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久保茂昭(Shigeaki Kubo)
主演:佐藤大樹(Taiki Sato)
橋本環奈(Kanna Hashimoto)
日本 / 2020 / 106分 / 普遍級
故事敘述一位國中時就出道的高中生作家平谷一也,因為受到網友無情的批判,銷量不佳,從此迷失自我,而性格抖S的小余綾詩凪則是同年級的人氣作家……
平谷一也是一名高中生,他出版了一本小說「畫作灰燼迎接春天」,雖然成了作家,但在網路上卻也時常出現不認同的負評,這對千谷而言是極大的打擊。因此當他要出版續集時,心情遂受到極大的影響,於是在創作上便有了困頓。
在同班中的女同學小余綾也是有名的小說家,兩人原本是相互敵視的。有一天出版社竟建議他們兩人合作,由小余綾提供故事結構,然後由千谷一也提筆創作。開始時透過彼此的溝通,彼此還能合作。
千古一也的父親以前也是小說家,但出版的小說卻不暢銷,使得家境陷入困境,在父親去世後,母親便擔起家計,千谷一也寫小說也是為了幫助家庭的困頓,尤其他的妹妹雛子有心臟病,長期住在醫院內。而雛子相當欣賞小余綾,千谷一也送妹妹一本小說,同時也帶小余綾去醫院看妹妹,雛子請小余綾簽名,而小於綾也豪氣地為雛子簽了名。
陷入困頓的千谷想起父親之前的小說,他開始懷疑小說中到底賦予我們甚麼東西,是否裡面沒有靈魂?他問母親,但母親說父親的小說曾讓她哭泣,代表小說帶她新的感受,而這份由感受出生的愛,就是千谷一也,這些話使得千谷一也開始有了新的想法。
小余綾也曾告訴千谷一也,不要忘記小說之神。她的意思當然是小說的創作來自作者心中深處的靈魂,雖然如此,千谷一也漸漸把自己的續集寫完,沒想到卻被出版社退稿,憤怒的千谷將小說原稿撕為兩半,卻被小說社團的社長九之里正樹帶回社團。從正樹的觀點來看,千谷一也的作品始終是佳作,畢竟這是出自人的靈魂所完成的作品。
在一次考試中小余綾突然昏倒,在送醫之後,千谷一直守在她身邊,小余綾這才說出為何她要與千谷合作一起出一本小說,因為她構思沒問題,但只要開始文字的堆疊,她就陷入一片空茫,因為她也曾受讀者在網路上的霸凌,使她陷入無法提筆的困境。兩人終於找到彼此的難處與共同的困頓,決定一起攜手並進。
◎ 劇情分析
自古以來,小說就在不同的時期以不同的面貌問世,也在當代對整體的社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在資訊主義來臨之前,臺灣的各種文本深深地影響著整個社會。譬如每一家報紙的副刊,往往是相當受重視的版面。除了小說、散文或新詩的展現之外,更早之前也連載著武俠小說,而且是相當受歡迎的文本呈現。
但電腦網路開始了資訊世代,紙本的經營逐漸蕭條,因為從網路上便能夠閱讀,這使得出版社逐漸改變過去經營的方式,出版小說的紙本印刷便成了近乎絕響。雖然有人預言未來的書本會逐漸萎頓,但這也只是一種推論,像有些人就不擅長在網路上閱讀,而且書本帶給閱讀人另一種更扎實的感動,這也是為何至今書本的出版雖然有些退步,但依然還是有許多人喜歡的原因。
小說的完成,絕對是作者的創作,透過文字的堆疊,把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呈現出來,當然各自表達的方式不同,也就產生絕對不同的風格,而小說除了呈現一些事實或虛構的事件之外,更能在遣詞用字之間透發令讀者感動的訊息,最終不能免除的必然是小說的靈魂—主旨意義與創作的見解。
本片片名為「小說之神」,但整體中似乎找不到神的任何訊息。這就猶如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秋刀魚的滋味」在影片中,始終不曾看到任何一條秋刀魚,甚至連其他的魚類也不存在,秋刀魚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當季節來臨,只要站在路口上,就能聞到燒烤秋刀魚的氣味,因此這已經成為日本人的日常,而把秋刀魚的滋味改為生活的概況,應該就能令人一目了然。
小說之神當然不是指小說家膜拜的神,而是出自一名創作者的內在思維、理想或企圖。人類是所有生物能夠寫小說的物種,這也表示,原來小說家的內在心靈,必然有高人一等的思惟空間,而作者必須從他的生命與生活的體現中從而以另一種創意來表現。
思緒是創作者難能可貴的表現,也因此使得小說創作者有了一種嶄新的靈魂與作品相結合,這種思想的創作來自深層的心靈悸動,你不妨將之比喻為「小說之神」。
在當今的資訊世代中,小說家的地位似乎大不如前,過去無法做任何表達的讀者,他們能夠透過溝通平臺,肆無忌憚的表現他的看法。這也就是說,過去高高在上的作者不再是小說結構中的王者或獨裁者,在萬千讀者的謾罵中,反而成了另類的受害者,因此在光鮮亮麗的表相中,很多相當有名氣的作者,心中始終有著許多的陰影。
劇中的男女主角都是高中生,雖然在這樣的年齡就出版小說而成名的例子並非沒有,但以高中生的生活歷練,是否真能提昇生命的哲理並引得共鳴?這一點是必須加以討論的。
這部作品的原作者相澤沙呼的同名小說,作者把小說放置的角度是日本當今流行的風潮,也就是大眾所熟知的類偶像劇,屬於日本較流行的校園青春純愛電影,由小說改編為漫畫或電影,一定有固定的族群與擁護者。在臺灣始終認為高中生所談的戀愛太生澀,因此這類題材我們此地的觀眾比較少接觸。
當一名作家要有始終如一的自我覺悟。在法國這種情形並非沒有,但法國人自小就養成一種自我的認知,而且自始自終會以一己之見迎戰其他的論者。這樣的教育有其優點,但也有缺點。優點是培養獨立的見解與認知;缺點是養成孤僻與自大。所以世上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過之與不及始終有其缺點,這也是我們要建立的觀念。
但若因而退却,這反而扼殺了一名將來的天才。某種角度來說,若是天才,必定不會被埋沒,因為他的見解一定是出人意表,也就是你很難找到可以反擊的缺點。
在臺灣過去有許多小說的甄選,很多被認為極有天賦的作者在日後的歲月中卻無法建立成為小說家的風格,甚至有些作者在日後便成了斷線風箏,始終沒有在小說的區塊見到其蹤影。
這其中有一項很大的因素是出在出版社,臺灣的出版社大都在出版之後沒有再版,但真正的沒有再版嗎?這應該是屬於良知的問題,間接地影響到創作的心靈,難道不該為此負一點責任嗎?
很多第一次出版的作者常因為出版了一本書,日後的流程便不太計較。而真正要去探索這件事的真相,卻必須要有確切的證據,有趣的是,有的書在一版之後,經過幾十年,卻依然能在博客來買到書,這就是相當有趣的事,但基本上一般作者都是不太願意計較的。
小說之神若真正要探討,不妨說是小說家不斷地向前的精神與動力。已經出版的書屬於過去、要面對未來的是此刻,重要的是自己此刻是否已經聚集了創作未來的動能,若把這些能量儲存起來,並稱之為自己的小說之神,也許會是一種自我激勵的方式吧!
「小說之神」的過程太過平順,倒是千谷一也的父親也是一名小說家,若能多加著墨,或許就更能充實本劇當中的內容,但若純是青春劇,倒也值得一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