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7年4月23日 星期一

二手書之戀(Wilbur Wants To Kill Himself)

導演:瓏.雪兒菲格(Lone Scherfig)
演員:詹米.西佛斯(Jamie Sives)
   安卓恩.羅林斯(Adrian Rawilns)
   雪利.韓德森(Shirley Henderson)
禮讚:西班牙瓦拉多利影展最佳男主角
   法國波爾多女性影展最佳女主角
丹麥 / 2002年 / 105分鐘 / 限制級
滿室書香的二手書店,兄弟二人愛上同一位女性…

◎ 劇情簡介     

  賀柏與韋柏是親兄弟,父親去世後將一間二手書店給了韋柏,但韋柏似乎心中埋藏了小時候對母親死亡的自責,不但無法繼承書店,更是時時刻刻鬧著自殺;於是賀柏便擔負起書店的業務,並就近照顧著韋柏。這一日韋柏又吞下大量的藥物並開了瓦斯自殺,在書店與一名女客戶艾莉絲談論書的價錢的賀柏在接到弟弟「告別」電話後,立刻飛奔回家,適時地搶救了韋柏的生命。

  艾莉絲是單親媽媽,帶著女兒瑪麗在醫院當清潔工,由於很累常常遲到。一日在醫院撿到一本書,次日拿到二手書店賣,沒想到賀柏不在,卻看到韋柏以電線上吊自殺,便急忙將他搶救下來。但一耽擱,上班又遲到了,這一回醫院的管理者再也無法容忍,將她開除了。

  艾莉絲到書店向賀柏告別,但賀柏經過幾次的接觸後早已愛上了艾莉絲,在相互擁抱的時候賀柏向她求婚,艾莉絲答應了。

  婚禮在一家中國餐廳舉行。原本與艾莉絲一起工作的蘇菲也來參加,她非常喜歡韋柏,只是韋柏因哥哥結婚反而有種被拋棄的感覺。就在賀柏與艾莉絲慵懶地躺在床上時,忽然發現韋柏又躺在浴缸割腕自殺。賀柏與艾莉絲急急將韋柏送往醫院急救,雖然又救活了他,但醫院卻因韋柏一再自殺,拒絕韋柏參與分享小組。護士莫拉向韋柏示好,但遭到韋柏拒絕。

  賀柏常送韋柏到醫院故與醫生都很熟,醫生告訴他一個噩耗:賀柏必須留在醫院治療否則病情會更惡化。賀柏一心只顧著家中的韋柏,就算死也不肯就醫。事實上在這之前韋柏與艾莉絲已經有了關係,韋柏為了不讓自己愈陷愈深才找莫拉當作女友,沒想到反而引出賀柏的病情。

  聖誕夜賀柏回到家中,知道韋柏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於是交代弟弟好好照顧艾莉絲與瑪麗,然後坐計程車回醫院吞下以前韋柏沒吞完的藥…。

 賞析

  這是一部詮釋兄弟真情並從而再提昇為人性昇華的影片。編導在塑造賀柏與韋柏兩兄弟的情義相對中,技巧地注入了心靈成長的過往與未來,使得全片在實質的表現上有了更多讓人期許的基點。

  這一切應該來自小時韋柏聽從父親的話:在醫院的母親不能回家,如果回來即表示母親無法活下去。但偏偏母親常常一人穿睡衣溜回家,而正巧那是個下大雪的夜晚,韋柏半夜起床發現,卻不敢讓母親入內,反而躲入哥哥的被窩中。當第二天賀柏起床時,母親已經凍死了。

  韋柏不敢讓母親回家是因為害怕母親會死亡,沒想到反而造成母親凍死在門外;幼小的心靈中,這份死亡變成心中永遠不能承受的重,與他長大後隨時隨地想自殺有著重要的關連。正確的說韋柏一直尋死的理由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活,究其原因是母親的死使他對活著產生一種困頓。沒有目標,只有回憶與感傷。

  韋柏以「逃避」來顯示自己的不安。因為除了這樣作實在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來詮釋心中的忐忑。只是他並非真正想死,只是一種宣示與懺悔的行徑與手段罷了。如果玩真的,就不會吞下整瓶藥又開瓦斯後再打電話向哥哥「訣別」。

  韋柏的心靈極度纖細,似乎像風中的蜘蛛網隨時都有斷線的可能,這份特質使得眾人以內疚的心情來對待他;父親過世後也將僅剩的書店留給他。哥哥在韋柏無法管理下毅然挑起這個擔子,承襲了父母的職責而照顧著韋柏。或許正是因為這份極需別人愛憐的特質,韋柏是極有女人緣的,幾乎周遭的女人都對他示意過,當然還包括了艾莉絲。

  就某種層面來看,韋柏的生命態度是不及格的,一再摧殘自我的人是個負數。但就前後對照與呼應來看待,這種轉變正是導演要詮釋的真正議題與主旨。純粹由中國人的人倫思想去看待難免格格不入,跳脫倫常思維而單就一個靈魂的救贖與成長,觀眾便能感受那份有如潺潺流水卻似洶湧大浪的隱然力量,順著這股力量,生命的真諦便悄然落在其中。

  艾莉絲的過去是模糊的,這應該是導演刻意的呈現。就像那書屋中的每一本書一樣,無法得知每一本舊書的主人過去;當然也無從追索。總之一本書就這樣出現在你面前,如果合意就接受它。艾莉絲跟什麼人生下瑪麗,其實不重要,反而因為瑪麗這個位階的存在,使得家變成一個完美的具象組合。因為一切都顯俱足,似乎不必探索或擔心未來的不安;瑪麗的存在就是生命現象的指標。這也是賀柏最後要韋柏承諾的重點。

  韋柏或許內疚不安,對於照顧艾莉絲故意以曖昧的語氣來顯現;但對於瑪麗的承諾則是堅毅的肯定。透過這種間接的連結,賀柏與韋柏完成了生命的交接,而當韋柏確定可以銜接這一切時,表示韋柏也脫離了自殺的困頓。而這個轉變正是賀柏一生努力的目標。

  人究竟應該選擇活著或死亡?這是很多人樂於探討的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卻常因每個人的不同心境與遭遇而有所不同。先不論其他,不妨先看看生命如何誕生?雖然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己所要的生命形態,但其實單就誕生這個當下而言其實都是相同的。在大自然中極其自然地展現生命,這已經是一種令人喜悅而追索不完的議題。人其實是無暇來埋怨生命的,因為注目當下,每一刻都是生緣處處呢!

  「人孤單時,有人作伴真好…」這句台詞似乎也道盡了生命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互融互攝。也許在茫然不安中相互的體溫取暖,在在讓人感悟到生命的存在。但這樣的詮釋依舊只是一種感覺而非究竟。畢竟體溫散盡之後是否會有更寒的冷冬?

  賀柏將屋中所有可讓韋柏自殺的物件全部收拾妥當,這包括了那些藥丸子。只是沒想到最後賀柏在聖誕夜向眾人告別之後竟然以那些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賀柏與韋柏在這個面向上幾乎是一個個體。前半段賀柏為兩個人而活;後半段與未來則是韋柏為兩個人而活。這樣的解釋是絕對超越倫常關係;也使得全片變成獨特而能扯動人心的作品。賀柏即將離開人世的當下,搖搖晃晃的神識中依然看見原本自閉的醫生終於提起勇氣向女清潔工蘇菲求愛。在賀柏即將告別人間的目光中,種種的一切都是那麼平和而令人喜悅,因為他已經完成自己心中的願望,他絕對是帶著滿足歡愉的心離去的。

  韋柏的生命幾乎是靠每個人的點黏拼湊而成。他最後一次在浴室中要自殺時遇上瑪麗。瑪麗問韋柏有沒有看過一本童書?韋柏放棄了自殺,為瑪麗在床邊唸述著,這個轉變是韋柏生命真正新的開始。

  書是一種作者心靈的呈現,亦是與讀者共融的過程。整間書屋中的藏書透過韋柏、艾莉絲與瑪麗按字母重新整理,於是這間二手書屋又開始了另一種生命。而這種生命形態其實正是另一個家的開始。

  人生在世是否真的如此孤單?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端看每人面對問題時的態度與認知。本片則在這個議題上也提供了一些概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