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員:杰勒德‧尊諾(Gérard Jugnot)
雅克‧佩蘭(Jacques Perrin)
法國 / 2004年 / 96分鐘
禮讚:2005年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一個泛黃的日記本,讓聞名全球的指揮家,喚醒兒時的點點滴滴,憶起那年夏天,馬修老師踏進輔育院輔導一群無可救藥的孩子…
◎ 劇情簡介
名音樂家皮耶在紐約接到母親的死訊,於是專程回法國奔喪。以前的同學貝比諾來探望他,並帶了一本五十年前馬修老師到輔育院當代課老師的日記。於是過去的往事一幕幕又重現在眼前。
一九四九年天才橫溢的音樂家馬修因迫於生計,來到一所「河塘畔底」輔育院當代課老師。由於校長哈善崇尚暴力管教,這使得馬修相當不以為然,於是他決定將這群學生組成一個合唱團。雖然每個孩子都相當調皮,但在馬修愛的教誨以及音樂薰染下,每個人似乎都變得不再那麼暴戾了。
哈善原本並不支持馬修辦合唱團,但董事會來參觀學校後卻對合唱團讚譽有加。哈善不僅向董事會誑稱組合唱團是他的主意與功勞;甚至也期待董事會頒發勳章給他。
此時學校接受醫生建議送來一名惡名昭彰的學生孟丹,沒想到連馬修的和善與音樂都無法感動他;甚至在一次爭論中孟丹差點搯死校長。孟丹被罰關入警備室,但被放出來後碰巧校長的二十萬法朗不翼而飛了。校長一口咬定是孟丹所為,報警讓孟丹又回到牢中。但在哈善參加董事會欲領勳章時,卻接獲學校被人縱火;更糟的是這一日馬修趁校長不在,帶著眾人到野外郊遊,沒想到回來後竟遇上了這場火災。憤怒的校長將責任全推給馬修,馬修因而遭到解聘。
事實上在這之前常來探視莫翰奇(皮耶)的女人讓馬修十分傾心,馬修遂常假借機會接近她;這也引起莫翰奇的不悅,因而設計以墨水灑了馬修全身使之狼狽不已。雖然馬修動了心,而薇歐蕾也對他十分感激,但當薇歐蕾告訴馬修她愛上一名建築師時,馬修也只能黯然而退。
馬修在離去時最小的貝比諾要跟隨他,馬修知道他是孤兒,遂收養了他。其實馬修在這之前也發現二十萬法朗是郭和頒偷的,他只是想要完成坐熱氣球的願望,而被誣陷的孟丹則在逃出監獄後放火燒了輔育院。
莫翰奇看完日記後不禁百感交集,他也接著告訴貝比諾說母親接他去住時,建築師要莫翰奇住到學校,但母親不答應,於是兩人又分開了,對於這段往事兩人不免喟嘆一番。
◎ 劇情分析
二十一世紀的法國電影慢慢在蛻變中呈現出一種「陽光情感電影」的新面貌,「放」片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以兒童及音樂作為訴求的電影因其清新的風格與喜悅的調性最能博得觀眾的認同。本片製作人雅克‧貝漢(Jacques Perrin)就曾說「孩童時代的面孔,連同內心深處的感情對我們是最為珍貴的;這也導致在日後的人生道路上,幼時的記憶變得永遠難以磨滅。」
將孩童的童稚純真放置在優美的旋律中,不僅成就了影片獨特迷人的調性,在歌聲揚起的同時,也適時昇華了深層的靈魂。
「河塘畔底」輔育院的命名是個象徵與諷刺,形容這些孩子是位階低下而無可救葯的被拋棄者。而上天似乎有意開玩笑,竟派了一名才華洋溢的音樂人來當代課老師。馬修不僅禿頭又個子矮小,天生一副被人欺凌的模樣;但當他指揮合唱團時,卻又顯現了令人嘆服的掌握與駕馭能力。巧妙地是他派最小的貝比諾擔任合唱團的指揮助理;不會唱歌的同學擔任琴譜架。這雖意在博君一笑,但卻也顯示他的活潑隨性與知情達理。
哈善校長是與馬修對立的角色,崇尚嚴刑峻罰,最後卻導致輔育院被惡劣的孟丹燒毀。而原本反對合唱團的他在董事會極力稱讚後,竟臉不紅氣不喘地說這一切的主意都是他的構想。世界上雖然充斥著像哈善這樣令人不悅的人物;但其實更多的人都像馬修一樣不爭名利,求的只是一種和諧的生命價值觀。
本片係法國聖馬克教堂兒童唱詩班所演唱之所以歷久不衰,自然是他們如天籟般的合音蔚為天成,而這種直達天際的音律似乎只應天上有。當歌聲響澈山間校園之時,恰似天使降臨一般,於是一切的虛假與邪惡都暫時自動撤至歌聲之外;在旋律中每個人都如沐春風般接受天籟的洗禮而從內心湧起絕對的誦嘆。
這部電影雖沒有俊男美女,但卻有令人傷感的情感互動。馬修的長相雖屬平庸,但導演並未忽略他是「人」的本性,於是在第一次見到來探視兒子的薇歐蕾,他立即心動。馬修沒有年輕人的追求花招,卻也在必要時撒撒小謊,而這一切雖化解了莫翰奇被關緊閉的尷尬,但就某種角度而言,未嘗不是馬修試圖給予薇歐蕾深刻的印象。
薇歐蕾似乎沒有感受到馬修對她的熱情;或者說是薇歐蕾根本不在意馬修。而馬修雖幫了她們母子許多忙,但薇歐蕾卻把恩情與愛情區野得相當清楚。
當薇歐蕾告訴馬修說她結識了一名建築師時,馬修的心中猶如刀割一般淒痛,但他還是忍了下來。這樣的場景似乎不是第一次,當他剛來學校時就相當看重裝在皮袋內的樂譜,裡面應該隱藏著許多的傷感故事吧?導演在薇歐蕾坐車離去後又安排一位男子拿走另一張椅子,於是孤單坐在單一的椅上的馬修,似乎是注定永遠當王老五的命運。
有著天使面孔但卻冷漠的莫翰奇日後成為世界知名的音樂家,很顯然地他是在輔育院受到馬修的影響與薰陶才有日後的成就。但當小時候的他在看到母親與馬修走在一起時,遂將過去對母親的誤解全部發洩在馬修身上。顯然莫翰奇雖然愛唱歌,但還是無法將馬修與自己的母親相提並論。成長中的孩子在似懂未懂的階段,總會不自覺地全面否定周遭的一切,在潛意識中其實也是害怕自己再度被拋棄的不安吧!
「放」片並未將合唱團放置在「比賽高潮」的編排中,單憑一場演唱給董事會的人聽就令人震撼感動不已,可見音樂的神奇與拓染的力道之強。法國因為本片的演出,使得各地合唱團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應該是這個現代忙碌社會中的可喜契機吧。
當校長解聘馬修並要他坐下午六點鐘的公車離去時,馬修多麼希望在臨別之前遇上有學生能當面向他告別,然而所有學生都在樓上,但紛紛從窗口丟下寫滿感激與祝福的紙飛機。這段戲搭配了合唱的主題曲,讓觀眾幾乎熱淚盈眶。一句衷心的感激足以撫慰受創的心靈,馬修再也沒有遺憾,大步地走出校門。
孟丹的出現算是戲劇的另一項衝突,但編導似乎也有「以暴制暴」的企圖。凶狠的孟丹是一顆不定時炸彈,但當馬修發覺並無法改變孟丹時,卻為了貝比諾無錢交給孟丹因此飲泣在樓梯口,此時馬修立即義正嚴詞地警告孟丹,孟丹似乎也有了一些震驚;不管這件事的後續如何,至少馬修也向觀眾展現了和善溫文的另一面。
如果觀賞本片而掉淚,那絕對是喜悅的淚水。這部喜劇片純粹以音樂作思考;並以之連結故事的前因與後果。當人際之間的對待都在音符的涵蓋中時,就算有多大的深仇大恨,應該在歌聲中也會被消融或蒸發的,這是音樂片最大的功能。
當音樂響起就表示天堂之門已近在咫尺,音樂與歌聲恰像是通往天際的護照,人的性靈也由此有了新的期許與轉變。當優揚的歌聲從喉嚨中飄出震盪於耳膜之際,唱歌的人其實也詮釋了自性心靈的見道。
一切的一切都因歌聲而喜悅地開始;當然也都會因為歌聲而喜悅地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