戰役,入侵黎巴嫩的以色列軍隊佔領了波弗特堡,時間長達十八年之久。二ooo年因國內輿論的批判,這使得以色列決策當局不得不撤出這座古老的古堡。有趣的是當時在軍隊要離開之際,用了近六噸的炸藥企圖炸毀波弗特堡,神奇的是爆炸雖然猛烈,但卻也只是掉落幾塊碎石而已。第二次以色列與黎巴嫩於二oo六年發生戰役,以色列雖重回黎巴嫩,但卻刻意不去佔領波弗特堡,如今這作城堡卻已變成知名的觀光景點。
陷風暴雖以戰爭素材來包裝,但放置更多的觀點來詮釋人性,當生命遭受威脅之際,任何人都會流露出恐慌與膽怯的神情,這並非可恥,因為這是真正的人性。「前」片就是以這種角度來追索生命的無常與瞬間消失的空無。剛到古堡不久的爆破專家,幾乎談不上兩句話,但在第二天就壯烈成仁了。
這讓人感到無盡的惶恐不安與不踏實,於是在心靈深處油然昇起一股懷疑,對生命價值觀的直接探索,所以立刻在每個士兵的身上都能追索出真正的故事。每個人都有期待與希望,而這些願望的完成卻必須先活著回去,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雖然批判的議題是如此厚重,但卻從無背棄國家或違抗命令的情境發生,而一切批判的焦聚反而指向國內的政客,他們不顧兵士的生命安危,只是一味地在政治籌碼中尋求有利於自己的討價還價,也間接地呈現了人性中無情的殺戮與戰爭的荒謬,
從古至今,幾乎都沒有人能夠將戰爭的原因解釋清楚,人有時是極端短視與盲目的,除了戰果的摧殘,其他自私地浪費資源其實也是不可原諒的。但究竟有多少人能從古今的戰爭中獲得答案呢?
李拉茲中尉在帶領最後十二人回到以色列領土時,他是百感交集的,在戰場上他堅持軍人的原則,但其實他也是血肉之軀、也是父母所生、也是跟每個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慾,只是基於軍人的職責,他是無法有個人的意願的,他唯一的選擇就是服從。
李拉茲跪在地上脫下戰袍,深深吸一口氣的鏡頭令人印象深刻,同時也解釋了軍人一體兩面的心情與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