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曾國祥
主演:周冬雨、馬思純
中國 / 110分 / 2016 / 普遍級
禮讚:本片女主角周冬雨、馬思純一起獲得第53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在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獲得最多的12項提名
描述二個女孩之間Soul Mate般的感情,不僅深深打動了觀眾,也吸引韓國買下版權翻拍…
◎ 劇情簡介
安生搭捷運時,遇上了蘇家明,蘇家明訊問七月的下落,但安生卻沒有給她好臉色,只說了一句:當初不是蘇家明先跑走的嗎?
於是隔著捷運的門窗,兩人像陌生人一樣離開。
安生與七月是在十三歲認識的,安生的母親偶爾會開豪華轎車來探視她,只是太多的脂粉氣,讓安生不願在同學面前承認是她的母親。
七月是比較規矩的人,凡事她都有許多的計劃。譬如高中要唸哪所學校,大學要唸哪所學校,而安生卻對自己的生活得過且過,似乎從來沒有什麼計劃。
雖然如此,七月帶安生回去時,她的父母不但相當歡迎她,甚至也把她當作女兒一樣地疼惜。
安生時常在夜店打工,而七月卻從來不曾去那種場合,但受了安生的影響,她也開始涉足夜店,兩人也常常惡作劇,偶爾打破警鈴,引得學校一片緊張。
兩人隨著年齡增長,七月也有了喜歡的男友蘇家明,這似乎對安生有極大的刺激,安生有時會隨興地與女孩子接吻,而此時安生也認識了一名攝影師,七月當然也替她高興,但這些露水姻緣很快就煙消霧散。而這期間蘇家明也曾邀安生去北京,但安生還是邀七月一起去北京,兩人準備要吃龍蝦,但事實上兩人已經心中開始有了疙瘩,這一餐是不歡而散的。
安生選擇離開故鄉,這四年中,安生每次在信尾都會問候蘇家明,這也使得七月的心中產生一種微妙的心情。某種角度來說,這種問候是一種禮貌,但七月的心情,卻因為男友蘇家明似乎被分割,這使她的情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從十三歲開始,兩人的情感產生了相當微妙的變化,但兩人卻都說不出來,一個外放桀傲不馴,另一個敏感卻順其自然,直到最終七月懷了蘇家明的孩子,於是所有的位置重新鋪排。但世事已非當年,套一句安生的話,我們怎麼能變成這樣?
◎ 劇情分析
這是由曾國祥執導,根據作家安妮寶貝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而來。
十三歲的安生與七月剛認識時,也許這是她們最快樂的時光。純粹的女生之間的關懷,沒有任何雜質,唯有的是對對方的關懷。
兩名女主角的設定,真是恰到好處。安生外向,勇於犯難,她願意嘗試各種的生活體驗,但某種角度她是相當空虛的。七月的家庭穩當,家庭美滿,尤其散發出家庭的溫馨,因此當她第一次到七月的房間時,她不禁感嘆,這是她睡過最溫暖的房間。基於此,安生與七月便肆無忌憚地將房間當作她們的天堂。
說是天堂,這是比較隱晦的,畢竟導演的意圖並不在此,其主旨是十三歲到二十多歲的過程。在毫無感覺中,似乎週遭環境已經開始變化。
我個人認為,蘇家明並不是一個正人君子,安生去北京的這段期間,究竟兩人發生什麼事情?其實以女孩子細膩的心,不難發現其中的端倪。
在餐廳要請七月吃龍蝦,這其實是另類的補償作用。或者是安生的內疚,但因為兩人都在火頭上,焦點當然都是隱藏在內心深處,但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的焦躁心情,這是兩個人從十三歲交往至今,開始有了更世故的見解,而這並無法為她們帶來更睿智的解決方法,反而是朝焦躁的未知愈陷愈深。
從青少年到達成人的階段,其實是相當尷尬與難堪的,很多事你以為懂了,但其實卻遍尋不到源頭,卡在心頭中的事,也不能說完全不去搭理它,因越不搭理,心頭的激盪與撕裂只會愈來愈陷入更多的混亂。
安生與七月在早期,她應該有更多的依託,如果安生也真正成為七月家中的一員,結果會不會有所不同呢?情況應該是沒有什麼變化的。
很多人說人事之間相當複雜,但真正複雜的卻是人性,一件事由十個人來面對,絕對會有十種以上的反應。每個人在做決定時,其實是相當複雜的,牽扯到人性的自私、關懷,但出發點並沒有錯誤,但當經過複雜的人性的抉擇,其後續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人逐漸邁入成年之後,其複雜性就更趨複雜了,安生究竟有沒有與蘇家明有所瓜葛?男女之間的情緒,絕對是複雜甚至連自己也無法真正嚴正去面對。
安生與七月這一段感情,導演刻意將它隱藏,但這一段絕對是存在的,要不然安生也不會說,我們似乎無法回到過去了。
主要的當然是蘇家明,他對兩人的企圖,站在一個男人的立場,很難說是沒有關係的。
拍這種兩性平等的影片,表現的方式有太多種類。譬如「花樣年華」,導演明明就拍了甚多梁朝偉與張曼玉許多激情的影片,但到影片真正放映時,他卻剪掉了許多激情的片段,採用了「乾淨版」。這是一次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的對象。
「安生與七月」可能有小說作為一個基礎、氛圍的運作,便應用更多的「文學」,從文學的角度,會讓觀眾產生更多的聯想,這是導演相當聰明之處。
正因為處在尷尬的年齡,於是很多的「意識流」便充斥在每位觀眾的心目中。
從安生與七月若有若無的感情,要用這種若有若無的呈現,兩名女主角幾乎全力以赴,而也使得兩人得到最佳女主角雙女主角獎。
這種情形在台灣幾乎未曾發生過,但我認為這是相當令人讚嘆的事,金馬獎並非是皆大歡喜,如果有特殊的景況,應該也予以另類讚嘆。
台灣近幾年也拍攝了不少的男同志的影片,他們採用的方式是單刀直入的,但若論類同的影片,首推李安的「斷背山」,而本片也獲二00三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安生與七月」我覺得是一部可以讓台灣影者學習的影片。當然並非完全一味抄襲, 但方向是可以重新詮釋的,看似優雅卻又波濤洶湧。
有趣的是兩名女人在歷經一場大變動後,她們開始有了新的想法,安生為七月寫了小說,但安生卻擔負了更多的責任。
蘇家明與七月生了一個小孩,但安生是不可能讓他與孩子見面的。這時我們看出女性背後的堅毅力量,而這也表示一切的掌控權全部在安生與七月。
七月的死亡,使得安生更加堅定她日後的作為,男人似乎可以拋之腦後,因為擺在她面前的是更清晰而明朗的路途。這樣的變化是令人驚艷與與訝異的。
好電影應該從它的整體氛圍的表現,從而抽絲剝繭地找到影片的中心思想,「安生與七月」是一部相當難能可貴的作品,在台灣,實在找不出類似的影片,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台灣也能拍出類似高品質的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