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23年2月1日 星期三

大象與蝴蝶(The Elephant And The Butterfly)

導演:艾蜜莉·范艾姆伯特(Amélie van Elmbt)
主演:湯瑪斯·布蘭切特(Thomas Blanchard)
   麗娜·杜瓦雍(Lina Doillon)
法國 / 2021年 / 86分 / 普遍級
禮讚:金棕櫚導演達頓兄弟製片 奧斯卡大導 馬丁史柯西斯 監製
離開多年後,安東下定決心要面對自己的過去,他造訪了卡蜜兒的家, ...

◎ 劇情簡介
  
  卡蜜兒與艾莎一起生活,卡蜜兒有自己的事業,她常常不在家,因此卡蜜兒便委託保姆來照顧她,或者委請卡蜜兒的朋友來照顧。於是艾莎便必須去面對不同身分的人,家庭的傳統價值觀便起了些許的錯亂。
  
  在過去卡蜜兒與安東交往,安東是一名廚師,但因安東始終不敢承擔應該有的生命態度,在緊要的關頭總認為時機不對,這也導致了兩人的分手。
  
  安東在歷經幾年之後,或許在思想上有了較成熟的想法,也許也發現過去的行為是有些不一樣的過失,於是他突然決定去拜訪前女友。
  
  因為來得突然,卡蜜兒有些訝異,但心中對安東的不負責任始終相當在意,於是二話不說便拒他於門外,安東因為自己先前的行為有著偏失,但對於卡蜜兒的火爆態度還是相當錯愕,於是他只能沮喪地離開。
  
  此時卡蜜兒與合夥人有約,要一起搭飛機去外埠討論新的案子,但原本約定要來照顧艾莎的保姆沒有現身,而保姆的電話始終是語音信箱,就在合夥人來催促她時,卡蜜兒當機立斷,衝出門外把安東叫回,只表示請安東繼續聯絡保姆,直到保姆來照顧艾莎,然後就與合夥人一起趕去搭飛機。
  
  安東沒想到事情會變成這樣,艾莎這名女孩的出現,安東原先不以為意,但在不得不留下的同時,他與艾莎開始有了新的認識。面對艾莎擁有過多的玩具,他就感受到這個女孩實在孤單。
  
  安東以為保姆很快就來,但一整天就聯絡不上保姆,於是安東就帶艾莎回去自己的住處,同時以自己的手藝煮東西給艾莎吃。在互動中,安東感受到艾莎其實也渴望自己有個父親,而安東也發現,這女孩其實是自己的骨肉,而艾莎也表白,她其實希望自己的父親就是安東。
  
  安東帶艾莎去海邊玩,這使得艾莎相當快樂,也帶艾莎回老家,參加安東母親的生日宴會,此時卡蜜兒回來也趕到老家並參加宴會。過去兩人在在一起的甜蜜感覺又在心中生起,但究竟會不會有新的認知,讓兩人有著共識並在一起生活?這也許是必須深思的問題。

◎ 劇情分析
    
  婚姻制度是全世界普世價值的共識,但隨著女性主義的抬頭,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很多的訊息在資訊主義的推波助瀾之下,婚姻的價值觀便起了極大的變化。很多的適婚男女情願以同居的方式住在一起,卻揚棄了結婚的念頭。就算結了婚,卻也不願意生小孩,這也導致很多國家的人口呈現負成長。
  
  還有另外一種情形,就是猶如本片中的卡蜜兒,她雖然未婚生子,但因自己有能力扶養小孩,因此便過著單親家庭的生活。根據統計,類似卡蜜兒與艾莎的情況,其實是佔了極高的比數。這個社會組成,慢慢脫離男主外女主內的情形之後,女人能夠獨當一面地在社會打拼,同時也有能力去照顧自己所生的孩子,男性的傳統腳色突然被環境給消失了。
  
  過去男尊女卑的情形被解構了。但同樣的問題以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也就是男人與自己的孩子一起生活,雖然沒有女人的參與,但還是一樣能夠建立另一種型態的家庭。其實這種景況也在現代社會中佔有很高的比例。
  
  但不管是男人或女人獨自成立一個家庭,這種模式其實都是有缺失的。也許這背後有著各種不同的境遇,但從某種角度而言,都是生命中不得不然的缺失。
  
  生命的節奏愈來愈快,傳統的價值觀與認知並非是一種錯誤,但面臨的社會情境實在讓人應接不暇,你尚未解決一個問題,另一個困境會接踵而來,原本必須停下步來慢慢思索解決之道,卻很快被另一項問題所纏繞,於是人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問題,但深究其中,不難發現,這些問題其實都無法解決。
  
  所謂無法解決其實是將問題暫時擱置,因為會認為現在尚不是解決的時機,就像當年安東與卡蜜兒的男女關係,也許卡蜜兒沒告訴他懷孕的事,但安東總認為要談及結婚的問題還太早,就在這樣的矛盾與衝突中,兩人便分手了。
  
  這個一直說不出口的「承諾」,在經過多年後,安東似乎有了不一樣的省思。是他自己也感受過去的那段往事是值得回味?或是他開始認知生命中真正的價值觀之所在?總之安東的回去可說是相當無厘頭,或者是導演並未在這種感情的突變給予一種詮釋?或許這是法國現代電影的新結構主義?因為舉目四望,這種殘缺的男女關係,其實早已全部散落在周遭環境中,這種現象已經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此很多的細節便由此而斷裂。因為想當然耳的觀念變成一種普世價值?
  
  安東究竟知不知道自己與卡蜜兒有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問題也是本片很多人的爭論。我個人持不知自己有個女兒的推論,因為這樣比較符合戲劇的噱頭,也才會在戲劇情節中有著令人訝異的橋段。
  
  透過「父女」的互動,很難不說這是父女連心,因為艾莎偷偷告訴安東,如果她會有一個父親,那他一定要是安東。安東何嘗不是從互動中慢慢體會出艾莎是自己的骨肉,雖然卡蜜兒這樣隱藏祕密實在殘酷,但問題的源頭不就是安東自己的逃避嗎?
  
  安東在看到艾莎與另一男人合照,上面寫著「爸爸」,可見艾莎的內心世界是獨立思考的,她不會因為母親有能力獨自扶養她,便喪失她想要有一個父親的渴望。寫上別的男人當成爸爸,這只是心中的渴望而已。但在安東看來便難以接受,於是安東將相片撕破,憤怒地將相片吞入口腹之中。
  
  但這件事要怪卡蜜兒還是安東自己?其實答案是清楚的。安東尋求彌補,於是以自己的手藝煮東西給艾莎吃,這也就是從五種感官中,尋求一種感官的相同頻率,於是父女從舌頭開始有了共鳴,而這也是父女相認的一種高明的起手式。
  
  艾莎一定歷經各種保姆的經驗,但始終沒有一個人會帶她去最喜歡的海邊,而安東做到了,父女連心必須要有具象的事件,編導在這方面倒也提供了傳統的戲劇概念,這也加速了父女心靈的連結。
  
  雖然有些突然,但老母親的生日那場戲,也必然是一種收尾。這又是另一種家庭的象徵,所以在卡蜜兒回來之後,發覺女兒不在她的家中,幾度追蹤後,才趕到安東的老家,而卡蜜兒也熟練地在餐後洗碗,這是一個重要的象徵意義。也許卡蜜兒以前也經歷相同的情境,所以也習以為常的洗碗。
  
  就這部電影而言,這場戲幾乎就已經是一種結局了,一場家庭宴會就是一種團聚,也是一種團圓,雖然在對白中不曾提及,而安東與卡蜜兒的互動,還是有太多的問題亟待解決,但只要有一個開始,便會是一種希望,而安東的起心動念卻給自己帶來極大的驚喜。
  
  家庭的價值觀,也許是現代社會必須重新去詮釋的議題,將來會怎麼樣的變化無從得知,也許可以預言,但那也只是一種現象,並非是絕對的答案,而人性的變化,不外乎是善與惡,甚至不善不惡的抉擇,但其實這些都不是答案,因為能夠在現象做抉擇的心,並不是我們的實相心。若能從真實心去看待,這些抉擇其實是無意義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