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愛在波蘭戰火時(Katyn)

導演:安德烈.華依達(Andrzej Wajda)
演員:達努塔.史丹卡(Danuta Stenka)
   珍.安吉列特(Jan Englert)
波蘭 / 2008年 / 117分鐘 / 保護級
禮讚:波蘭奧斯卡「金鷹獎」最佳影片、最佳音樂、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
   獲邀2008柏林影展觀摩電影
波蘭的一萬名軍官被蘇俄部隊帶至卡廷…

◎ 劇情簡介     

  一九三九年,德國與蘇俄雖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德國卻舉兵從西挺進;蘇俄從東北方進軍,波蘭這個國家就在兩國逼壓之下近乎亡國了。

  所有的士兵雖然都被釋放,但軍官卻全都關進了軍俘營。安娜的丈夫安德烈是波蘭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騎兵隊隊長,安娜趕在丈夫被帶往另一處營區安置前帶女兒妮卡見了最後一面,安德烈知道妻女需要他在身邊保護,但他身為波蘭軍官自有他應為國家盡忠的職責,於是安娜眼睜睜看著丈夫被火車運載而去,從此音訊全無。

  安德烈的父親楊是一位教授,德國人佔領學校後要與教授們研討,但沒想到一聲令下,校長與教授們全被送往集中營,而不久即傳來楊教授因心臟病死在獄中的消息。

  安娜在蘇俄開始搜捕軍官妻子時,一名蘇俄軍官向她求婚,因為唯有如此才能保住她們母女性命,果然在蘇軍來逮人之際,這名軍官雖然安娜不願嫁他,但他依然挺身搭救,安娜與妮卡這才急急奔往安德烈母親住處,婆媳二人堅定地相信安德烈尚在人間。

  此刻由德軍傳出「卡廷事件」,謂一萬多名軍官在卡廷樹林中遭俄軍屠殺,但始終不見安德烈的名字,但五年後原本在名單內的傑里中尉卻意外出現了,他現在已成為新波蘭政府的少校,他告訴安娜,因他將繡有名字的毛衣送給安德烈,故才誤傳他已死亡。傑里雖然資助了安娜一家人,但因昧著良心替蘇俄遮掩罪行,在酒吧喝完酒之後便舉槍自盡了。

  這期間也發生華沙示威事件,許多年輕人慢慢覺醒,若波蘭沒有自主權,他們註定要亡國。塔奇歐來投考藝術學院,但因其父也在卡廷被殺,他的履歷卻不願改為德國人所犯的罪行,加上他因撕了海報遭到追捕,雖然他剛認識了伊娃並約定隔天一起去看電影,但沒想到剛分手卻又遇見追捕,最終塔奇歐被車撞擊身亡。

  安娜接到卡廷事件的資料,她見到安德烈在日記本上的記載,終於還原了許多真相。一萬多名軍官也都是全國各行各業的菁英,全部未遭審判便被槍擊身亡,死後草草埋葬在卡廷的樹林中。

◎ 劇情分析

  任何人都知道戰爭的無情與殘酷,但在每個世代中戰爭似乎永不絕跡。是因為無窮的貪婪或慾望;或是永無止盡的野心使然?看起來這是一個相當清楚但卻又容易讓人困惑的問題。

  人類歷史上的兩次大戰役幾乎都令歷史學家有著探討不完的議題與困惑,而在戰爭中的互動,使得人性受盡極度的摧殘。波蘭這個地大物博的農業國度,人文素養極高,而且又是歐洲的穀倉。只是波蘭的命運似乎命定的坎坷,因為他處在兩個強權國家的中間,他的國界幾乎常常被移動的,當德國向東擠壓時,波蘭就不得不讓出許多邊界的土地;而當蘇俄向西擠壓時,波蘭便也得在邊界土地上讓步以求自保,但當兩國肆無忌憚地侵奪之際,波蘭豈有不亡國之理?

  波蘭雖有兵力,但一向秉持和平理念,他們深知既然無力抗衡列強,頑抗只會徒增傷亡,這種另類的思考也是值得觀察與研究的,但這樣的理由造成列強的覬覦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導演在影片中刻意塑造了幾個角色,以他們的行為舉止起居作息來突顯波蘭人的人文素養與氣息。安德烈的父親是非常優雅的大學教授;而其妻雖處在戰亂,依舊有其高雅的行為風範。其他將軍夫人的風骨亦都傳達出波蘭人真正的特質。而這些面對人生的舉止行徑,其實就是波蘭人的「武器」。

  華沙的抗議事件雖然沒有具象地演出,但以塔奇歐與伊娃這對青年男女為藍本,我們不難看出導演真正的企圖,亦即在壓逼到極致後,波蘭人亦會有所反擊,而面對被扭曲的歷史,他們寧可選擇真相,縱然因此必須犧牲自己進入大學就讀的願望,但真理是永遠不能被抹煞與篡改的。

  傑里是個矛盾的角色,他原本跟隨安德烈,算是他的一名左右手,但他意外地被蘇俄收攏才得以活命。這一點似乎又是一個議題,就因為在妥協中才留存了一條命,而這一切的用意不就是為了建設新波蘭?但若沉溺在權勢之中,這留存的生命勢必會受到質疑,傑里每每想到死去的安德烈與自己此刻的心境作對照,心中出現的矛盾絕對是必然的,而真正面對自己的良知時,才是最難過而無法逃避的,於是從酒吧出來後,傑里毫不猶豫舉槍自盡了。

  傑里只是在世局動盪中其中的一個角色,他代表的是一種現象。每個人的機遇不同,也都必須去面對所有的試煉,於是由此展開了生命的各種面向。

  安娜是個勇敢的女性,她曾要求丈夫留下來保護她們母女,但明知不可為而要求,並非她無理取鬧,而是女人細膩的感受,使她預知了不幸的未來,無力的懇求只希望奇蹟的出現,但明知一切都是枉然,只能眼睜睜地望著載著丈夫離去的火車背影而傷痛不已。

  蘇俄軍官不時照顧安娜母女,甚至也向她直接求婚。他的用意雖然是為了保護安娜母女不會受到傷害,但安娜也有她必然的堅持。戰爭期間軍人的待遇總是較富裕的,在情非得已下委身下嫁有時也無可厚非,但卻牽扯到一種原則與態度的問題。這一點安娜有了她的堅持,也為她自己的生命作了最無愧無悔的交代。

  但這並非只是指個人的行為舉止,導演真正意有所指的是波蘭的「國魂」。如果因為國力不振而遭受外族欺凌,這只是一時的現象;但若每個人都喪失了原則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那波蘭會亡國則一點也不令人意外了。導演適度地整合了一批人的個別線索,譬如為買弟弟的墓碑而賣掉自己金黃的長髮的姐姐,就算明知會受到阻擾,但毅然決然將真相以墓碑來呈現,雖然當夜墓碑便被敲碎,而她被帶入一間暗無天日的暗房,命運未卜,但這又有何妨,她的行為正是波蘭國魂的展現。

  歷史是有軌跡的,我們是否應該從這些軌跡中尋找到一些我們必須體認或學習的真相?還是戰爭是一場又一場的誘導?使我們一再地在這些泥淖中不斷地傷害人類,其實也是傷害著自己而不覺。

  歷史有時也會被埋藏而永無真相大白之日;歷史有時也會扭曲了人性,甚至造假欺矇世人。當德國指摘卡廷事件的同時,蘇俄也開始將一切罪刑推給德國。真相雖然只有一個,但現象卻是多得讓人分不清楚是非與原則。

  安德烈的那本日記是真相的告白,但當真相大白之後又將如何呢?我們將以什麼樣的心情來面對這一兩萬平白無故遭受槍殺的波蘭菁英?這種近乎滅族的舉止在很多國家都曾發生過,無非是統治者為了日後較易駕馭,因此大力鏟除社會的菁英,這些冤死的人除了一些職業軍人之外,都是社會的一流人才,當這批人被消滅後,波蘭起碼在二十年內很難出現能登高一呼的領袖人物。

  歷史引發的教訓是極端殘酷的,我們不解的是為何人類始終必須在這樣的衝突中殘害對方?現在世界村的理念是一種理想,但若遇上宗教與民族議題就又會出現更多的爭端。而現在的戰爭雖然可能異於其他之前的方式,但殘酷的本質則是不變的。但願此片能帶給一些好戰的人一些反省與醒思,將會是功德無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