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引用導讀,但請註明出處(https://yheromovie.blogspot.com)。願一份心意能對你有所助益。】

2005年2月19日 星期六

時時刻刻(The Hours)

導演:史蒂芬‧戴爾第(Stephen Daldry)
演員: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
   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茱莉‧安摩爾(Julianne Moore)
美國 / 2002年 / 114分鐘 / 保護級
禮讚:2002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榮獲第60屆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美國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影片
三個不同世代的女性受到同一本女性小說的影響…

◎ 劇情簡介     

  一九二三年英國女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因精神狀況不佳,與丈夫連納將出版社從倫敦遷往鄉下里奇蒙。

  維吉尼亞寫了一本「戴洛維夫人」(Mrs.Dalloway),書中角色的命運常因維吉尼亞的現實生活而改變。這一日維吉尼亞的姐姐貝爾太太帶三個兒女來訪。姐姐的小女兒安琪莉卡在花園中發現一隻鳥的屍體,遂與維吉尼亞一同以花為鳥兒埋葬,這使得維吉尼亞對死亡有了新的認知與看法,於是她更改了劇中角色的命運,但卻不知不覺中將死亡的陰影反射在自己身上。

  維吉尼亞與丈夫的生活略顯格格不入並不和諧,原因是她一直渴望姐姐的愛,但已嫁為人婦的姐姐卻慌亂地逃避了過去這段不為人知的同性之戀。沮喪的維吉尼亞在姐姐離去後,偷偷跑至河邊,在口袋內裝滿石頭投河自盡而亡。

  一九五一年住美國洛杉磯的蘿拉與丈夫丹結婚數年,在有了五歲的兒子理查後又懷了六個月的身孕。丹與蘿拉是高中同學,在退伍後不久結婚,但婚後的蘿拉雖知丈夫是如此愛著自己,但她卻有著難以言說的苦痛。因為她與鄰居琪蒂兩人有著莫名的感情,在她閱讀了「戴洛維夫人」這本小說後,更確定了她的想法與痛苦。這一日琪蒂要去醫院檢查,託蘿拉照顧家中的狗兒。蘿拉突然感覺到人生全無方向,於是將理查寄放在鄰居家中,獨自一人開車到旅館內欲服安眠藥自殺,但冥冥中似乎有某種力量將她喚回,於是蘿拉又回家了,她決定在生下肚裡的孩子後再離開這個窒悶的家。

  二○○一年的紐約,克勞麗莎‧范恩因相識多年的男友理查得了卡盧瑟獎(詩人終身成就獎),興致勃勃地要辦一個聚會。雖然得了愛滋病的理查不願意,克勞麗莎還是請了理查在舊金山的前同志男友路易前來參與。事實上克勞麗莎與理查以前有過一段情,但她卻與女友莎莉同居,甚至以人工受孕生了女兒茱莉亞。一切似乎都就緒時,理查卻不願換衣服去參加聚會,甚至在克勞麗莎面前從窗口躍下自殺而亡。理查的母親接到惡耗傷心趕來,她正是一九五一年的蘿拉。丹與她後來生下的女兒都已離開人世,現在理查又自殺身亡,只留下她及無限的感傷。

◎ 劇情分析

  吳爾芙是二十世紀初期英國著名的小說家,略為神經質的特性使她在文學創作上以顛覆傳統觀念的手法,精準地實踐了「意識流」的藝術詮釋。「時」劇是根據她的小說「戴洛維夫人」加入了一九五一及二○○一年的故事。從三段不同時空的類型及意象,在作者、讀者與書中人物的三層關係中相互糾葛,於是「時」劇不僅傳達出原著的精神主旨;更浮透了吳爾芙的內心世界。

  三段故事的女主角都是同性戀,藉著這種內心難以轉寰的執拗,漂盪出令人窒悶無奈的心靈困境。在遇上抉擇之際,原本潛伏的不安立刻破土而出,在尋求真正的獲得與安定時,必然會有不幸的事發生。這是第一段女主角維吉尼亞在感悟生死的問題之後,決定不讓書中女主角死亡的原因。但如果這是一項不變的定律,那死亡即是一種定數,能改變的只是角色的區別罷了,這也是維吉尼亞最後自殺的原因。

  死亡對維吉尼亞而言反而是一種解脫。對愛的失落與不安定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更大的因素則是來自創作的困境。因為她的耳際不時傳來男人責罵她無用的聲音,這使得丈夫不得不聽從醫生的建議將她帶往鄉下靜養,但卻也因此使她離開了摯愛的姐姐。維吉尼亞希望丈夫帶她回倫敦,卻不全然是為了姐姐;而是她的創作泉源必須仰仗大都會的繁榮動力與驅使,於是便形成了兩難的局面。如果繼續留在鄉下,她的身體可獲改善但卻無法創作;若回倫敦雖能創作,卻必然再受精神疾病的侵襲。維吉尼亞最終以投河自盡來面對這種難堪的抉擇。

  一九五一年的蘿拉扮演的是「讀者」的角色,她一邊閱讀「戴洛維夫人」這本書,在理念上完全與書中的人物相契合,而第三段的克勞麗莎正是「戴洛維夫人」的體現,在時空上雖有將近八十年的差距,但透過導演精準的運鏡手法,觀眾逐漸會感受到「三人一體」的整體詮釋。除了三人都是同性戀的同質性之外,導演在鏡頭呈現上也採用了相同的步調;雖然都是一些生活的小細節,但卻也因此縮短了認同感的差距。

  三個女主角的同質性還有一點相當重要的特質,那就是執拗的堅持;而這份堅持雖然使得自己甚至是周遭的人受了傷,但這幾乎是永遠無法改變的潛意識思惟。然而也因為這份堅持,才使得「時」劇在意境與人性對待中,產生了令人無法割捨的忐忑期待。

  蘿拉面對婚姻生活才猛然發現心靈的缺失,除了同性之愛是否還有什麼是重要的誘因?片中並無詳盡的敘述,但在面臨自殺的生死關頭,蘿拉還是及時回頭,她決定生下肚裡的女兒後再離開這個還算完美的家。蘿拉離開後並沒有感情上的表述,而是在圖書館找到一份工作。從這個角度而言,蘿拉的「獨立」性格就與維尼吉亞及克勞麗莎遙遙呼應了。

  克勞麗莎在年輕時曾與理查有過一段情,但往後的日子中她卻與莎莉同居,這種雙性戀境遇是小說「戴洛維夫人」的寫照,但其實也是吳爾芙的現實生活。吳爾芙小時候曾遭受同父異母的哥哥性侵害,這或許是她精神感官一直受到侵擾的原因,但日後吳爾芙與一群前衛藝術工作者共融一處,這群藝術家不分男女,每個人幾乎都與其他人有過親密關係。

  克勞麗莎有一點「男人婆」的味道,她是否真的愛理查並不重要,但她卻在理查獲得詩人終身成就獎後,主導一切要為他辦個派對,甚至未徵求已得愛滋病的理查同意,就通知理查的前男友路易千里迢迢從舊金山趕來。這些點點滴滴透露了二十世紀初期吳爾芙的心靈困境。在保守的社會中,充滿獨斷思想與創作魄力的女子,其實是相當孤單無助的,但為了對抗這個龐大的社會體制,吳爾芙在小說中塑造了「戴洛維夫人」,藉著她試圖操弄與掌握,透過意識流的對應,讓讀者很快就進入一個未曾被世人了知的女性心靈世界。

  理查這個角色是「時」劇中一個令人驚嘆的伏筆。當理查跳樓死亡之後,其母前來認屍,觀眾雖然早已猜到,但面對老年的蘿拉,觀眾難免會情不自禁地嘆息,然後再回顧一九五一年的時空,小時候的理查孤單惶恐的眼神,就立刻讓觀眾了然而喟嘆了。

  克勞麗莎的女兒茱莉亞似乎是片中唯一較「清醒」的角色。但她的出生卻是一項偶然,這應該是相當耐人尋味的問題。克勞麗莎有可能在一夜情中懷了她;更有可能是以人工受孕的方式而生下她。但這些其實都不重要,因為克勞麗莎畢竟是獨立撫養女兒長大,因為這種潛意識的思惟正是抗拒社會體制,甚至解構男人的重要激素。

  茱莉亞對母親及其周遭的人都是見怪不怪的,這一點倒是有別於吳爾芙的見解。畢竟時代的變遷常會夾雜著許多新的思惟,而每個時代的新思潮都反映了脈動與精神。茱莉亞不涉及性別的專執與迷惑、亮麗的神情透發出她對這個社會的自信與了知。茱莉亞的出場不多,但卻是一項重要的精神指標。

  「時」劇的三名女主角都有精彩的演出,妮可基嫚的演技與化粧更是令人拍案叫絕,整體而言這是一部相當成功的影片,雖然要從映象去詮釋意識流必須再增加更多的具象表現,但「時」劇依然是一部值得推介的好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