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尼可.霍夫曼(Nico Hofmann)
柯林娜.哈佛克(Corinna Harfouch)
德國 /1998年 / 95分鐘 / 限制級
在一處公寓大廈裡,發生駭人的兇殺事件,死者呈大字型永眠在床上(生殖器已被切斷),現場似留有生前逸樂的蛛絲馬跡,頭部遭一豎笛重擊(因為沾滿血跡的豎笛留在現場),警方朝向變態疑犯偵查…
◎ 劇情簡介
柏尼與搭檔進行一場掃黃行動,從一羣老人居住的公寓中破獲了從東歐來賣淫的集團。佛萊迪藉職務之便將其中一名年輕女子帶回警局,卻因此而認真地與女子交往起來。柏尼已婚,但因長期將心思放置在工作上,以致妻子時常埋怨,甚至最後將他掃地出門。
柏尼心情非常沮喪,妻子帶走了兩人的兒子西奧,西奧是輕度智障。雖然沒有了家累,柏尼可以全力投入在工作崗位上,但事實卻是讓柏尼陷入孤寂之中。
柏尼和搭檔面臨了另一凶殺案,死者史坦曼頭骨破碎,陰莖被咬斷一半。柏尼在現場中發現一名穿紅色大衣的女子安娜,安娜偷偷地從現場中帶走一把黃色的洋傘,於是柏尼獨自跟蹤查訪,知道安娜是在一家博物館當解說員。
柏尼無法解釋自己幾次情不自禁地毀掉不利安娜的證據,因為他似乎不知不覺中愛上了安娜,柏尼查出安娜時常參加單身聚會,於是柏尼也單身前往。在派對中他與安娜共舞,兩人在感情上有了更進一步的交集。
柏尼心中還是矛盾不已,好幾次藉機要拿走黃色洋傘去修理,但都被安娜所拒,最後安娜將洋傘丟在垃圾桶內卻又立刻反悔而將洋傘取回。
其實安娜心中相當孤寂,雖然藉派對認識男人而排遣寂寞,但大部份的男人都不是理想的對象。也因為如此,她雖感受到柏尼對她的用心,卻無法承認自己會是愛情的幸運者,唯一的精神慰藉與傾訴全部錄在答錄機上。
柏尼也陷入矛盾掙扎中,在半推半就中召來了妓女,以凌辱的方式發洩自己,最後雖然頻頻向女人道歉,但女人嚇得逃之夭夭。
柏尼的情緒使他頂撞了上司,並在出拳毆打上司後遭到停職。但柏尼還是繼續追查安娜。最後柏尼拿到黃色洋傘後將之丟棄在大湖中。
但柏尼欲與安娜雙宿雙飛之際,安娜卻從他的口袋中找到警證以及一把槍。於是安娜知道自己難逃法網,向柏尼口述當晚受到史坦曼的凌虐而痛下殺手,最後趁柏尼不注意時在浴室內飲彈自盡。
◎ 賞析
看似警探懸疑的推理劇,全片卻將犯罪的手法與過程放置在枝微末端。全劇的焦聚大力鋪陳在人性的孤寂與慰藉尋求,刻劃得無所不用其極。
柏尼雖然已婚,卻因將工作列為生命的首項而與妻兒漸行漸離。雖然他也深愛著妻子與十四歲輕度智障的兒子,但這種家庭的結合似乎早就註定了失敗的因子。
長期地與兒子擔驚受怕丈夫的安危,卻又無法獲得發洩的管道,正因為「家庭」這個社會的體制有了精神的束縛。如果柏尼與安娜都必須要有發洩的管道,其妻自然也是需要的,於是柏尼的妻子告訴柏尼,如果他離開,對她及兒子而言就是一種解脫。
當柏尼回家時看見兒子與妻子睡在一起時,立刻大發雷霆,這是一個線索與呼應。全劇中幾乎充斥著亂倫的苦悶,導演在這兒只是蜻蜓點水地放置相同的元素,不見得有真確的事實,卻呈現了因果的必然與可能。
問題是人的社會中為何潛藏那麼多令人困頓與愕然的不堪?看看那些公寓的老人,依然無法抗拒美色的誘惑,在肉體的廝磨中究竟是為了尋求感官的發洩與刺激?或是為了找尋心靈慰藉的所在?其實這兩個答案是一體的,因為人很少能夠將慾望從肉體與精神上單一抽離而出,其實慾望的面向幾乎都與孤獨有關,而人相較於其他動物,反而是最怕孤獨的。
面對情慾的引燃,或者只為了在兩個肉體的碰撞中證明自己的存在,能夠在寂然的空無中有著實相的滿足,這是需要鍛鍊與修持的。然而凡俗之人不但無力擁有這份超脫的精神層次,大部份的人似乎在慾望中打滾流連亦是必然。
如果在孤寂中努力去愛一個人是順理成章之事,那我們該怎麼去愛一個人呢?柏尼在結婚之前不也是愛過他的妻子?其他在影片中出現過的腳色亦同。而全片卻沉重地傳達了人在相互愛戀對方之餘,其實也散置了許多的不相信,而這種惶恐不安的情愫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安娜在博物館導覽中所說的故事就是一個引證。酋長的女兒不相信船長會愛她,在與死神定了契約之後,她在酒中放了毒藥,於是酋長的女兒與船長都成為死神的俘虜。
安娜在空虛的生命中想尋求肉慾的慰藉,沒想到她遇上變態的史坦曼,於是悲劇就發生了。為什麼情慾不能只是歡愉的互對,而必須是瘋狂的凌駕?史坦曼對自己的兒子也有了不堪的對待,這應該是在化解孤寂的過程中令人不快的突變。但別忘了,這些狂暴的因子確實都存在人的靈魂深處,當精神受到極度的擠壓之際,這種狂暴自然就會傾巢而出。柏尼也不遑多讓,他在極度沮喪之際,不也是對妓女狂暴凌辱?縱然事後向她道歉,卻是於事無補。
其實柏尼與安娜ㄧ樣,不相信愛情,或者說是不敢相信愛情。也許妻子的離去讓他有如驚弓之鳥,但在潛意識中卻無法全面否定愛情,安娜的情形甚至是所有人的寫照都是如出一轍。
正因為如此,於是每個人都陷入了矛盾的桎梏中而永難翻身。於是安娜只能將心靈退卻至家中電話的答錄機,全心全意地錄下自己的惶恐與不安。從而在尋求慰藉中不斷地透發對愛情的不信任,問題是在質疑的同時,安娜也是無法逃離愛情的。
狂歡的派對提供了暫時的依偎與滿足,但當歌舞燈影消失之際,人是否反而顯得更為孤單?然而這似乎是紅塵男女共同的宿命與傾向,藉著不斷接觸的新面孔,好似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與動力,但其實這些都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式,連帶地使得對愛認知的微弱靈性愈來愈薄弱甚至最終消聲匿跡了。
全劇的燈光氛圍都以暗黑色調來處理,這反而提供這部電影更多期待的空間。若果黑暗代表了不信任的挫敗;那結局的失敗豈不提供觀眾一種逆向思考?在追索愛的過程,如果可以全力付出並竭力相信時,這會不會將有一種亮麗的結局呢?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絕對可以嗅到導演在這方面努力建構的符徵與期許。
「愛」有時在靈光乍現的同時就已產生而存在了。縱然全面否定卻也無損於它的存在。只是這種感知常常因為無法真確了解對方,以致這份真意便慢慢消逝。但消逝的無關那份癡迷的愛;消失的是持續的熱情罷了,於是殘存的愛便又會化作另一股動力,當誘因再度出現時,這股愛便化作種子,期待在土中發芽茁壯。而這樣的形式好似不斷的輪迴,最終所剩或殘存的,永遠只有自己心中的那股「愛」了。
這也是為什麼人擁有愛的同時,卻又倍感孤寂了。安娜的死亡也許反而是一種解脫,畢竟她也曾殘害過人命;縱然情非得已,卻也是罪愆。倒是柏尼就不同了,他在一連串愛的測試中不斷受到挫敗,他將繼續在此生中受到試煉。藉著柏尼的心境,其實都可以讓觀眾從中體現人存在真正的本質。
生命真的很美好,卻必須在一再的試煉中才能真正有所發現,本片正好是一面眾人的鏡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